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能力,增强主体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敢于提问 提问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并不美丽。"一个争辩说:"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你看它那大红的冠子,花白的羽毛,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丫,从头到脚都十分美丽。"一个反驳说:"它从来不干对人们有益的活儿,到处游荡找人比美,还谈得上什么美?"对方毫不示弱,"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我适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课文作者表面上是暄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要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既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初衷。
  二、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l、在预习中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扬,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读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是能发现问题吗?
  2、从课题中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在题目处让学生质疑,从而为阅读课文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例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教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即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抓重点语句质疑。
  因为文中的重点词、句常常能体现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我的伯文鲁讯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就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引导学生就这句话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索:①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要这样说?⑤从说话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对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意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如此发问,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出发点。
  4、抓住重点、难点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自己读懂课文。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了,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理由主要有三:①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②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③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辨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5、在反馈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捕捉瞬时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的在考虑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字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比周瑜高明得多。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召唤。因此,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会提问。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武警院校学员对学习缺乏明确认识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武警院校学员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武警学员;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武警院校学员的总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存在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厌学等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部分学员不善于学习、基础较差和教学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
进入高中教学,慢慢的感受到阅读古诗歌,解答古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很薄弱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阅读少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诗歌离我们远了。  古文对学生而言犹如一门外语,学生的经历和他们的心理感受与古人大不一样,现在的人要站在古人的立场去解读他们的内心,是有点难的,语意读不懂,何谈欣赏;再者,古诗歌的语言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如果抓不住,如果缺少了解读古诗歌的技巧,如果没有求同思维,我们就
期刊
目标:了解老年出院病人出院后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探索老年出院病人后续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老年出院病人从医院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后续医疗卫生服务的障碍。方法:利用文献综述方法对国际上后续医疗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在国内选择北京、上海、南宁三城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出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后续卫生服务利用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认识和评价。结论:1)老年出院病人,特别是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 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无论如何,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这是教育事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能、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应包括有目的、有步
基础教育持续的时间很长,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在这十二年的漫长岁月,日复一日的课程循环,学生很可能早已磨没了自己最初上学的梦想,新的梦想也没有生根发芽,变得盲目,变得疲沓,变得消极,变得不再是我们认同的好学生。  他们会在课上打盹,会在自习课上说话,会在课间打闹,会泡网吧,会谈恋爱,会做出所有我们成年人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老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他们会说,他们什么都懂,仿佛早已看破人生。咱们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材力求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
习题讲评课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育中占了很大比重,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并余味十足的习题课是每个老师的心愿。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讲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降低,课堂关注度不高,学生会厌倦这个课型,从而厌倦英语学科。如果教师重视在习题讲评课上从情感上去沟通,从态度上去影响,从价值观上去引导,那么一节习题讲评课就是一节人与人通过教英语和学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课。学生更容易亲近老师,亲近英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和本文蕴含的人生意义。  2、学会在散文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生命四季"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作者和文本的相关信息,并且标注易错字的读音。  (一)预习检查:  磕绊(kēbàn)颤抖(chàn)不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