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桦甸市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要求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由此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将使学生的一生都受益。三年级处于小学的中段,计算在整册教材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要求学生计算必须准确无误。
一、巧用迁移,掌握算法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的算理,三年级的计算教学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自主掌握算法,加深理解算理,从而进行计算训练。也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轻松获取新知。例如,在本学期学习“万以内加法”这个知识点时,首先通过复习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告诉学生我们继续运用以前总结出来的笔算加法的三条法则来学习三位数笔算加法。接下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竖式解答。最后通过不同题例的板书交流,轻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巧妙运用迁移,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学生在交流评议中巩固了笔算加法的法则。
二、狠抓习惯,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所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认真审题是基础
在计算前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做到“两看四思”:一看整体、思组成和算法,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則应如何计算;二看特别、思简便和算理,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审题,就能初步保证计算的顺畅。
2.仔细计算是关键
无论是口算、竖式计算还是脱式计算,在练习时都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这是保证计算准确率的关键。在四则运算中,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使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计算。同时教师要明确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所以要指导学生每次进行系统计算前必须进行估算。这样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商等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
3.书写工整是保证
计算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这些都能有力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及检验时的方便明了。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包括数字的书写、使用直尺画横线等,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都要做到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4.耐心检验是后盾
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检验的过程要进行“四对”:一对原题是否抄错,二对竖式是否规范,三对计算是否准确,四对得数是否填写。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三、保质练习,形成能力
新版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提高了。既要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又要保证适量有效的练习。计算教学可以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以确保计算能力的提升。
1.练习内容选择要体现针对性
计算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首先,基础性训练必须加强。如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乘法口诀表等这些基础题要做到常抓不懈。其次,记忆性训练保持强化。如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果学生能够熟记这些常用的数据,那么就能更好地转化为计算技能,从而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练习形式选用要注重多样性
首先,计算练习应坚持“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坚持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8道竖式计算,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计算练习应注重“层层递进”。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计算练习应体现“情趣相融”。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节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3.练习结束反思要坚持经常性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方法:一是“自我诊断,对症下药”——出现错误后,自己查找错因并且订正。二是“随时记载,以备后患”——把自己的错题抄写在错例本上,随时查阅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保障,也是一項长期的、经常性工作。作为教师要不断思考提高计算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方法,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新途径,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要求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由此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它将使学生的一生都受益。三年级处于小学的中段,计算在整册教材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要求学生计算必须准确无误。
一、巧用迁移,掌握算法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的算理,三年级的计算教学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自主掌握算法,加深理解算理,从而进行计算训练。也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轻松获取新知。例如,在本学期学习“万以内加法”这个知识点时,首先通过复习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告诉学生我们继续运用以前总结出来的笔算加法的三条法则来学习三位数笔算加法。接下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竖式解答。最后通过不同题例的板书交流,轻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巧妙运用迁移,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学生在交流评议中巩固了笔算加法的法则。
二、狠抓习惯,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所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认真审题是基础
在计算前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做到“两看四思”:一看整体、思组成和算法,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則应如何计算;二看特别、思简便和算理,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审题,就能初步保证计算的顺畅。
2.仔细计算是关键
无论是口算、竖式计算还是脱式计算,在练习时都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这是保证计算准确率的关键。在四则运算中,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使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计算。同时教师要明确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所以要指导学生每次进行系统计算前必须进行估算。这样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商等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
3.书写工整是保证
计算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这些都能有力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及检验时的方便明了。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包括数字的书写、使用直尺画横线等,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都要做到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4.耐心检验是后盾
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检验的过程要进行“四对”:一对原题是否抄错,二对竖式是否规范,三对计算是否准确,四对得数是否填写。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三、保质练习,形成能力
新版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提高了。既要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又要保证适量有效的练习。计算教学可以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以确保计算能力的提升。
1.练习内容选择要体现针对性
计算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首先,基础性训练必须加强。如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乘法口诀表等这些基础题要做到常抓不懈。其次,记忆性训练保持强化。如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果学生能够熟记这些常用的数据,那么就能更好地转化为计算技能,从而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练习形式选用要注重多样性
首先,计算练习应坚持“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坚持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8道竖式计算,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计算练习应注重“层层递进”。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计算练习应体现“情趣相融”。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节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3.练习结束反思要坚持经常性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方法:一是“自我诊断,对症下药”——出现错误后,自己查找错因并且订正。二是“随时记载,以备后患”——把自己的错题抄写在错例本上,随时查阅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保障,也是一項长期的、经常性工作。作为教师要不断思考提高计算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方法,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新途径,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