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伴随社会变革的加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对象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变革带来的系列挑战,并从建设师资队伍、创新教育体制、营造社会氛围三个角度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社会变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T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099-02
一、当前中国社会变革及其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多层面价值系统和规范系统的调整或解体,人们开始调整自己目标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方式,曾被长期过度压抑的个人利益得到应有的释放,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各项改革措施由此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呈现复杂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许多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挑战,对社会主义倡导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带来了挑战,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了很多难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涌入加剧了各种异质文化和异质价值观的冲突,构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挑战,动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由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其内容具有滞后性、理论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并不能涵盖和解答学生所面临的、不断变更着的各种具体问题,因而使学生对某些问题感到思想迷惑,不得其解。
(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普及化,信息量激增,影响因素增多。一是互联网的应用,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偏差,道德法律观念淡化、思想行为数字化,使学生世界观呈现多面性,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二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政治教学的思想、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网络的发展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时代,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而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容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可能早就知道,很容易陷入尴尬境地。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80后”,绝大多数在家庭中居于绝对中心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就是:时尚、敏锐、率性、富于创新。但他们的缺点也非常鲜明:自我、自私、虚荣、放肆、叛逆、任性、缺乏责任、没有思想、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缺乏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人数激增,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繁重;而相当部分生源素质下降,更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这些都无疑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增添了更大的压力,因为人们习惯于将大学生们的各种不良表现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策略
1.微观层面,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
(1)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理念,有效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是确立素质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转变单纯进行知识传授和单纯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只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不以一事成败定人才,不以一时成败定人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三是教育教学过程观和教学空间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走向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教好思想政治课,首先教师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仅靠以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掌握学科联系的本领和全方位立体思维的能力,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既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又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
(3)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网络时代,教师要认真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运用计算机媒体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科学精神;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课,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便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使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中观层面,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面改革
(1)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对象,也是学的主体,起主体作用。在变革环境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索知识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以伙伴和朋友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之中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2)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现代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在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并使之在现代教育科学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又应当成为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去发现和创造适合自己个性品质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将“定法”(共性法)与“非定法”(个性法)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解惑释义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端正入学动机、端正学习动机,明确人生方向和目标的工作,如果连这些基本问题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课是很难有作为的。而要有所作为,既要加强诸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的实践环节,为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拓宽渠道,扩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舞台,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上做文章,从回答学生的热点问题上下工夫,努力在帮助学生解惑释义上见成效,思想政治课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宏观层面,建设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氛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凝聚各方力量,争取广大民众、媒介、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统一政府与高校的思想认识,协调高校全体教师的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舆论氛围。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不断推动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教育部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加以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学历提升、科研项目、基本待遇等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推动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机制,积极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围绕社会需要进行内容创新。
(3)优化和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如果忽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将会日益缩小,阵地日益狭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网络领域。
参考文献:
[1]申晓若.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1).
[2]康建立,张国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之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关键词:社会变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T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099-02
一、当前中国社会变革及其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多层面价值系统和规范系统的调整或解体,人们开始调整自己目标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方式,曾被长期过度压抑的个人利益得到应有的释放,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各项改革措施由此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呈现复杂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许多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挑战,对社会主义倡导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带来了挑战,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了很多难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涌入加剧了各种异质文化和异质价值观的冲突,构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挑战,动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文化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由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其内容具有滞后性、理论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并不能涵盖和解答学生所面临的、不断变更着的各种具体问题,因而使学生对某些问题感到思想迷惑,不得其解。
(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普及化,信息量激增,影响因素增多。一是互联网的应用,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偏差,道德法律观念淡化、思想行为数字化,使学生世界观呈现多面性,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二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政治教学的思想、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网络的发展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时代,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而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容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可能早就知道,很容易陷入尴尬境地。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80后”,绝大多数在家庭中居于绝对中心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就是:时尚、敏锐、率性、富于创新。但他们的缺点也非常鲜明:自我、自私、虚荣、放肆、叛逆、任性、缺乏责任、没有思想、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负责任、贪图享受、缺乏从全局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人数激增,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繁重;而相当部分生源素质下降,更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这些都无疑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增添了更大的压力,因为人们习惯于将大学生们的各种不良表现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策略
1.微观层面,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
(1)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理念,有效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是确立素质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转变单纯进行知识传授和单纯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只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一是发展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不以一事成败定人才,不以一时成败定人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三是教育教学过程观和教学空间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走向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教好思想政治课,首先教师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仅靠以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掌握学科联系的本领和全方位立体思维的能力,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既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又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
(3)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网络时代,教师要认真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运用计算机媒体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科学精神;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课,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便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使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中观层面,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面改革
(1)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对象,也是学的主体,起主体作用。在变革环境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索知识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以伙伴和朋友的关系投入到教学之中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2)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现代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在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并使之在现代教育科学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又应当成为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去发现和创造适合自己个性品质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将“定法”(共性法)与“非定法”(个性法)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解惑释义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端正入学动机、端正学习动机,明确人生方向和目标的工作,如果连这些基本问题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课是很难有作为的。而要有所作为,既要加强诸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的实践环节,为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拓宽渠道,扩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舞台,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上做文章,从回答学生的热点问题上下工夫,努力在帮助学生解惑释义上见成效,思想政治课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宏观层面,建设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环境
(1)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氛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凝聚各方力量,争取广大民众、媒介、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统一政府与高校的思想认识,协调高校全体教师的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舆论氛围。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不断推动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教育部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加以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学历提升、科研项目、基本待遇等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推动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机制,积极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围绕社会需要进行内容创新。
(3)优化和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如果忽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将会日益缩小,阵地日益狭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网络领域。
参考文献:
[1]申晓若.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1).
[2]康建立,张国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之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