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群-脑轴在新生儿医学研究中的意义和进展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ilver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来自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即肠道-微生物群-脑轴之间的有趣沟通和联系。微生物群与宿主早期建立共生关系,参与多种器官发育和生理过程,包括调节大脑发育和影响行为及神经功能。围产期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而肠道微生态失调是早产儿的常见临床表现。当微妙的协同性肠道-微生物群-脑部通信出现紊乱时,可能带来严重不良结局,包括脑发育异常和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其他文献
母乳是婴儿公认的首选及最佳食物。传统的培养技术证实母乳中存在多种共生菌,而应用二代基因测序等技术发现母乳中存在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母乳中微生物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其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微生态与婴儿肠道微生态关系密切,是婴儿肠道菌群建立的重要来源,在抑菌、促进有益菌群生长、调节婴儿免疫系统及肠道营养代谢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其复杂的网络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及远期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期刊
本病例孕22周+2产前超声显示胎儿肱骨及股骨明显短小、腹部膨隆、胸廓狭小;患儿生后外观与产前超声影像一致。高通量测序技术全外显子组检测提示DYNC2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畸,为短肋-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3型。通过本病例产前的影像学特点及产后基因检测结果,了解短肋-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3型的特点,为胎儿超声产前诊断及产后咨询提供相关信息。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生物信息学、临床研究与微生物学的交叉合作,微生物组学研究在不同领域迅速推进,特别是在围产期,作为生命发育的关键可塑期,母、儿重要部位微生物构成及功能研究的系统深入,能够帮助进一步揭示病生理发生机制,提供动态监测的无创性生物标记物,以及新的干预治疗靶点。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定植特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和180天(出院后)的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变化。采用Kruskal-Wallis秩
胎盘是连接胎儿与母体的重要器官。胎盘具有参与胎儿营养物质供应、气体交换、抵抗致病微生物入侵,以及合成与分泌激素、维持妊娠等重要作用。以往一直认为,胎儿生活在无菌环境中。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正常胎盘中含有多种非致病性微生物。并且有研究发现,胎盘微生物和胎儿生长受限、早产,以及母体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痫前期等具有相关性。本综述总结了胎盘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下婴儿生后6周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9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剖宫产组18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40例,混合喂养组20例。收集婴儿生后6周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针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将所测得的序列与SILVA数据库
肠道菌群在人体的代谢和免疫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肠道菌群失调,会造成肠黏膜屏障破坏及机体免疫调节异常,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过度及免疫耐受失衡,在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上述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肠道菌群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揭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新生儿菌群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本课题组在菌群与新生儿疾病关系方面的初步探索: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以群体形式即生物膜形式致病;新生儿口咽部常寄居的链球菌通过自身诱导因子-2起辅助致病菌作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壁及粪便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与短链脂肪酸合成不足进而调节性T细胞分化不足有关;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近年来,科学家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愈发深入。研究发现体内微生物影响着宿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转归。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命早期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结果,提示从妊娠早期到2岁是人类一生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和探讨这段时间菌群定植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