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针对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讨论了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实施的措施和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法,为“卓越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217-03
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Yangtze Universit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of "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quality as
surance and monitoring,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
ion plan".
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training measures
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实现矩阵建构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以石油机械为特色,行业背景较强,主要以培养能在石油行业从事机械类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长江大学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实施现状与成效,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1-5],对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卓越计划”实施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前三年学生以校内学习为主,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第四年学生在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以下简称四机厂)实践学习,通过在车间生产现场的学习、厂内项目的参与,使学生初步融入到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检测全过程,并体验产品营销、后期服务以及工程施工、现场技术处理等环节。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江大学与四机厂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联合制订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结合装备的设计、零件的生产过程以及外购件的配套,完成包括项目设计或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第四年以企业实践为主,因此在前三年学生必须学完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制定校内学习计划时,学生学习的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并未成比例减少,学生前三年校内学习负担较重,部分学生难于适应。针对这一现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对校内学习课程进行优化,部分课程学时应适当减少,部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計)和部分实践环节(CAD/CAE软件实践)可放在企业学习阶段,并结合企业项目设计同时进行。
(二)实行“2长1短”学年教学的学期制
在学校学习阶段,实行学年教学3学期制,3学期分为“2长1短”,长学期18周左右,短学期大约5周。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在长学期开设,按照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行进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完成相关课程设计;短学期则主要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和创新活动,主要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进行。
实行“2长1短”的学年教学3学期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进教学与实践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实践环节集中时间进行,促进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三)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
新生入学即配备校内导师,从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教授和副教授担任,并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高的一线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和企业的课程学习内容、要求以及实施办法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订,并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常规生产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融入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引导,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导师能够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交流,大部分时间导师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学生在传递,甚至部分校企导师之间不认识。要解决这一障碍,应从机制上突破,由于学校导师有其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企业工程师有较繁忙的生产任务,他们很难自发地面对面交换意见,因此在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时,应将校企导师之间定期交流、座谈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在校企导师之间的定期交流、座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一方面通过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自身的交流也提供了契机,如科研课题研究、工程实际应用等项目的合作。 二、培养措施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学校教授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审订培养方案,指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研究“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在校内、校外阶段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的实施。
在管理模式上,学生按照企业新聘员工进行管理,并按照企业作息时间实行上下班制,学生实践时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
(二)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
1.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在装备制造企业系统进行实践,进行有效的工程培训。主要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进行工程现场实践、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学校制定政策,在考核和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教师在顶岗工作或挂职期间待遇不变。
2. 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激励机制
学校在人才引进时,重点考虑引进部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优势,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增强教师的工程能力。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3. 选配企业兼职教师的措施
选拔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项目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更换或补充企业兼职教师。加强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探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
(三)校企合作共建“卓越计划”课程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结合,“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进行探讨研究,共同开发与应用型石油机械工程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建了专业课程,包括: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工艺、石油装备现代加工技术、生产现场管理、钻修机和特车技术服务、石油装备测试与质量控制、制造设备运行维护、钻修机的供应与配套、工程文件、项目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行业特色,并旨在突出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学校学习阶段开展创新方法教育、創新思维教育以及创新理论教育,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创新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内容。进行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创新项目设计,创新内容设计和制作,科技发明,科学研究,注重在企业参与项目设计、运作与总结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创新竞赛活动等。
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在企业学习阶段注重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除了加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增加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实践性环节。制定保障工程实训、企业实践环节效果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指导能力的措施,合理设计并不断改进实训与企业实践的内容、实施方案的措施,优化实训与实践质量评价与管理措施等。
3. 技术交流与技术协作能力培养措施
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协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讲授。通过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报告的撰写、交流等方式,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交流能力,并在各环节中对任务分组实施,进行协作能力的训练。
三、质量保证与监控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保障
1. 基地保障
合作企业四机厂与我校建立了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组成专门的“卓越计划”组织和管理机构,由组织科专人负责接待安排,由安全科负责学生入厂实习的安全教育,由各研究所、各分厂等部门负责实施。通过建设,企业每月能够接待高校石油机械类或通用机械类学生200人进行实习,在接待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形成了通用机械类制造和石油机械制造实习基地,学生可以进行通用机械产品制造、装配、检测等的实习,还可以进行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实习、石油工程装备设计实践、新型石油工程装备研制开发、企业运行管理等实习。
2. 师资保障
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有三类: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主要负责指导企业生产实习;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企业授课教师;具有较深厚实践经验、知识面广的技术骨干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或项目设计,全面、系统地把控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3. 质量监控
学校和企业教学严格按照大纲执行,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校企双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考核以企业导师的考核为主。企业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由学生态度的评价(通过各种记录)、活动体验的评价(记录和表述)、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评价、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研究结果的表述与评价六部分组成;考核方式为现场操作、现场答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制度,企业导师、兼职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负责完成成绩考评和登录工作,企业阶段学习完成后,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转至学校。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安全保障及辅助措施
学校与企业协商实习期间相关的安全保障事宜,学校加强学生的保险制度,企业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指定专人管理实习学生。
根据企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各项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左键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3]王辉,浦剑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8-9.
[4]徐小兵,冯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34-135.
[5]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217-03
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Yangtze Universit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of "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quality as
surance and monitoring,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
ion plan".
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training measures
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实现矩阵建构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以石油机械为特色,行业背景较强,主要以培养能在石油行业从事机械类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长江大学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实施现状与成效,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1-5],对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卓越计划”实施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前三年学生以校内学习为主,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第四年学生在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以下简称四机厂)实践学习,通过在车间生产现场的学习、厂内项目的参与,使学生初步融入到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检测全过程,并体验产品营销、后期服务以及工程施工、现场技术处理等环节。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江大学与四机厂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联合制订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结合装备的设计、零件的生产过程以及外购件的配套,完成包括项目设计或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第四年以企业实践为主,因此在前三年学生必须学完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制定校内学习计划时,学生学习的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并未成比例减少,学生前三年校内学习负担较重,部分学生难于适应。针对这一现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对校内学习课程进行优化,部分课程学时应适当减少,部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計)和部分实践环节(CAD/CAE软件实践)可放在企业学习阶段,并结合企业项目设计同时进行。
(二)实行“2长1短”学年教学的学期制
在学校学习阶段,实行学年教学3学期制,3学期分为“2长1短”,长学期18周左右,短学期大约5周。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在长学期开设,按照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行进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完成相关课程设计;短学期则主要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和创新活动,主要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进行。
实行“2长1短”的学年教学3学期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进教学与实践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实践环节集中时间进行,促进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三)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
新生入学即配备校内导师,从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教授和副教授担任,并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高的一线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和企业的课程学习内容、要求以及实施办法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订,并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常规生产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融入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引导,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导师能够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交流,大部分时间导师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学生在传递,甚至部分校企导师之间不认识。要解决这一障碍,应从机制上突破,由于学校导师有其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企业工程师有较繁忙的生产任务,他们很难自发地面对面交换意见,因此在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时,应将校企导师之间定期交流、座谈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在校企导师之间的定期交流、座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一方面通过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自身的交流也提供了契机,如科研课题研究、工程实际应用等项目的合作。 二、培养措施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学校教授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审订培养方案,指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研究“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在校内、校外阶段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的实施。
在管理模式上,学生按照企业新聘员工进行管理,并按照企业作息时间实行上下班制,学生实践时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
(二)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
1.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在装备制造企业系统进行实践,进行有效的工程培训。主要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进行工程现场实践、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学校制定政策,在考核和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教师在顶岗工作或挂职期间待遇不变。
2. 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激励机制
学校在人才引进时,重点考虑引进部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优势,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增强教师的工程能力。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3. 选配企业兼职教师的措施
选拔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项目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更换或补充企业兼职教师。加强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探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
(三)校企合作共建“卓越计划”课程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结合,“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进行探讨研究,共同开发与应用型石油机械工程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建了专业课程,包括: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工艺、石油装备现代加工技术、生产现场管理、钻修机和特车技术服务、石油装备测试与质量控制、制造设备运行维护、钻修机的供应与配套、工程文件、项目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行业特色,并旨在突出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学校学习阶段开展创新方法教育、創新思维教育以及创新理论教育,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创新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内容。进行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创新项目设计,创新内容设计和制作,科技发明,科学研究,注重在企业参与项目设计、运作与总结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创新竞赛活动等。
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在企业学习阶段注重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除了加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增加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实践性环节。制定保障工程实训、企业实践环节效果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指导能力的措施,合理设计并不断改进实训与企业实践的内容、实施方案的措施,优化实训与实践质量评价与管理措施等。
3. 技术交流与技术协作能力培养措施
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协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讲授。通过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报告的撰写、交流等方式,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交流能力,并在各环节中对任务分组实施,进行协作能力的训练。
三、质量保证与监控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保障
1. 基地保障
合作企业四机厂与我校建立了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组成专门的“卓越计划”组织和管理机构,由组织科专人负责接待安排,由安全科负责学生入厂实习的安全教育,由各研究所、各分厂等部门负责实施。通过建设,企业每月能够接待高校石油机械类或通用机械类学生200人进行实习,在接待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形成了通用机械类制造和石油机械制造实习基地,学生可以进行通用机械产品制造、装配、检测等的实习,还可以进行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实习、石油工程装备设计实践、新型石油工程装备研制开发、企业运行管理等实习。
2. 师资保障
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有三类: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主要负责指导企业生产实习;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企业授课教师;具有较深厚实践经验、知识面广的技术骨干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或项目设计,全面、系统地把控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3. 质量监控
学校和企业教学严格按照大纲执行,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校企双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考核以企业导师的考核为主。企业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由学生态度的评价(通过各种记录)、活动体验的评价(记录和表述)、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评价、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研究结果的表述与评价六部分组成;考核方式为现场操作、现场答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制度,企业导师、兼职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负责完成成绩考评和登录工作,企业阶段学习完成后,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转至学校。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安全保障及辅助措施
学校与企业协商实习期间相关的安全保障事宜,学校加强学生的保险制度,企业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指定专人管理实习学生。
根据企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各项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左键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3]王辉,浦剑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8-9.
[4]徐小兵,冯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34-135.
[5]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