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从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寻求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让留守儿童的守望不再是对幸福的一种奢望。
关键词:留守儿童;户籍管理;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5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随之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一、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留守的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称,该研究对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 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至少有一个留守儿童。在这些儿童生活的真实状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令人堪忧。
1.生活失助
年幼的孩子被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饮食、生活安排、营养等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传统的、简单的方法治疗,甚至不去治疗。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他们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
2.亲情失落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时间长,亲情团聚频率低。据资料显示,这些父母外出务工多在5年以上,最长的22年,最短的2年,60—70%都在省外工作,一般是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父母与孩子只能靠电话沟通,有些父母甚至常年不和孩子联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怀与抚慰,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3.学业失教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隔代的或者是临时的,“重养不重教”现象严重。据全国妇联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对12个省市的调查,50%的老年委托监护人中,年龄最高的竟有89岁,他们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6%,文盲占30.3%,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只有23.4%。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上升的只占22%,学习成绩下降或没变化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监督,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学习习惯不好。
4.心理失衡
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和交往等方面,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然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孤独、不安、冷漠、自卑、敏感、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5.安全失保
留守儿童因没有父母的监护,在遭遇突发事件和不法分子攻击时,缺少积极应变和自救的能力,因此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其中来自家庭之外人群的伤害比例上升幅度大。有调查发现,超过40%的留守儿童自述遭受过别人的欺负。在发生天灾人祸时,这些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原因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需求,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生活所迫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道称,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 175元,农村地区为5 153元。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扩大。虽然中央近几年不断提出“减负”政策,但在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仅仅依靠种田,除去各项开支,结余可想而知。外出打工、赚钱养家、改善环境成为农民打工群体现实而又无奈的生活选择。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亲戚和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大量出现成为必然的结果。
2.户籍管理
由于户口和学费的困扰,留守儿童并不能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就学仍存在一定障碍。尽管国家在2003年就明确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其后又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流入地的公办学校仍不能满足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他们只能进入打工者子弟学校。这样的学校当然不能同城市的公立学校相提并论,但即使这样,由于种种原因,打工者子弟的受教育权仍然受到干扰,甚至无法兑现,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无奈的选择。
三、对策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有利于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人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务之事。
(一)政府关注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应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二)社会关爱
1.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所谓“留守儿童之家”是指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构、有固定的室内活动场所和设施、有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档案、有活动计划和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特色活动及家长的指导培训。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2010年民生工程5个新增项目之一,从2010年起,省财政投入2 616万元,用三年时间依托乡镇文化活动室等现有资源,在全省1 308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010年将建400所。
2.完善“代理家长”制度
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怀他们的成长。开展“代理家长”、爱心结对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与留守儿童定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学校关心
1.寄宿制
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积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尽可能为外出打工父母不能带走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完善的成长环境,杜绝其受教育的断层和真空。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学习需求,并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在落实教师编制和核拨教育经费时,要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倾斜。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和档案库,及时掌握、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家庭关怀
1.加强亲子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学会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卫生;教育孩子学会倾诉,学会表达,学会求助,学会释放不良的情绪,学会交友,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自强和自立。
2.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改变农民工长期的“候鸟”型流动方式,帮助一批具有创业潜能的农民工实现创业梦。可以将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依托县城建设一批中小城市,让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进而在新兴城市安居乐业,为农民工市民化和实现创业梦想创造机会。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2]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吴贻伙.安徽400万留守儿童存在“五缺” [N].检察日报,2009-02-11.
[4] 林洁.“立体关爱”呵护留守儿童成长[N].中国青年报,2010-01-03.
[5] 胡印斌.13童工死伤再现留守儿童困局[N].中国青年报,2009-11-17.
关键词:留守儿童;户籍管理;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5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随之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一、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留守的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称,该研究对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 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至少有一个留守儿童。在这些儿童生活的真实状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令人堪忧。
1.生活失助
年幼的孩子被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饮食、生活安排、营养等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传统的、简单的方法治疗,甚至不去治疗。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他们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
2.亲情失落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时间长,亲情团聚频率低。据资料显示,这些父母外出务工多在5年以上,最长的22年,最短的2年,60—70%都在省外工作,一般是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父母与孩子只能靠电话沟通,有些父母甚至常年不和孩子联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怀与抚慰,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3.学业失教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隔代的或者是临时的,“重养不重教”现象严重。据全国妇联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对12个省市的调查,50%的老年委托监护人中,年龄最高的竟有89岁,他们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6%,文盲占30.3%,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只有23.4%。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上升的只占22%,学习成绩下降或没变化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监督,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学习习惯不好。
4.心理失衡
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和交往等方面,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然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孤独、不安、冷漠、自卑、敏感、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5.安全失保
留守儿童因没有父母的监护,在遭遇突发事件和不法分子攻击时,缺少积极应变和自救的能力,因此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其中来自家庭之外人群的伤害比例上升幅度大。有调查发现,超过40%的留守儿童自述遭受过别人的欺负。在发生天灾人祸时,这些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原因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需求,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生活所迫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道称,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 175元,农村地区为5 153元。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扩大。虽然中央近几年不断提出“减负”政策,但在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仅仅依靠种田,除去各项开支,结余可想而知。外出打工、赚钱养家、改善环境成为农民打工群体现实而又无奈的生活选择。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亲戚和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留守儿童大量出现成为必然的结果。
2.户籍管理
由于户口和学费的困扰,留守儿童并不能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就学仍存在一定障碍。尽管国家在2003年就明确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其后又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流入地的公办学校仍不能满足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他们只能进入打工者子弟学校。这样的学校当然不能同城市的公立学校相提并论,但即使这样,由于种种原因,打工者子弟的受教育权仍然受到干扰,甚至无法兑现,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无奈的选择。
三、对策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有利于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人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务之事。
(一)政府关注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应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二)社会关爱
1.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所谓“留守儿童之家”是指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构、有固定的室内活动场所和设施、有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档案、有活动计划和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特色活动及家长的指导培训。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2010年民生工程5个新增项目之一,从2010年起,省财政投入2 616万元,用三年时间依托乡镇文化活动室等现有资源,在全省1 308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010年将建400所。
2.完善“代理家长”制度
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怀他们的成长。开展“代理家长”、爱心结对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与留守儿童定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学校关心
1.寄宿制
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积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尽可能为外出打工父母不能带走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完善的成长环境,杜绝其受教育的断层和真空。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学习需求,并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在落实教师编制和核拨教育经费时,要对接收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倾斜。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和档案库,及时掌握、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家庭关怀
1.加强亲子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学会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卫生;教育孩子学会倾诉,学会表达,学会求助,学会释放不良的情绪,学会交友,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自强和自立。
2.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改变农民工长期的“候鸟”型流动方式,帮助一批具有创业潜能的农民工实现创业梦。可以将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依托县城建设一批中小城市,让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进而在新兴城市安居乐业,为农民工市民化和实现创业梦想创造机会。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2]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吴贻伙.安徽400万留守儿童存在“五缺” [N].检察日报,2009-02-11.
[4] 林洁.“立体关爱”呵护留守儿童成长[N].中国青年报,2010-01-03.
[5] 胡印斌.13童工死伤再现留守儿童困局[N].中国青年报,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