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言,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不断克服错误道德观念,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许多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品德教育没有学生的积极思想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特点和落实有效的办法成为必然。
【关键词】 创设体验环境 诱发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30-01
1 正确认识学生品德教育过程特点
由于学生品德形成有其特定规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实践性特点
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重在实践,重在行为。这缘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信念转化为道德实践行为,是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好坏的标准和尺度。道德实践训练是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
1.2 多种开端性特点
小学品德教育过程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沿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最后形成道德习惯为终极目标。但由于各个道德品质要素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加之小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场合和情况下教育内容的不同,致使品德教育要素出现不平衡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并非都沿着上面的顺序依次进行,也并非从各种道德要素作为开端,或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先弄清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故此,小学品德教育要采取多种开端,开拓多种渠道进行。
1.3 社会性特点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就教育环境而言,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就教育成员而言,有家长、教师、同学、亲友及其他。这些广泛的教育因素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发生着影响,致使社会性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尤为突出。
1.4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特点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小学生的品德成长过程同样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性矛盾斗争的过程。长期性缘其小学生品德塑造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提高思想认识,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评判能力,还要培养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曲折性和反复性体现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和学生各种品德的不稳定性上。
2 全力营造学生品德体验环境
针对小学生品德教育过程表现出的特点,释放学生被压抑的主体性,全力营造学生品德体验环境,无疑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获求学生品德教育最大成功的有效办法:
2.1 扮演角色体验
真实的实践环境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好地方。扮演角色体验是让体验者在生活、游戏及其模拟环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以自己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对照、反思中,获得新的道德体验,达到新的道德境界。
2.2 创设情境体验
学生道德行为极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受到周围环境的良好熏陶。把适宜的教学内容搬到课堂外,学校外去进行,使教学活动的时空更广阔,使孩子的身心更加开放、自由、舒展。充分的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实际予以联系,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直观性场景的冲击下,从而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体验教育价值,生成真善的道德境界。
2.3 作业实践体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受到社会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小学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这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某种道德要求变成可操作性的做法,像布置作业一样,把品德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品德课课前有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课外有实地考察,多元评价,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已有经验,走出课堂,与家长谈一谈,去周边社会走一走,到实地看一看,拓宽品德教学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2.4 诱发情感体验
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较为困难。成功的教师会运筹帷幄,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调节情感,及时适时变换信息和刺激内容、形式和强度。根据农村小学实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的说服教育,从而诱发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一是注重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服。它要求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具体材料的详实丰富;二是以教师学生之间对话形式进行的谈话说服。它要求谈话前的充分准备,了解好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状况、个性特点等。谈话时态度要诚恳、耐心,循循善诱,有的放矢。谈话要注重启发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三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讨论说服。它要求讨论中心议题要明确,要极力引导学生冲破思想障碍。
总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落实到位,要坚定不移的从“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中走出来,更要从“家长式”的训斥、“传道士”的呆板中转变过来。真正去注重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如此,教师教书育人的育人重担才能更好担当,学校教育“育人为先”也才能更好落实。
【关键词】 创设体验环境 诱发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30-01
1 正确认识学生品德教育过程特点
由于学生品德形成有其特定规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实践性特点
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重在实践,重在行为。这缘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信念转化为道德实践行为,是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好坏的标准和尺度。道德实践训练是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
1.2 多种开端性特点
小学品德教育过程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沿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最后形成道德习惯为终极目标。但由于各个道德品质要素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加之小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场合和情况下教育内容的不同,致使品德教育要素出现不平衡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并非都沿着上面的顺序依次进行,也并非从各种道德要素作为开端,或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先弄清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故此,小学品德教育要采取多种开端,开拓多种渠道进行。
1.3 社会性特点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就教育环境而言,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就教育成员而言,有家长、教师、同学、亲友及其他。这些广泛的教育因素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发生着影响,致使社会性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尤为突出。
1.4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特点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小学生的品德成长过程同样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性矛盾斗争的过程。长期性缘其小学生品德塑造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提高思想认识,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评判能力,还要培养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曲折性和反复性体现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和学生各种品德的不稳定性上。
2 全力营造学生品德体验环境
针对小学生品德教育过程表现出的特点,释放学生被压抑的主体性,全力营造学生品德体验环境,无疑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获求学生品德教育最大成功的有效办法:
2.1 扮演角色体验
真实的实践环境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好地方。扮演角色体验是让体验者在生活、游戏及其模拟环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以自己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对照、反思中,获得新的道德体验,达到新的道德境界。
2.2 创设情境体验
学生道德行为极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受到周围环境的良好熏陶。把适宜的教学内容搬到课堂外,学校外去进行,使教学活动的时空更广阔,使孩子的身心更加开放、自由、舒展。充分的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实际予以联系,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直观性场景的冲击下,从而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体验教育价值,生成真善的道德境界。
2.3 作业实践体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受到社会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小学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这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某种道德要求变成可操作性的做法,像布置作业一样,把品德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品德课课前有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课外有实地考察,多元评价,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已有经验,走出课堂,与家长谈一谈,去周边社会走一走,到实地看一看,拓宽品德教学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2.4 诱发情感体验
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较为困难。成功的教师会运筹帷幄,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调节情感,及时适时变换信息和刺激内容、形式和强度。根据农村小学实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的说服教育,从而诱发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一是注重语言生动准确、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服。它要求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具体材料的详实丰富;二是以教师学生之间对话形式进行的谈话说服。它要求谈话前的充分准备,了解好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状况、个性特点等。谈话时态度要诚恳、耐心,循循善诱,有的放矢。谈话要注重启发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三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讨论说服。它要求讨论中心议题要明确,要极力引导学生冲破思想障碍。
总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落实到位,要坚定不移的从“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中走出来,更要从“家长式”的训斥、“传道士”的呆板中转变过来。真正去注重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如此,教师教书育人的育人重担才能更好担当,学校教育“育人为先”也才能更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