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学一线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着眼于改革课堂模式,探索人才培养之道,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让小语课堂散发活力,让每位孩子在课堂上如花绽放。为此,我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注重语文学习与听说读写的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与学习方法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联系,多渠道挖掘学生的潜力,训练他们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激情朗读培养语感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培养感悟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所陶醉。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能领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朗读兴趣,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又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外国学生对徐悲鸿鄙视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正因为如此,才激发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的这一想法。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在自演自评中揣摩作者的用意,可谓一石二鸟。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渴望的,教师追求的。
二、放飞思维互议互学
在小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入情入境地理解感悟文本,并通过小组合作互议互学、取长补短,从而获得真知,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6”的过程中,我设计了“重温卡通形象诱发想象——激趣揭题,激活想象——新编卡通趣事,放飞想象”等环节,力图使学生能把平时从电影、电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中的主角既具有原有的特征,故事内容又新奇有趣。在教学中,我还加入了自己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从课堂效果看,自己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理清思路的时间,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因素是不敢想象、不会想象,这一切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颗真心去感受生活,用鲜活的思想去思考生活,并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源泉才能永不枯竭。也只有通过想象、辩解、讨论、总结,我们才能获得真知,明白学无止境。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与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也才能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在互议互学中放飞心灵。
三、乐得精彩忍得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裁好、量好的衣服的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当孩子在课堂上生成出没有预设到的精彩,作为教师给孩子足够多的夸赞与鼓励,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智力参差不齐,他们的大脑也会短路,对于课堂上一时的冷场或者偶尔的答非所问也属于正常,请多给他们时间,多点忍耐,多点帮扶。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并适时鼓励,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循序渐进,让孩子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的,他们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需扬鞭自奋蹄。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孩子的最爱,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异彩纷呈的、长效的。
四、创设情境乐中求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他们学得兴致盎然,使之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时,一上课我便用生活中天天用到的师生对话:“同学们好!”“老师,您好!”互相问候之后,迅速让学生回忆刚才说的话,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为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作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自然过渡到小练笔的环节。我说眼看就是教师节了,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能模仿课文写出在教师节你最想做的事或最想说的话吗?这一环节很具有现实意义,能做到课内外的融合,在那样的情景中诠释出孩子心中发自肺腑的“老师,您好!”才更真切,学生的情感才会肆意奔流……
总之,要让小语课堂如花绽放,就要学会舍得,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表扬,舍得放手,把一切还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学生成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一、激情朗读培养语感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培养感悟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所陶醉。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能领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朗读兴趣,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又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外国学生对徐悲鸿鄙视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正因为如此,才激发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的这一想法。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在自演自评中揣摩作者的用意,可谓一石二鸟。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渴望的,教师追求的。
二、放飞思维互议互学
在小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入情入境地理解感悟文本,并通过小组合作互议互学、取长补短,从而获得真知,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6”的过程中,我设计了“重温卡通形象诱发想象——激趣揭题,激活想象——新编卡通趣事,放飞想象”等环节,力图使学生能把平时从电影、电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中的主角既具有原有的特征,故事内容又新奇有趣。在教学中,我还加入了自己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从课堂效果看,自己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理清思路的时间,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因素是不敢想象、不会想象,这一切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颗真心去感受生活,用鲜活的思想去思考生活,并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源泉才能永不枯竭。也只有通过想象、辩解、讨论、总结,我们才能获得真知,明白学无止境。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与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也才能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在互议互学中放飞心灵。
三、乐得精彩忍得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裁好、量好的衣服的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当孩子在课堂上生成出没有预设到的精彩,作为教师给孩子足够多的夸赞与鼓励,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智力参差不齐,他们的大脑也会短路,对于课堂上一时的冷场或者偶尔的答非所问也属于正常,请多给他们时间,多点忍耐,多点帮扶。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并适时鼓励,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循序渐进,让孩子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的,他们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需扬鞭自奋蹄。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孩子的最爱,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异彩纷呈的、长效的。
四、创设情境乐中求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他们学得兴致盎然,使之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时,一上课我便用生活中天天用到的师生对话:“同学们好!”“老师,您好!”互相问候之后,迅速让学生回忆刚才说的话,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为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作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自然过渡到小练笔的环节。我说眼看就是教师节了,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能模仿课文写出在教师节你最想做的事或最想说的话吗?这一环节很具有现实意义,能做到课内外的融合,在那样的情景中诠释出孩子心中发自肺腑的“老师,您好!”才更真切,学生的情感才会肆意奔流……
总之,要让小语课堂如花绽放,就要学会舍得,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表扬,舍得放手,把一切还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学生成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