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抛家弃子”的情况涌入城市,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多数农民工,常年出门在外,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或托给亲旧管护。这些被留下来的特殊“人群”,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们心中的恨与痛。
一、恨其不争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如下一些情况:
1.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2.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
3.迷恋网络游戏,沉溺于青春早恋。
4.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
5.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乖张,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
6.不守法纪,不务正业,拉帮结派,成立团伙,逞强称霸,犯罪倾向比例较大。
这些现象的产生,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
2.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物质供给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由于这些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祖辈,平时缺乏与学校老师的交流;而父母又远在他乡,和学校也缺乏配合,因此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而家长对学生的衡量,也最终简化为学生的成绩单,从而不能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子女作出评价,更谈不上什么合理的指导。评价尺度和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4.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逃避家长,躲避老师,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大不容忽视的隐患,他们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还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
①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很多学生上学和放学都要走好几公里崎岖难行的山路,而且又没有家长护送,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实在令人担忧,特别是女学生极易受到性侵犯,因此很多学校不得不在周末提前放学。
②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管,留守儿童独自一人住在家里,十分危险。强奸、盗窃、拐卖、火灾、洪水,已成为这些学生思想上的额外负担,使他们的神经长期处在紧张、害怕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疾病,在学校里,也许除了老师的关心和问候外,回到家里,恐怕则是“无人问津”。有很多学生就因为在生病期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最后不但加重了病情,而且还耽误了不少的课程,不得不辍学回家,或打工,或另谋生路,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6.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家打工,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爱,所以生活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生活习惯不良,缺乏必要的个人卫生常识和习惯,衣服脏兮兮,头发乱蓬蓬,一周不洗脚,半月不洗头的现象,对很多学生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家庭在“青春期”这一问题的教育上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女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的变化,感到紧张、害怕、茫然,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大多为男教师,对此事也不便多提。
长久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在校的留守儿童,其精神状态和学习处境,实在令人担忧。打架斗殴、吸烟酗酒、谈情说爱、上网赌博、旷课逃学……各种突发的状况,令学校、社会、家长束手无策,茫然无措,很多班主任则更是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的陈诚同学的父母在他两岁多时就双双外出打工,最初两三年回来一趟,后来父母离异,各奔前程,到现在为止,已有六年没有回家了。陈诚同学从入学时的逃学、小偷小摸,发展到伙同他人入室盗窃,把一个老太太的4500元钱偷了。派出所立案调查属实,但是,陈诚同学早就不知所踪了。
这些就是我们农村教师心中的恨。
二、痛己无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无疑是一个社会难题。一方面,任何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初期,城市对农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在发展初期,城市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还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老人和儿童,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叫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这些留守儿童,我深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痛恨自己教育的无力和苍白。
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教师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多方管护,增强责任感,培养爱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儿童情绪。对于爱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呵护与关爱,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对其批评斥责,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异己,在课堂上进行无情地讽刺和嘲弄。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用爱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做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改掉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小毛病”。我们还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单独谈话,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那些不安全或非正常的现象和行为,尽早杜绝在萌芽状态。
第二,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工作,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支撑的作用,可以说责任重于泰山。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而且要积极做好德育工作,因为在学校里,班主任实际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最直接的管护人。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班主任尤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从多方面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认为,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要拉不要推,要缓不要急。这项工作首先要从亲情入手,取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是关键,有信任才能激发兴趣,有了兴趣,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对那些“双差生”,开始要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打开他们的心扉,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处境,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看看他们的困难在哪里,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在调查中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三,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我觉得,人不只是为了“有用”才去读书的,读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痛苦。即便生活是首诗,也会有吟不下去的时候,何况是学习呢?所以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困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必大惊小怪。有光的地方一定有影,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他可爱和可恨的地方。正如俗话说“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是笨蛋和蠢材,每个人都有他内在的美好的东西。这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颗能包容万物的爱心。
第四,用理解代替惩罚,以赞赏取代指责。亲情的过早缺失,让这些孩子不得不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独担重任,独自生活,许多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而隔代教育形成的“代沟”,让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亲情,所以,我觉得在学习生活中,得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不是赞同,而是一种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是一种满怀宽容的尊重。哪怕在学习上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都不要轻易放过表扬的机会,最好能及时把你对他的肯定以最优美和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让他切实地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是否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一个老师能始终以欣赏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其效果也许远比斥责要好得多。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这样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什么好声气。”所以,老师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古人云:“泪眼看花花不语”,倘若易“泪眼看花”为“笑眼看花”,岂不是青山笑,绿水摇吗?那些因长年无法与父母交流沟通的留守儿童,更应该成为教师特别关心和帮助的对象。
第五,关注心理健康,强化法律意识。针对留守儿童暴力倾向和犯罪几率的扩大,班主任还要着重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首先,要随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把相关信息及时整理成档案,上报学校教导处和保卫处,以备查阅;其次,还要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密切联系配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再则,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或班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甚至还可以聘请心理学教师从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指导。同时,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六,尽快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近几年,由于乡村学校布局的大调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寄宿学校。而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制度也不是很健全,以至于有部分留守学生没有在学校住,而是到校外与他人合租房子。这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而且,对班主任来说,也难以尽到监管的责任,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学校应尽快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管理措施,以保障学生在校的食宿安全。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时候,我想呼吁城市里的人们:你们也来关注农民工们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吧,他们的儿女也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但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爱,作为学校的教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黄晓)
一、恨其不争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如下一些情况:
1.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2.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
3.迷恋网络游戏,沉溺于青春早恋。
4.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
5.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乖张,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
6.不守法纪,不务正业,拉帮结派,成立团伙,逞强称霸,犯罪倾向比例较大。
这些现象的产生,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
2.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物质供给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由于这些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祖辈,平时缺乏与学校老师的交流;而父母又远在他乡,和学校也缺乏配合,因此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而家长对学生的衡量,也最终简化为学生的成绩单,从而不能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子女作出评价,更谈不上什么合理的指导。评价尺度和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4.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逃避家长,躲避老师,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5.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大不容忽视的隐患,他们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还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
①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很多学生上学和放学都要走好几公里崎岖难行的山路,而且又没有家长护送,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实在令人担忧,特别是女学生极易受到性侵犯,因此很多学校不得不在周末提前放学。
②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管,留守儿童独自一人住在家里,十分危险。强奸、盗窃、拐卖、火灾、洪水,已成为这些学生思想上的额外负担,使他们的神经长期处在紧张、害怕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疾病,在学校里,也许除了老师的关心和问候外,回到家里,恐怕则是“无人问津”。有很多学生就因为在生病期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最后不但加重了病情,而且还耽误了不少的课程,不得不辍学回家,或打工,或另谋生路,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6.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家打工,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爱,所以生活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生活习惯不良,缺乏必要的个人卫生常识和习惯,衣服脏兮兮,头发乱蓬蓬,一周不洗脚,半月不洗头的现象,对很多学生来说,早就习以为常。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家庭在“青春期”这一问题的教育上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女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的变化,感到紧张、害怕、茫然,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大多为男教师,对此事也不便多提。
长久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在校的留守儿童,其精神状态和学习处境,实在令人担忧。打架斗殴、吸烟酗酒、谈情说爱、上网赌博、旷课逃学……各种突发的状况,令学校、社会、家长束手无策,茫然无措,很多班主任则更是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的陈诚同学的父母在他两岁多时就双双外出打工,最初两三年回来一趟,后来父母离异,各奔前程,到现在为止,已有六年没有回家了。陈诚同学从入学时的逃学、小偷小摸,发展到伙同他人入室盗窃,把一个老太太的4500元钱偷了。派出所立案调查属实,但是,陈诚同学早就不知所踪了。
这些就是我们农村教师心中的恨。
二、痛己无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无疑是一个社会难题。一方面,任何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初期,城市对农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在发展初期,城市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还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老人和儿童,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叫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一个普通教师,面对这些留守儿童,我深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痛恨自己教育的无力和苍白。
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教师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多方管护,增强责任感,培养爱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儿童情绪。对于爱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呵护与关爱,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对其批评斥责,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异己,在课堂上进行无情地讽刺和嘲弄。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用爱心和真心去对待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做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改掉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所谓的“小毛病”。我们还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单独谈话,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那些不安全或非正常的现象和行为,尽早杜绝在萌芽状态。
第二,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工作,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支撑的作用,可以说责任重于泰山。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而且要积极做好德育工作,因为在学校里,班主任实际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最直接的管护人。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班主任尤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从多方面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认为,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要拉不要推,要缓不要急。这项工作首先要从亲情入手,取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是关键,有信任才能激发兴趣,有了兴趣,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对那些“双差生”,开始要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打开他们的心扉,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处境,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看看他们的困难在哪里,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在调查中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三,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我觉得,人不只是为了“有用”才去读书的,读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痛苦。即便生活是首诗,也会有吟不下去的时候,何况是学习呢?所以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困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必大惊小怪。有光的地方一定有影,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他可爱和可恨的地方。正如俗话说“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是笨蛋和蠢材,每个人都有他内在的美好的东西。这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颗能包容万物的爱心。
第四,用理解代替惩罚,以赞赏取代指责。亲情的过早缺失,让这些孩子不得不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独担重任,独自生活,许多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而隔代教育形成的“代沟”,让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亲情,所以,我觉得在学习生活中,得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不是赞同,而是一种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是一种满怀宽容的尊重。哪怕在学习上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都不要轻易放过表扬的机会,最好能及时把你对他的肯定以最优美和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让他切实地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是否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一个老师能始终以欣赏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其效果也许远比斥责要好得多。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这样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什么好声气。”所以,老师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古人云:“泪眼看花花不语”,倘若易“泪眼看花”为“笑眼看花”,岂不是青山笑,绿水摇吗?那些因长年无法与父母交流沟通的留守儿童,更应该成为教师特别关心和帮助的对象。
第五,关注心理健康,强化法律意识。针对留守儿童暴力倾向和犯罪几率的扩大,班主任还要着重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首先,要随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把相关信息及时整理成档案,上报学校教导处和保卫处,以备查阅;其次,还要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密切联系配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再则,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或班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甚至还可以聘请心理学教师从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指导。同时,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六,尽快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近几年,由于乡村学校布局的大调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寄宿学校。而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制度也不是很健全,以至于有部分留守学生没有在学校住,而是到校外与他人合租房子。这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而且,对班主任来说,也难以尽到监管的责任,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学校应尽快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管理措施,以保障学生在校的食宿安全。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时候,我想呼吁城市里的人们:你们也来关注农民工们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吧,他们的儿女也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但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爱,作为学校的教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