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环境美学视野对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从环境美学的内容、应用价值、意义,以及城市公园景观优化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原则入手,以泉州市西湖公园为例介绍其景观优化设计方式,包括改善西湖公园湖滨游步道的林荫绿化情况,增建亲水空间,优化座椅、休闲亭和餐饮设施,改善水景别墅前绿化景观,提升公园整体植物景观层次感,规划西湖水生植物景观。从而总结出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的策略主要为:设计湖滨亲水设施、营造水上景观的、配置滨水植物景观、设置沿岸小型水景。
关键词:环境美学;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泉州西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1 环境美学的原理
1.1环境美学的定义
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可以具体归类为“应用美学”。所谓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包括从穿衣、驾车、划船,到建房等一系列行为。它要求摒弃传统的艺术美,将人们完全融合到自然世界中[1]。环境美学包括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人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美,也包括实际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美。人本身的感觉体验就是美的一部分,人不再是美的观察者,而是完全融入到环境美之中,作为环境评价内容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美学理论可以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建筑、旅游、服饰等各个社会领域,不仅有助于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工作,而且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1.2滨水公园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能够开展室外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日益受到重视。滨水公园设计应用环境美学原理,一方面在空间的尺度比例、色彩、景观视角等方面符合传统的美学标准;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从休息健身、游戏娱乐、文化体验等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突出滨水公园的应用价值,市民将不只能够单调地观赏风景,还能主动地参与其中,成为风景的动态美。
1.3滨水公园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原则
环境美学包括环境的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一座城市公园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视觉美感,还应该具有应用价值,使游客同时获得参与体验的机会。所以城市公园景观优化应遵循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两方面的原则。形式美学方面的原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协调;节奏韵律;多样统一[2]。应用美学方面的原则有:为各个年龄段的人创造适当的娱乐条件;充分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生活习俗并加以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使公园在全市均衡分布,显示各自的特色、富有变化,不相互重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成统一体[3]。
2泉州西湖公园景观规划实例分析
2.1西湖公园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该区处于低洼的平原地带,在发洪水时可以起到滞洪作用。政府从1999年开始共投资1.7亿元,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 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 hm2,广场道路面积1.72 hm2,绿化面积16 hm2,种植树种200多种 [4]。泉州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遥相呼应,登临清源山可俯视西湖公园,西湖北面紧邻闽台缘博物馆,东侧为文化创意园锦绣庄,如图1所示。西湖公园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越,现今社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充分开发其资源,完善城市生态游憩功能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泉州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2.2.1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的优点
1)开阔的水景场面
西湖公园的绝大部分是水体,设计者尊重原本的自然面貌,没有在水上设置人工设施,使西湖公园整体上给人一种开阔的美感,并使整个公园形成了大气的基调。如果设计者一开始就在水上布置繁琐的景观设施,可能会增加公园景观多样性,满足更多游人的游憩需要,但是这样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加大建设难度和费用,而且破坏公园水景的整体美,破坏原有景观的协调。
2)大门和入口广场绿地的设计
西湖公园周围分布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景区和民居,北侧为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地方文化展馆,南面和西面是新建的居住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园大门的建筑体量、风格、材料等方面都彰显了文化特色。西湖公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4],而燕尾砖等传统材料的应用,建筑色彩和外形轮廓等又体现出浓郁的闽南建筑特色。公园草坪采用西方园林设计手法,大面积的草坪、广场等使西湖公园开敞通透性更强。
2.2.2环境美学视角下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的不足
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建设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多了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但是,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西湖公园也存在不足之处。
1)植物景观
西湖公园的景区功能较为单调,其西北岸带长达数百米,植物景观虽然略有变化,但主题不突出,没有兴奋点和景观的高潮。在湖岸绿化带中只有一圈由较高乔木组成的廊道将公园与外界隔开,而内部则以较低矮的植物为主,整体缺乏层次感。
2)驳岸、沿湖步道
驳岸形式缺乏变化,沿湖游步道的绿化设计没有考虑游人的需求。首先,西湖公园的驳岸线条形状单调,违背了多样性原则。同时,沿湖步道没有休息的节点,游客只能坐在离湖较远的地方。其次,沿湖步道的植物设计存在不足。水岸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虽然应控制临界面植物的数量,使其密度和形式不致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轮廓,但是西湖公园沿湖步道的树木栽植过少,不仅造成湖岸景观没有层次,而且游人如果沿湖漫步须忍受曝晒,因此大部分游人会远离湖岸行走,风景秀丽、亲水的步道最后却遭到游人的冷落,如图2所示。 3)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设计没有考虑人们的感受,导致很多服务设施没有发挥其应用价值。大多游人在西湖游玩时会感到疲惫,一方面是由于西湖公园面积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园内供游客休息的设施设计不合理,如座椅、休闲亭、餐饮点的设计。椅数量较少,且周围用于遮阳避雨的树木、人工设施很少,湖边的座椅则设置在宽阔的草坪上,不仅没有遮阳庇荫,欠缺舒适感,而且给人以突兀感,不符合调和对比的美学原则,如图3所示。休闲亭数量较少,亭内部的休憩设施配置不完善。
3环境美学视野下西湖公园景观设计优化建议方案
3.1滨湖游步道绿化设计
改善西湖公园湖滨游步道的林荫绿化状况,解决游人在烈日下不敢靠近湖岸的问题。在湖滨游步道外侧采用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与垂柳Salix babylonica间植,再按照一定的距离间植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和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开花乔木,形成林荫湖滨道。既解决了树荫问题,又增加了湖岸景观的多样性,使湖岸景观色彩有节奏变化。这样的湖滨游步道设计遵循了环境美学的多样统一、韵律节奏、参与感知原则。
3.2增建亲水空间
增建亲水平台、舫、榭等园林建筑(图4~6),给游人提供更多的亲水机会,营造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这些建筑可以让人更好地欣赏西湖美景,凸出的建筑能够给单调的驳岸线条带来变化,游人可以就近在亲水空间的座椅上休息,感受清新湿润的湖滨空气,欣赏西湖水景。
3.3座椅、休闲亭和餐饮设施的改善
在公园各处布置更多的座椅,这些座椅必须满足游人的多种使用需求,例如树荫下设置的座椅可以让游人乘凉,草地上一把折叠伞下的座椅可以让游客欣赏公园美景,树林里散布的石板可让游客在斑驳阳光下小憩。在休闲亭内设置桌椅,并适度増建一些简易的休闲亭。把餐饮点打造得更加人性化,让游人在休息饮食过程中感到舒适,如搭建简单的凉棚或阳伞等。
3.4水景别墅前绿化带的改善
在西湖公园的东南岸基本没有较大的乔木,设计者可能是出于避免乔木遮挡别墅内居民的视线的考虑,但为了兼顾绿化,可以采用夹景的手法,适当在别墅的间隙处种植高大乔木,而在别墅正前方种植草本和小灌木,这样既避免遮挡视线,又能够增加公园绿化率和景观的趣味性(图7)。
3.5公园整体植物景观层次感的提升
西湖公园整体空间缺乏变化,湖滨两条游步道之间的绿地大多种植草坪和花卉等较低矮的植物,如果把这一区域利用起来,增加区域内植物的密度和高度,将会增加公园整体的层次感。
3.6西湖水生植物景观的规划
由于水深的影响,西湖没有水生植物景观,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传统园林引水的方法,在公园内通过挖池引水打造园中园,然后在其中种植水生植物。例如,设计者在刺桐双塔的东侧营造了一处园中园,并将西湖水引入其中,这些水池就比较适合种植莲花了。在景区南侧的玉桥荷色景观点只能看到一座矗立在路边的景观桥,桥周围的水较浅,没有种植水生的观赏植物。应该在构筑物与水体过渡的一段浅水区域内营造水生植物景观。
4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4.1湖滨亲水设施的设计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核心大多紧邻水面,因此公园亲水设施的设计一定要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应从环境美学角度出发,滨水设施设计不仅要美化外在形式,更应注重人的参与体验,使亲水设施具实用价值,以达到湖滨亲水设施形式美与应用美充分结合的目的。亲水平台、湖滨长廊、水榭、舫、亲水广场、码头等滨水建筑都会增添滨水城市公园的环境美学价值。
4.2水上景观的营造
因为滨水城市公园内水的深度不同,水上营造景观的难度和类型也有差异,但是一个具有大面积水域的城市公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水面,营造水上景观,在景观美化、资源利用上都会是一种缺憾。通过对一些滨水城市公园的观察,总结出公园改善水上景观可集中在水生观赏植物、水上建筑物、岛屿、游船的设计上。
4.3滨水植物景观的配置
公园的驳岸、湖滨游步道、道路两侧及广场等处都需要种植植物以达到环境美化、庇荫、除尘、固化土壤的作用。紧邻湖水的游步道两侧植物不宜过高,不然会遮挡游人的视线,但又应具有一定的庇荫效果,以使烈日下游人可以更好地进行亲水活动。广场和其他地块的花坛、花镜、植物小品的设置既要做到互相协调、有层次感、四季有花,又要在颜色和体量上与整个公园的基调相统一。
4.4沿岸小型水景项目的设置
滨水城市公园在湖滨地块上除设置一般的公园项目外,还应充分利用临水的资源优势,通过挖渠引水,将湖水引入湖滨一些地块内,营造另一处活水景观。这种方法在泉州西湖公园内不仅可以解决湖水较深,较难种植水生植物的问题,而且引入的活水通过水质的改良,还可以养殖一些珍稀观赏鱼类,供游人观赏。
5结语
城市滨水公园拥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初期对其进行完善的规划设计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在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环境美学角度思考滨水公园优化设计,不仅注重了形式美方面的设计,而且更加体现了公园实用价值的美,如基本的庇荫、锻炼、休息功能,以及游戏娱乐,文化体验等。环境美学在理论上为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希望基于这一理论的探索实践能够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发挥一定作用。
致谢:感谢导师方旭红副教授的指导及西湖公园实地调查过程中同学们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常媛媛,杨念民.公园大门设计中的乡土气息[J].中外建筑,2007(6):31-34.
关键词:环境美学;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泉州西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1 环境美学的原理
1.1环境美学的定义
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可以具体归类为“应用美学”。所谓应用美学,指有意识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包括从穿衣、驾车、划船,到建房等一系列行为。它要求摒弃传统的艺术美,将人们完全融合到自然世界中[1]。环境美学包括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人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美,也包括实际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美。人本身的感觉体验就是美的一部分,人不再是美的观察者,而是完全融入到环境美之中,作为环境评价内容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美学理论可以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建筑、旅游、服饰等各个社会领域,不仅有助于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工作,而且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1.2滨水公园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能够开展室外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日益受到重视。滨水公园设计应用环境美学原理,一方面在空间的尺度比例、色彩、景观视角等方面符合传统的美学标准;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从休息健身、游戏娱乐、文化体验等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突出滨水公园的应用价值,市民将不只能够单调地观赏风景,还能主动地参与其中,成为风景的动态美。
1.3滨水公园设计中应用环境美学的原则
环境美学包括环境的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一座城市公园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视觉美感,还应该具有应用价值,使游客同时获得参与体验的机会。所以城市公园景观优化应遵循形式美学和应用美学两方面的原则。形式美学方面的原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协调;节奏韵律;多样统一[2]。应用美学方面的原则有:为各个年龄段的人创造适当的娱乐条件;充分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生活习俗并加以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使公园在全市均衡分布,显示各自的特色、富有变化,不相互重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成统一体[3]。
2泉州西湖公园景观规划实例分析
2.1西湖公园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该区处于低洼的平原地带,在发洪水时可以起到滞洪作用。政府从1999年开始共投资1.7亿元,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 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 hm2,广场道路面积1.72 hm2,绿化面积16 hm2,种植树种200多种 [4]。泉州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遥相呼应,登临清源山可俯视西湖公园,西湖北面紧邻闽台缘博物馆,东侧为文化创意园锦绣庄,如图1所示。西湖公园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越,现今社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充分开发其资源,完善城市生态游憩功能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泉州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2.2.1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的优点
1)开阔的水景场面
西湖公园的绝大部分是水体,设计者尊重原本的自然面貌,没有在水上设置人工设施,使西湖公园整体上给人一种开阔的美感,并使整个公园形成了大气的基调。如果设计者一开始就在水上布置繁琐的景观设施,可能会增加公园景观多样性,满足更多游人的游憩需要,但是这样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加大建设难度和费用,而且破坏公园水景的整体美,破坏原有景观的协调。
2)大门和入口广场绿地的设计
西湖公园周围分布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景区和民居,北侧为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地方文化展馆,南面和西面是新建的居住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园大门的建筑体量、风格、材料等方面都彰显了文化特色。西湖公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4],而燕尾砖等传统材料的应用,建筑色彩和外形轮廓等又体现出浓郁的闽南建筑特色。公园草坪采用西方园林设计手法,大面积的草坪、广场等使西湖公园开敞通透性更强。
2.2.2环境美学视角下西湖公园景观设计的不足
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建设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多了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但是,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西湖公园也存在不足之处。
1)植物景观
西湖公园的景区功能较为单调,其西北岸带长达数百米,植物景观虽然略有变化,但主题不突出,没有兴奋点和景观的高潮。在湖岸绿化带中只有一圈由较高乔木组成的廊道将公园与外界隔开,而内部则以较低矮的植物为主,整体缺乏层次感。
2)驳岸、沿湖步道
驳岸形式缺乏变化,沿湖游步道的绿化设计没有考虑游人的需求。首先,西湖公园的驳岸线条形状单调,违背了多样性原则。同时,沿湖步道没有休息的节点,游客只能坐在离湖较远的地方。其次,沿湖步道的植物设计存在不足。水岸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虽然应控制临界面植物的数量,使其密度和形式不致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轮廓,但是西湖公园沿湖步道的树木栽植过少,不仅造成湖岸景观没有层次,而且游人如果沿湖漫步须忍受曝晒,因此大部分游人会远离湖岸行走,风景秀丽、亲水的步道最后却遭到游人的冷落,如图2所示。 3)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设计没有考虑人们的感受,导致很多服务设施没有发挥其应用价值。大多游人在西湖游玩时会感到疲惫,一方面是由于西湖公园面积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园内供游客休息的设施设计不合理,如座椅、休闲亭、餐饮点的设计。椅数量较少,且周围用于遮阳避雨的树木、人工设施很少,湖边的座椅则设置在宽阔的草坪上,不仅没有遮阳庇荫,欠缺舒适感,而且给人以突兀感,不符合调和对比的美学原则,如图3所示。休闲亭数量较少,亭内部的休憩设施配置不完善。
3环境美学视野下西湖公园景观设计优化建议方案
3.1滨湖游步道绿化设计
改善西湖公园湖滨游步道的林荫绿化状况,解决游人在烈日下不敢靠近湖岸的问题。在湖滨游步道外侧采用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与垂柳Salix babylonica间植,再按照一定的距离间植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和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开花乔木,形成林荫湖滨道。既解决了树荫问题,又增加了湖岸景观的多样性,使湖岸景观色彩有节奏变化。这样的湖滨游步道设计遵循了环境美学的多样统一、韵律节奏、参与感知原则。
3.2增建亲水空间
增建亲水平台、舫、榭等园林建筑(图4~6),给游人提供更多的亲水机会,营造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这些建筑可以让人更好地欣赏西湖美景,凸出的建筑能够给单调的驳岸线条带来变化,游人可以就近在亲水空间的座椅上休息,感受清新湿润的湖滨空气,欣赏西湖水景。
3.3座椅、休闲亭和餐饮设施的改善
在公园各处布置更多的座椅,这些座椅必须满足游人的多种使用需求,例如树荫下设置的座椅可以让游人乘凉,草地上一把折叠伞下的座椅可以让游客欣赏公园美景,树林里散布的石板可让游客在斑驳阳光下小憩。在休闲亭内设置桌椅,并适度増建一些简易的休闲亭。把餐饮点打造得更加人性化,让游人在休息饮食过程中感到舒适,如搭建简单的凉棚或阳伞等。
3.4水景别墅前绿化带的改善
在西湖公园的东南岸基本没有较大的乔木,设计者可能是出于避免乔木遮挡别墅内居民的视线的考虑,但为了兼顾绿化,可以采用夹景的手法,适当在别墅的间隙处种植高大乔木,而在别墅正前方种植草本和小灌木,这样既避免遮挡视线,又能够增加公园绿化率和景观的趣味性(图7)。
3.5公园整体植物景观层次感的提升
西湖公园整体空间缺乏变化,湖滨两条游步道之间的绿地大多种植草坪和花卉等较低矮的植物,如果把这一区域利用起来,增加区域内植物的密度和高度,将会增加公园整体的层次感。
3.6西湖水生植物景观的规划
由于水深的影响,西湖没有水生植物景观,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传统园林引水的方法,在公园内通过挖池引水打造园中园,然后在其中种植水生植物。例如,设计者在刺桐双塔的东侧营造了一处园中园,并将西湖水引入其中,这些水池就比较适合种植莲花了。在景区南侧的玉桥荷色景观点只能看到一座矗立在路边的景观桥,桥周围的水较浅,没有种植水生的观赏植物。应该在构筑物与水体过渡的一段浅水区域内营造水生植物景观。
4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4.1湖滨亲水设施的设计
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核心大多紧邻水面,因此公园亲水设施的设计一定要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应从环境美学角度出发,滨水设施设计不仅要美化外在形式,更应注重人的参与体验,使亲水设施具实用价值,以达到湖滨亲水设施形式美与应用美充分结合的目的。亲水平台、湖滨长廊、水榭、舫、亲水广场、码头等滨水建筑都会增添滨水城市公园的环境美学价值。
4.2水上景观的营造
因为滨水城市公园内水的深度不同,水上营造景观的难度和类型也有差异,但是一个具有大面积水域的城市公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水面,营造水上景观,在景观美化、资源利用上都会是一种缺憾。通过对一些滨水城市公园的观察,总结出公园改善水上景观可集中在水生观赏植物、水上建筑物、岛屿、游船的设计上。
4.3滨水植物景观的配置
公园的驳岸、湖滨游步道、道路两侧及广场等处都需要种植植物以达到环境美化、庇荫、除尘、固化土壤的作用。紧邻湖水的游步道两侧植物不宜过高,不然会遮挡游人的视线,但又应具有一定的庇荫效果,以使烈日下游人可以更好地进行亲水活动。广场和其他地块的花坛、花镜、植物小品的设置既要做到互相协调、有层次感、四季有花,又要在颜色和体量上与整个公园的基调相统一。
4.4沿岸小型水景项目的设置
滨水城市公园在湖滨地块上除设置一般的公园项目外,还应充分利用临水的资源优势,通过挖渠引水,将湖水引入湖滨一些地块内,营造另一处活水景观。这种方法在泉州西湖公园内不仅可以解决湖水较深,较难种植水生植物的问题,而且引入的活水通过水质的改良,还可以养殖一些珍稀观赏鱼类,供游人观赏。
5结语
城市滨水公园拥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初期对其进行完善的规划设计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在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环境美学角度思考滨水公园优化设计,不仅注重了形式美方面的设计,而且更加体现了公园实用价值的美,如基本的庇荫、锻炼、休息功能,以及游戏娱乐,文化体验等。环境美学在理论上为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希望基于这一理论的探索实践能够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发挥一定作用。
致谢:感谢导师方旭红副教授的指导及西湖公园实地调查过程中同学们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常媛媛,杨念民.公园大门设计中的乡土气息[J].中外建筑,2007(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