路过那块“发光的石头”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以北都是阿尔卑斯山脉,经过很多地区,最高山峰都在瑞士境内,如少女峰、和尚峰。平均海拔超过350米。进入瑞士后有一段山路到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度兹,在经过山谷时,耳朵嗡嗡作响,有点像飞机起飞时耳边的轰鸣。
  
  列支敦士登是瑞士东边的一个安静小国,一个很小的侯国。它的总面积才160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首都是瓦度兹(Vaduz),外分15个农村,与临国只以一座桥为界。本国缺乏天然资源,以度假休闲、集邮为主,工业发达,盛产白色大理石,可以用来盖房子。大理石的房子就像一个发光的石头,列支敦士登用德语翻译过来就是“发光的石头”。列支敦士登国家的历史很短,人口的种族分布非常单纯,有86%是属于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其次是意大利人与土耳其人,语言以德语为主。由于小国寡民,没有参与二次世界大战,没受到战争的创伤,所以经济发展较快,福利比瑞士好。它依附瑞士,发行的货币是瑞士法郎(瑞郎比欧元小),人均收入也与瑞士接近,约3万元/年。他们现在还保有自己的国王。
  
  嵌在山上的国王城堡是古罗马时代盖起来的,很抢眼、很古老。山下的一条步行街却显得十分现代,街边有咖啡馆兼中餐馆。这个中餐馆跟它的国家一样很袖珍,藏在咖啡馆的里面,与国内的盒饭店类似。外面的咖啡座倒是相对较多,闹中呈静,看起来雅致得很。
  正街上有市政厅、一间小小的邮局和一些小商店。有中国游客从邮局的营业员手里接过一张明信片,一问说是不要钱,白送的。哗!一团人都挤了过去摊开手掌索要。那胖胖墩墩的营业员一见人多,立马说:NO,NO!(不要这样!)但见窗外还是人挤人,没人排队,手摇晃个没完。嘭!一怒之下干脆把窗门给关上了。导游过来告诉我们,老外就是这样子,他们要是看见你们不排好队瞎挤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会关掉门,进屋喝咖啡。尤其是我们出国退税时,一定要自觉排好队。曾经有两个中国旅行团同时抵达海关退税,近百人拥挤的场面,海关人员一见,也是关门回屋喝咖啡去了。海关人员不给盖章,人们就拿不到钱,所以你想尽快从他们那里办成事,只能乖乖地排好队。导游直到维持好外面的秩序,让游客排好两队,才去像哄孩子般地把他们哄出来。
  或许是这个欧洲袖珍小国之一的列支敦士登国太小了,所以本国没有监狱。一般人犯了错就在家关上几天,如果犯了严重的错或犯了法,就送到邻国瑞士或者奥地利的监狱去坐牢。他们向这两个国家租监牢,因为租远比比单独盖一座要来得便宜。由于本国不设监狱,当地的警察也不多见。只有到旅游旺季,举行大型活动时才会临时请警察来维持秩序、保障安全。
  
  自从1923年委托瑞士帮忙处理外交以后,两国关系日益密切,其交通往来更不需要特别的检查。如果公民要乘坐国际航班,一般就从瑞士的苏黎世出发,与我国航班一样,到其他地点可以转机。他们出国很方便,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手续繁琐。尽管这个小国把外交、国防都交给瑞士代办,但他们也不是什么都听瑞士的,反而边境上还会经常出现一些矛盾,搞不好他们还会投诉瑞士警察。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瑞士的车超速开进列支敦士登的国土时,他们就会投诉两国相隔太近了(只隔了一条老莱茵河)。任何时侯他们都会在那座桥上竖起他们各自的国旗,以此来表示对自己国土的那一份在意。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列支敦士登边境的传说——
  
  古时候两国并没有国界,两边的人经常会发生纠纷。传说有一个在山上砍树的樵夫,力大无穷。为了解决两国的纠纷,他举起了一块400多公斤重的石头,连续走了两个星期,2730多步,到他实在走不动的地方,把石头一墩下来就变成了一座桥。这桥自然成了两国认可的边境。
  
  一辆无轨的城市列车开过来了,像彩色电动玩具那样好看。真想跳上去环城一周,看看这个小侯国到底有多小。据说当地人坐公交车没人现买车票,都是提前买好,把单程票放进去打卡,可以是一天的,一周的或一月的,人们都很自觉,便于查票,查到罚款。这点跟在新加坡旅游是一样的。
  可惜时间不允许,我们只能跳上来时乘坐的大巴,将头转去调来地细看来时还没看清、没看懂的那座两国为界的界桥。只见桥的两头和侧面有两国的国旗迎风招展。车窗外慢慢后退的界桥与飞舞的国旗构成的异国风景,展现给世人的,是诺大的历史重任和神圣的外交使命。
  车向东驶出去,就是奥地利……
其他文献
2007年至今,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从无到有,从数十人到近千位会员,从小聚会到大型主题活动,成员们一起用镜头追寻着旅途的精彩见闻,定格着一点一滴的记忆和感动。站在2010年的门槛里回望,我们特别集合盘点出2009年度俱乐部活动的“八宗最”。让大家再来品味这些我们一起度过的,有照片为证的美好时光。    最艺术的冰雪  向桦甸,深入雾凇仙境    2009年1月8日,国际旅游摄影俱乐部成员一行20余人
期刊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传说他有一个忠诚的马倌,一生为格萨尔王驯养了很多骏马。马倌去世后,在他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只黑颈鹤,鸣叫着,鸣叫着,久久不愿离去。后来藏族人民就把黑颈鹤称作“格萨尔王达日孜”,意思就是格萨尔王的马倌。因此,黑颈鹤在藏族人民心中是一种神圣的鸟,被称为“仙鹤”“神鸟”“吉祥鸟”。  黑颈鹤是在高原淡水温地生活的鹤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
期刊
经看过一本精美的画册《九寨之梦》,那美轮美奂的山水,白云之上的仙乡,多年来,一直在我的眼前晃悠……  曾经听过一支深情的歌曲《神奇的九寨》,那激昂、悠扬的旋律常常在耳畔回响,勾起我无限的神往……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童话,它不是植根在幼小的心灵,而是成长在每一次疲惫的渴望和远行的梦里。当又一个深秋来临的时候,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走吧!走吧!童话九寨,秋水伊人,其实就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  “九寨
期刊
雪山,在青藏高原不稀奇,在南方却少见。四川成都市区数年难见下雪,然而在成都盆地西边,却有处南方罕见的雪山美景。如遇晴天,在成都市区放眼西望,就看见那一处处雪山顶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这就是有名的西岭雪山。  西岭雪山现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市区不足100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秀美壮观。西岭雪山风景区绵延起伏着数十条大小山脉,屹立
期刊
读者们,影友们大家新年好!“摄影课堂”栏目今年改版为“摄影漫谈”,德治不才,也不好为人师,只是过去设立的“摄影课堂”栏目,一直由我主持讲座而已,新年伊始恰逢改版,索性将“摄影课堂”改为“摄影漫谈”,希望广大影友和摄影理论专家积极参与进来,发表漫谈摄影文章,打破一言堂,形成百花齐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局面。在2010年的第1期,我先来从“开荒”“打井”“挖渠”说起——摄影之路,算是抛砖引玉吧!  
期刊
鸟儿喜欢旅行,也执著于旅行。现在是鸟儿北飞的季节,爱鸟摄影人肩扛“长枪短跑”到处“打鸟”,听到过一个关于鸟的故事。  一群鸟无意中飞到了罗布泊无人区。在这个死亡之海里,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连栖息的树枝也没有。它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选择一直向前。它们飞着,互相安慰着,叫喊着,直到完全发不出声音,只是凭着生命的本能,机械地飞。  这一群失声的鸟儿,就要如它们的影子一样沉落在罗布泊了,它们的生命和旅行
期刊
新年送新礼,自《旅游纵览》2010年1期开始,我们为摄影人朋友们开设了一个全新栏目——“女摄影家”。  在本栏目中,我们将不断推出女性摄影家的创作经历和精彩作品,展示女性在摄影史上曾经有过和即将创造的辉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动态讯息、创作基地信息,也会及时向大家公布并细致介绍,为摄影人提供实惠而方便的创作资讯。  面对女性的眼睛,你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形容词进行描绘呢?尤其是当我们透过镜头,直接面对一
期刊
天津,“天子渡口”的本意,使其注定成为北京的一个影子。距京城不到150公里,即便身为直辖市,也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附属感。除了马三立的相声、狗不理包子、十三街麻花,还有那口抑扬顿挫的天津话,这座城市似乎缺乏明显的标记。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代史上众多名流巨子、富商政客、文人大豪在京城遇挫后,或大隐于斯,或蛰居于此,留下很多历史痕迹。而数目庞大的名人故居,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宏大叙
期刊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山区大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林果、蔬菜、花卉、水利、养殖等农业项目和满族风俗文化、满食文化以及黄金饰品、根雕、石刻等工艺品也很有特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蕴藏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庞大市场,构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近年来,该县对乡村旅游工作精心研究,科学规划,不断加大引导与扶植力度,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农村小康建
期刊
个人简历    海政文工团青年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主要作品有《玛依拉变奏曲》《春天的芭蕾》《我爱我的祖国》《这片海有我》《和谐圆舞曲》。    主要经历    2003年至今从师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和刘畅,艺术指导著名声乐艺术家李谷一,启蒙老师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陆明新  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入校后历次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