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坚守道德良知 追寻伦理真理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8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轩鸽先生的著作《“拒绝堕落:中国道德问题现场批判》之所以引来人们的阅读兴趣,是因其赫然瞩目的书名,更是其主题。
  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当前道德问题;作者关注中国当前道德问题所采取的特有姿态,是直接面对,是现场拷问,是理性反思的直话直说。这种批判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这种批判“绝不是血腥的思想摧毁,也不是疯狂的文字杀戮,更不是盲目的观念屠宰;真正的批判,应当是抵达真理过程的疼痛泣诉,是充满原道精神的观念履新与思想审断,是大道智慧的系统碰撞,是慈悲情怀的悄然传递,是人道信仰的深情引领。”
  作者所关注的是如何在道德堕落的现实生活中重建道德,怎样在人性沉沦、良知泯灭、责任消解的利欲角逐场中重振人性、再展良知、责任。因而,这注定了作者的现场批判必须要同时指向两个方面,即权力的飞扬跋扈和个体生命的脆弱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权力的飞扬跋扈和个体生命脆弱无奈的普遍状况,与制度、体制直接关联。比如“垄断”如果没有制度的护航,还有垄断的存在吗?而执法之所以成为“产业”,也在于司法制度的不健全使然。
  然而,权力的飞扬跋扈与个体生命的脆弱无奈,最终与社会知识的道德化相关。社会知识业在两个领域对社会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教育业;二是学术业。如果说过去的教育只是成为观念意识形态教化的单纯工具的话,那么,今天的教育又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推动下,几乎成了实质性的商业经营,教育远离了他自身而沦为金钱教育和等级强化教育,教育本身变成了社会道德堕落的鼓动力量。
  没有思想,难有普遍的实践理性精神;没有思想的时代,注定了是道德堕落和人性沉沦的时代。学术永远是社会的公器,它象征着国家的荣誉与光辉(王国维),因为学术是以捍卫、弘扬、追求真理为己任,以通过对真理的弘扬和追求,在最深刻的维度上担当起匡正时世、导航精神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向权力缴械,向利益投降,与交易为伍,更不能以传播错误的观念为荣。
  《拒绝堕落》无疑是空谷足音,它提醒我们反观自身,并寻求自赎的方式。但我要指出的是:对拒绝堕落的预期还是保持理性的好,企图靠个人自觉改变系统堕落的现状,不是白日做梦就是罹患妄想症。因为拒绝堕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可能撼动人最现实的生存基础。这时,问题就出现了:谁来保障拒绝堕落者的基本权利?谁来阻止堕落者的道德底线无限下延?如果没有这样的法治土壤,何谈拒绝堕落,何谈灵魂救赎!作家狄马的冷静,源于对现实的更深层次的审视:在一个渴望堕落和追逐堕落的现场中,拒绝堕落何以可能?因为,我们的生活现场之所以充斥着渴望堕落、崇尚堕落、追逐堕落之风,完全在于堕落始终与权力、金钱、财富、利益、享乐、名誉、地位、身份等等密切关联,与各种现场效应、各种政绩、各种关系网络的缔结息息关联。堕落意味着可能获得所欲望的一切,堕落更意味着可以拥有不该拥有的一切。因而,“拒绝堕落何以可能?”竟成为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谁来拒绝堕落?进一步讲,谁愿意来拒绝堕落?我在长期开设的“利益与道德”讲座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问这样相同的问题:“老师,你讲的那些都是对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你要讲道德,就会寸步难行”。学生的困惑,恰好是当前中国道德堕落的缩影。崇尚、渴望、追逐堕落,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们要活下去的不得已为之,这种被迫而为之的行动,最后层累成一种风气,一种行动模式,一种价值导向原则之后,堕落就成为了主动和时尚,纵然人们希望拒绝堕落,但在行动上有谁敢愿意拒绝堕落?
  历史学家刘文瑞指出,“面对转型社会的伦理道德震荡,我们该叩问何方?陈旧的道德说教是那么滑稽,新型的伦理规范是那么遥远,彷徨在新旧之间的中国,迫切需要重建精神支柱!《拒绝堕落:中国道德问题现场批判》正是这样一种发人深省的力作。”该书之所以被一些学者们认为是一本“能诊断和医治我们的道德‘疾病’,健康我们社会肌体的‘福音书’”,不仅仅在于它发出了“拒绝堕落”的时代性呼喊,也不仅仅在于因反思“拒绝堕落”何以可能而拷问制度道德构建的基石,更在于它无畏的勇敢,检讨着何以导致整个社会渴望堕落、追逐堕落的深层伦理根源和观念谬误。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其他文献
人文学科的退缩是全球现象  引发对人文学科担心的两则新闻都来自美国。一个是《华盛顿邮报》宣称,“工程师成为编辑室里的重要成员”,目前该报共有47名工程师与记者协同工作,而在4年前,编辑部里只有4位工程师。这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化新闻体验和移动阅读的需要。另一个是高盛老板宣称“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高盛这家著名投资银行所雇佣的程序员和技术工程师数量,甚至比脸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要多——这似乎反映
社会管理近年来已经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在很多年里,主导中国发展的唯一主义就是“GDP主义”,以钱为本。概念的提出,表示国家发展的新方向。至少从两方面来说表明了这种趋势。  第一就是要改变从前的做法。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贴疮口贴”的办法,就是在“疮口”上贴上一层又一层的“疮口贴”,而不是动手术来治愈“疮口”。结果里面越来越烂,而外面看来还过得去。另外一种就是“击鼓
一本长达600页的政治学著作以一个悬念结束,这并不多见。但弗朗西斯·福山3年前出版的关于政治社会运作机理的两卷本恢弘巨著的上卷,留下了一个没有解答的大问题。该书引领我们遍历了从史前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后、现代民主黎明时期的政治秩序。福山至今最为人所知的仍然是他在1989年的宣言,他宣称自由民主制的诞生代表历史的终结:当时的确没有比民主更好的方案了。但在这本上卷本中,他暗示自由民主政体并不能幸免于影响
科学献血有益健康  促进新陈代谢  定期适量献血,能刺激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  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献血后体内产生的年轻血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病毒及毒素的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适量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能有效降低动脉硬化、血栓、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的患病率。  预防癌症延年益寿  定期适量献血,能使健康的正常人体
人生不足畏,世间万物,有幸成为人,这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也比沦为其他物种的不幸要强的多。  佛家讲:人生苦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静静地想一想,确有一些道理。每每听到产房里传出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那“苦哇,苦哇”的哀叫声不正是预示着苦难人生的正式开始吗?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话题。佛家讲的是四大皆空,普度众生。执政的其产党讲的是为人民服务,而对于大多数芸芸众
中国今天的各方面矛盾如此尖锐,一定是由于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这是任何一个严肃的观察者和思考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职能转型不到位。  所谓政府职能转型,就是“大政府变成小政府,全能型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说起来似乎容易,但三十多年的实践却证明,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  从1982年开始,中国政府经过了几次改革,但那大都是机构的合并,人员的裁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职能转型。相
毛主席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京城名女人洪晃家的餐厅墙上,镶着一行由霓虹灯拼成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可谓深得中式社交三昧。  有好事的调查公司调查显示,请人吃饭是46%的中国人选择的社交方式。如今就连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课余联络,都靠聚餐。职场和官场更不待言,饭局几乎就是第二工作。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说起和作者打交道的经历时说:“我是主张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关系,我没别的手段,只
丙申年将至,又一个猴年到来了,中邮总公司再次邀请黄永玉先生设计生肖猴票。时过境迁,年过九旬的黄永玉感触良多一一三十六年前,他设计了中国第一套生肖纪念邮票“猴票”,邮票上那只猴子的原型,叫“依沃”。  1974年我刚升人中学,时常背着小画夹去北京站前的罐儿胡同习画。胡同里有个“罐斋小院”(“罐斋”的雅号出自黄永玉先生所著的《罐斋杂记》),是京城再普通不过的狭小院落,院子里住着两位画坛大家:前院是中央
1998年,白岩松在《东方时空》。他曾经在年会上开玩笑自黑自己的发福,“年轻的时候能把别人的肚子搞大,现在没本事,把自己的肚子搞大了。”  央视新闻评论部一度诞生了经典的年会文化,是昔日青年的回忆,也是段子手努力的目标,央视老人们怀念的则是那段一起打江山、没有森严等级、可以开玩笑的时光。  2001年,柴静曾经犹豫过要不要从湖南卫视来到央视工作,此前在地方台顺风顺水,到了央视再无声息的主持人已经很
回顾百年中国人的代际问题,回顾当下社会的几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很多人还是活在“小时代”“小日子”里。  被拍死的中国人  看待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人,代际更替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我们都说现当代中国人跟传统中国人是不同的,生活、观念、习俗、社会机制是两个世界;但我们也看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也有差异,近几年读书界和社会上流行的一个看法是,民国风范要高于当代中国人,在人格气象、心智开放等方面,我们当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