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王锦彪
王锦彪
1949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978年移居香港。现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通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泉州市融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香港志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Wang Jin Biao,
Born in Rangoon of Burma in 1949, he migrated to Hong Kong in 1978. Currently he serves as the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Federation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Liaoning Province CPPCC, permanent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Gener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 Overseas Chinese, board president of San Ming Airport Limited, the president of Tong Ao (Group)Investment Limited, the president of Rong Jian Real-State Development Limited Quanzhou, the president of Hong Kong Zhi Long Limited etc..
在当代华商中,有这样一种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奋斗和追求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而且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深情。更难得的是,他们的这种感情不是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而是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教育、感召、启迪着更多的后来者。他们的言行,都始于生命深处流淌着炎黄子孙浓浓的热血,毕竟血浓于水,毕竟他们都是龙的传人。历经世事沧桑,一路风雨兼程,他们对祖国、对社会、对时代的承诺,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平凡岁月中点点滴滴的不断付出,是在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奉献,从而谱写出一曲与时代共鸣的壮歌。
——题记
2005年12月26日,福建省三明市一个沉寂多年的山谷里,传来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礼炮声、欢呼声……整个山谷里甚至半空中都弥漫着喜庆、欢乐的气氛——令三明人民期待已久的三明机场续建工程在当天正式开工了!要知道,这是我国民用机场准予民营以来的第一个民办航空机场,在我国民航机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标志着民航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贤模,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市长张健等各级领导以及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工典礼,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儒雅、敦厚的中年企业家走上主席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我作为一名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人,非常希望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作为机场的投资商,我们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争取用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将三明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让三明经济早日插上腾飞的翅膀!并以此作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份献礼!”
他就是福建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锦彪先生,同时他还兼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晓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一位缅甸成长、美国深造、香港立业、积极回报祖国的爱国华商、侨界楷模,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曲悠扬动人的生命之歌……
从一位在缅甸成长的第三代华侨到美国深造之后回到香港立业的杰出青年,再到如今积极为中国内地投资引资的成功实业家和侨界领袖,王锦彪先生以其善行义举诠释了他肝胆照人的爱国爱港情怀;从少年时的业余“弈林高手”到青年时代的商海闯将,到如今的商界骄子,王锦彪先生以其睿智颖悟不断开创出人生和事业的新篇章。
(一)成长之路:砥节砺行慰先贤
回顾王锦彪先生的成长之路,应当说家庭环境是影响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王锦彪先生的祖父、父亲和母亲则可以看作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
作为第三代华侨,王锦彪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缅甸度过的。他于1949年出生在缅甸首都仰光市。这一年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之时,而缅甸则是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缅甸人民唯独对中国人不称“外国人”,而亲切地称“胞波”,缅语意为“同胞兄弟”。王锦彪便是在中缅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氛围中长大的。
他的祖父就是著名的爱国侨领王紫如先生。王紫如先生祖籍福建惠安,家境贫寒,少年时离家到马来西亚槟城,靠拉人力车谋生, 有点积蓄后与几位老乡一起渡洋移居缅甸仰光。王紫如先生不仅勤劳肯干、为人诚恳,而且很有头脑,善于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当时,他敏锐地洞察到人力车行业的发展空间,巧妙地将人力车进行技术改造,并申请专利,同时开设了“泉胜栈”人力车行,经营全缅甸的人力车,其后事业日渐兴旺,克勤克俭,一度成为缅甸首富。
事业有成之时,不改家国情怀的王紫如先生毅然回乡兴业,将满腔的赤子之情播洒在故国热土上。从1927年开始,他陆续在厦门鼓浪屿斥资建成了鼓浪屿市场、延平戏院、硝皮厂,此外他还不遗余力地捐建医院,发展漳嵩公路,援建中小学校,资助贫苦残疾乡亲,领养弃婴,培养他们读书,扶养成长……。在采访当中,王锦彪先生深深感叹:“祖父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故事使我懂得了人生一定要勤奋进取、把握机遇的道理,而他的美德善举所诠释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更让我们整个家庭都深深地受到影响。”
在王锦彪先生的心目中,其父王文成先生,是一个不靠祖业而自力更生经营缅甸土特产的殷实商人,也是一个以“德”为人生坐标,并把民族利益、儿女家庭教育看得高于自己得失的人。
当我们谈到王锦彪先生的母亲林丽华女士时,王先生的话语中更是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敬爱与怀念之情。林丽华女士也是一位爱国华侨, 1924年出生于缅北望濑市,曾在仰光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在缅甸侨校最高学府——华侨中学同窗三年。1947年她与王文成先生结为伉俪,育有三男一女,王锦彪先生是其次子。林丽华女士在缅侨爱国学校——南洋中学任教达15年之久。她以教育好侨胞后代为己任,默默耕耘,把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005年9月25日,林丽华女士在洛杉矶溘然长逝,享年82岁。她生前的学生们惊悉噩耗,纷纷从世界各地发来唁电甚至赶到洛杉矶参加恩师的送别仪式。而王锦彪先生更是哀恸崩摧,殊深轸念,将一腔悲思诉诸笔端,为母亲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悼文,笔者读来亦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锦彪从小就受到家人的熏陶和感染,也为他培养意志、塑造品格铺就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虽然王锦彪的少年时代家境不错,但他求学做人却始终以祖父、父亲和母亲为楷模,砥志研思,不断奋进,读书则朝兢夕惕、笃志好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王锦彪便经常跳级。1966年的全缅大学会考,王锦彪在20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全缅第二名,被缅甸最高学府“仰光大学”录取,并获得6年大学全额奖学金。大学时代的王锦彪对社会、对世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热心校内外社会工作,热衷于当地华侨工作,为此曾获得时任中国驻缅大使耿飚的赏识和赞扬。1972年,他从电力工程系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助教、教授,一做就是五个春秋。
(二)商界俊杰:勤勉睿智创大业
虽然王锦彪先生在缅甸的事业逐渐步入坦途,但从小就有着雄鹰一般壮志和远见的他,并没有满足,他正在等待时机,韬光养晦,希望有一天能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更重要的是,他自幼就从上辈人的口中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自己的根在中国,因此他的内心深处就时时涌动着一种中华情思。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锐兵精甲,不能御也。”1978年,王锦彪先生移居香港,虽然当时香港还处在殖民地统治下,但这里毕竟离他魂牵梦萦的祖国更近了一步。到香港之后,他便出任中国银行香港总行副经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感觉到自己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于是在1980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1982年获得商业管理学硕士后回港,开始从事中国大陆的工程贸易,而这也成为他事业的崭新起点。
进入商界之后,王锦彪先生凭借其远见卓识和睿智精明把握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再加上他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事业征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一次又一次超越。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王锦彪已经构筑起自己的事业大厦,成为享誉香港及内地商界的俊杰。目前,他不仅掌控着三明机场有限公司、晓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通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海南通澳航空客货运输有限公司、泉州市融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香港志龙企业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还兼任香港捷成洋行首席顾问、信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凤翔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丹阳市龙江钢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剖析王锦彪先生的成功之道,人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在商界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决非偶然。虽然王锦彪先生谦称:“做生意离不开运气这个因素,没有比较好的运气即使付出再多,可能也是枉然”。但在笔者看来,在远见卓识、不断进取、治理有方等几个条件之外,王锦彪先生的睿智颖悟、胆略过人更是他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祖父当年白手起家、从一个车夫成为缅甸人力车大王的故事使王锦彪先生从小就懂得了做生意一定要有头脑的道理,而在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回香港创业发展之后,更使得他深深理解了“将在谋而不在勇”、“上兵伐谋、临机制胜”的商战内涵。游弋商海多年,王锦彪先生思虑恂达、沉着观变,把握机会的能力和过人的谈判技巧更是广为人们所称道。
2005年,为了提高福建省三明市的城市品味、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形象,促进三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共同繁荣,王锦彪先生又亮出了大手笔——由他投资的三明机场续建项目于12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在5亿元人民币左右,建成后的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能满足B737等机型的使用要求。机场投入运营后,拟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厦门等城市的航线,承接港澳地区专包机业务。
三明机场是中国首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中型民用机场,它将为中国开创民办民营机场建设树立光辉榜样,并证明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机场是完全可以和值得信赖的。用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的话来说,三明机场建设项目,是三明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68万三明人民热切盼望的一件喜事,承载着三明腾飞的梦想。
对于王锦彪先生而言,这一项目的开发不仅让他的事业华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且是他回报祖国、造福家乡人民的再次体现。
(三)炎黄赤子:爱国爱港献丹心
故国情怀总是诗。虽然王锦彪先生的出生地是缅甸,青少年时代也是在缅甸度过的,但是他从来就不曾忘记自己的祖籍国是中国,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旅居香港已近三十年的华侨,王锦彪先生更是对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爱国爱港如爱母,身体力行,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回报祖国、回馈社会、造福桑梓的行动之中,一直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誉。
为内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积极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是王锦彪先生早期回报祖国的重要方式;而在他事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到内地投资兴业便是进一步回报祖国的体现。
早在1983年,王锦彪先生就开始为中国获得欧洲首批软贷款辗转奔走,他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争取到长达30年、平均年利息仅为1.25%的巨额优惠软贷款。此后20年间,他又利用欧洲多国的优惠出口信贷为中国引进了许多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中国工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为了说服德国GEA公司到中国投资,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王锦彪先生决定引进德国先进的空冷技术代替发电厂中的水冷却系统。但当时德国人还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愿投资。最后,王锦彪先生分别在哈尔滨、山西、上海各投入9%的资金,才使得这次合作最终得以达成。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王锦彪先生的多方斡旋,得以利用德国KFW出口信贷签订了“哈尔滨——大连”及“秦皇岛——沈阳”两条电气化铁路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3亿多美金;之后又利用欧洲多国的出口信贷签订了“重庆江油一、二期火电厂项目”、“天津大港火电厂项目”、“北京高碑店火电厂项目”等四间火电厂的2×35千瓦火力发电站成套设备(共十几亿美金)等重大技改项目。此外,他还先后为天津无缝钢管厂引进合同值达5亿美元的技术和设备,为广州珠江钢厂与包头、邯郸钢厂三厂的薄板生产线(用于制造国产汽车)引入合同总额达5亿美元……为了内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工业的腾飞,王锦彪先生不遗余力,行胜于言,令人钦敬。
赤子之情,殷殷可鉴。王锦彪先生在支持内地建设、积极投资兴办实业方面也是竭心尽力。1993年,在现任辽宁省政协主席郭廷标的鼓励下,他个人出资近800万港元在沈阳投资设厂,引进德国“斯达尔”公司的防爆照明器材高新科技;2002年初,在江苏省丹阳市投资开发“凤翔花园城”房地产项目,总投资额达2亿人民币;2003年9月成立宁波绿科花木城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花木市场、园林设计、旅游景区、绿化工程等,总投资额达2亿多元人民币;当年10月又在丹阳市兴建一间年产50万吨钢材的“丹阳龙江钢铁厂”,总投资约2亿多元人民币;2004年底在沈阳参与投资了沈阳新民蜡化实验厂改扩建项目;2005年6月在湖南省株洲市投资了“富华商业广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约2亿多元人民币;目前,总投资额达5亿元人民币的福建三明机场建设工程也已逐步启动……
几许赤心酬故土,欣见家园换新颜。2004年10月,由他参与捐建的惠安县玉坂小学教学楼、体育场也落成投入使用。王锦彪先生将一桩桩善举视为造福桑梓的途径,同时这也是他缅怀祖父、告慰先辈的独特方式。
2004年9月的香港立法会选举,竞争非常激烈。在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成立助选团,并推举王锦彪先生为团长,他放下了手头的生意,想方设法开展有利于推选爱国爱港力量的各种工作,邀请资深立法会议员吴亮星、蔡素玉及民建联主席马力等先后两次来侨总为会员及理监事做报告,讲解立法会功能、重要性及当前竞选的严峻形势。王锦彪先生则亲自打了近百个电话给侨总及缅华互助会的会员和亲友,动员他们投爱国爱港候选人一票;同时以香港缅华互助会的名义在《大公报》刊登大幅广告向爱国华侨发出了“请投爱国港人一票”的呼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投票当日,他亲自开车巡视并送水给助选的铜锣湾湾仔各宣传岗位,一直坚持到当晚9时投票结束。选举结果令人喜出望外,爱国爱港力量如愿进入立法会,获得宝贵的一席。
这次立法会选举战,也充分展示了王锦彪的组织才能及号召力,更显示出其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及周密的策略安排。在海峡两岸问题上,王锦彪更是全力支持祖国统一,立场鲜明地反对台独。为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王锦彪先生身体力行,慷慨解囊,向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捐献人民币一百万元,以示其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赤诚之心。
采访当中,王锦彪先生深深感慨:“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是龙的传人,能够为祖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比什么都有意义啊!而且,来香港二十多年,我经历了香港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香港的成长和祖国的巨变。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事业和香港以及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对祖国和香港地区的未来,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心!祖国和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四)缅华侨领:敦睦侨谊架金桥
谈到缅华侨界,谈到那些曾经与自己以及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同甘苦、共患难、饱经历史沧桑的缅甸华侨,王锦彪先生的话语当中总是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在是令人感慨万端!
前文提到,王锦彪早在1978年就已移居香港,但他对于自己的成长之地——缅甸依旧一往情深,与缅甸政府、缅驻港领事馆及在缅甸的侨界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往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任何夸饰之词,王锦彪先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却让人感受至深。作为一位炎黄子孙,作为一位华侨后代,他情系中华、热心为侨,有目共睹。
1993年3月,王锦彪先生与汪金买先生、黄娟娟女士、陈民泉先生、杨秋国先生、曹健民先生等侨胞发起成立了“香港缅华互助会”,并明确提出以联络在港缅甸华侨、交流讯息、团结互助、共创未来为创会宗旨。
作为香港一支重要的爱国力量,香港缅华互助会成立以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建设发展、为促进香港与缅甸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让缅华归侨们能有一个交流聚会、敦睦侨谊的场所,王锦彪先生慷慨解囊,出资购置了面积约260平方米的缅华互助会会馆。可以说,放眼香港大大小小的社团,像王锦彪先生这样个人出资捐购会馆的并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将会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重新装修,从而使侨友们有了一个非常舒适、幽雅的欢聚之所,并且安排了几间睡房,解决了很多缅甸侨胞来港后一时找不到住处的后顾之忧。他还负责为这个会所缴纳差饷、管理费、水电费以及一切杂项开支。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一心为侨办实事、全力为侨谋福利的奉献精神。
王锦彪先生说:“香港缅华互助会成立至今已12年,这12年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作为一个不牟利团体,要在香港这样的工商社会长久立足殊为不易,这需要香港各侨界社团绿叶扶持之助,及我会会员千路归罗马凝聚之心,方能持续。回顾我会十多年的历程,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在为国、为港、为乡、为侨的大业上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将会秉承 ‘铁杵成针,滴水成流’的精神,尽我们的力量,和各兄弟侨界社团精诚团结,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年2月,王锦彪先生带领香港缅华互助会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的联合文化艺术代表团赴缅甸慰问侨胞,并在仰光国家大剧院义演多场,为“缅甸保护妇幼儿童基金会”、“缅甸华侨救济会”募捐,积极推动了中缅胞波友谊,为此得到缅甸总理钦纽将军亲切接见。
2001年3月,在名誉会长、大紫荆勋贤徐四民先生的倡议下,王锦彪先生个人出资赞助缅甸国家级武术队一行30余人专程到港献技,与香港武术联会同堂表演,希望通过表演促进武术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的比赛项目,为国争光。2004年9月,王先生组团参加第3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开广州侨联史之最。在闭幕会上,为了让这一富有意义的世界性活动延续下去,王锦彪毅然承诺了于2007年由缅华互助会承办第4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
2005年9月,王锦彪先生被香港侨界五大社团推举担任侨界大型活动《香港侨界纪念亚太战区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的总统筹和大会共同主席。
王锦彪先生还表示,第四届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将于2007年7月在香港举办,此次大会将以香港缅华互助会的名义筹办,而该届大会能在香港举办,也是由于王锦彪先生的积极申请。届时,他将邀请世界各地的缅华同侨齐聚香江之畔,特别是要让几十万居住在台湾的缅华同侨也能更方便地来港一聚,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进步,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见证香港十年来实践一国两制的成就,促进祖国早日统一。
王先生还介绍,在他的精心策划当中,大会将以论坛的方式请各国华侨讲述他们八十年来在缅甸及海外各地所见证的历史时刻,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让他们尽情宣扬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并且将这些都拍摄下来,制作成VCD,以此来教育和感召华人同胞、子孙后代。“作为缅甸华侨的后代,为广大侨胞多做一些实事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举办缅华同侨联谊会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我决心要让这项世界性的缅侨盛事延续下去,而且要充分准备,把论坛的每项活动都办得丰富多彩,一定要让此次大会比以往的任何一届都更具特色、更加成功!”他补充说。
王锦彪先生现为香港永久居民,作为一名爱国华侨,他积极参与香港侨界的各项活动,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他所担任的有关侨界的主要职务有: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兼常务副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副秘书长、香港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香港福建惠安同乡总会名誉会长、澳门归侨总会名誉会长、澳门缅华互助会名誉会长、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常委、香港五邑同乡联谊会名誉会长、当届会长、香港新马归侨华人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美国纽约市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美国洛杉矶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美国旧金山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等职。
(五)时代歌者:人格魅力耀光华
有人曾经这样概述王锦彪先生的人生经历:“缅甸成长,美国深造,香港立业,书香门第出身,少年立志奋发求学,终于不负父母心,得以尽心报效祖国,人生路上洒满阳光。”这样的人,其身上自然会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现实当中的王锦彪先生自有一种平衍豁达之风,总是那么乐观,他的笑和他的言谈一样,充满着纯朴的感染力。但笔者认为,他的人格魅力不仅包括这些,还蕴涵在更深的层面。
王锦彪先生从小就是一个勤勉好学的人,直到今天,读书仍然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读书乐”是他的口头禅。多年来由于事业繁忙,虽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他静下心好好读书,但他的博闻强记却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少年时代,他就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喜欢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他读书不是简单地翻一两遍,而是喜欢经常进行思考和消化,有些内容,他甚至能够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背诵下来。一部厚厚的《三国演义》,他可以从开头的“黄巾起义”说到 “捉放曹” 、“三英战吕布”、“凤仪亭”、“过五关斩六将”,一直到“三分归晋”,一节一节讲述出来;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他可以按照座次表将每位好汉的排序、绰号、姓名一口气背给你听,而且可以跳着背、倒着背;和他一起读过书的同班同学,时隔四十多年,他只要碰到了基本上都可以叫得出人家的名字……
王锦彪先生的语言天赋同样是出众的。他可以流利地说缅甸语、英语、德语、广东话、普通话、闽南语等多种语言,而且每一种语言他都不仅是会说,而且力求发音准确。比如他说到自己在英语发音方面的标准是“跟地道的英国人讲英语,我力求不仅要一遍就能听懂对方的话,也要让对方能一遍就听懂我说的话。”由此可见其治学为人之严谨。
有时间的话,王锦彪先生还喜欢下下象棋。早在缅甸读书时,他就曾获得学校的象棋比赛冠军,并且有过作为初中组冠军战胜高中组冠军的不俗战绩。他认为下棋不但是一种智力游戏,还可以养性怡情。通过下棋,他还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下棋绝对不要同比你水平低的人下,不要怕输,一定要跟高手下,反之则会越下越无聊越退步;同样的道理,做人做事必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王锦彪先生说:“我的人生格言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一定要天天学习、天天进步才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王锦彪先生早已事业有成,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跋涉不倦、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每天都会安排事情给自己做,他说这样“就算每天多白几根头发也无所谓”。
结语
行者不倦,跋涉不已。自然界中的山峰即使万仞,人们依然可以攀到顶峰,将它征服,但人生的山峰永远没有顶峰。这就足以证明生命虽是有限的,攀登与挑战却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王锦彪先生也在不断地寻找人生新的境界和高度。
问及王锦彪先生的人生座右铭时,他稍稍想了一想,笑答道:“对我一生影响至深的应该是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吧!” 看来熟读三国的王先生深谙诸葛武侯的思想,明了简朴的生活才能有崇高的理想,拥有平常心才能有远大的抱负。
采访行将结束时,王锦彪先生表示,他将热切地期待着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乃至祖国的经济腾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笔者在感动与钦敬之余,唯有衷心地祝愿:王先生一定会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谱写更多更精彩动人的壮歌!
——王锦彪
王锦彪
1949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978年移居香港。现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通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泉州市融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香港志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Wang Jin Biao,
Born in Rangoon of Burma in 1949, he migrated to Hong Kong in 1978. Currently he serves as the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Federation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Liaoning Province CPPCC, permanent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Gener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 Overseas Chinese, board president of San Ming Airport Limited, the president of Tong Ao (Group)Investment Limited, the president of Rong Jian Real-State Development Limited Quanzhou, the president of Hong Kong Zhi Long Limited etc..
在当代华商中,有这样一种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奋斗和追求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而且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深情。更难得的是,他们的这种感情不是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而是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教育、感召、启迪着更多的后来者。他们的言行,都始于生命深处流淌着炎黄子孙浓浓的热血,毕竟血浓于水,毕竟他们都是龙的传人。历经世事沧桑,一路风雨兼程,他们对祖国、对社会、对时代的承诺,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平凡岁月中点点滴滴的不断付出,是在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奉献,从而谱写出一曲与时代共鸣的壮歌。
——题记
2005年12月26日,福建省三明市一个沉寂多年的山谷里,传来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礼炮声、欢呼声……整个山谷里甚至半空中都弥漫着喜庆、欢乐的气氛——令三明人民期待已久的三明机场续建工程在当天正式开工了!要知道,这是我国民用机场准予民营以来的第一个民办航空机场,在我国民航机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标志着民航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贤模,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市长张健等各级领导以及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工典礼,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儒雅、敦厚的中年企业家走上主席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我作为一名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人,非常希望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作为机场的投资商,我们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争取用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将三明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让三明经济早日插上腾飞的翅膀!并以此作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份献礼!”
他就是福建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锦彪先生,同时他还兼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晓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一位缅甸成长、美国深造、香港立业、积极回报祖国的爱国华商、侨界楷模,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曲悠扬动人的生命之歌……
从一位在缅甸成长的第三代华侨到美国深造之后回到香港立业的杰出青年,再到如今积极为中国内地投资引资的成功实业家和侨界领袖,王锦彪先生以其善行义举诠释了他肝胆照人的爱国爱港情怀;从少年时的业余“弈林高手”到青年时代的商海闯将,到如今的商界骄子,王锦彪先生以其睿智颖悟不断开创出人生和事业的新篇章。
(一)成长之路:砥节砺行慰先贤
回顾王锦彪先生的成长之路,应当说家庭环境是影响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王锦彪先生的祖父、父亲和母亲则可以看作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
作为第三代华侨,王锦彪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缅甸度过的。他于1949年出生在缅甸首都仰光市。这一年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之时,而缅甸则是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缅甸人民唯独对中国人不称“外国人”,而亲切地称“胞波”,缅语意为“同胞兄弟”。王锦彪便是在中缅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氛围中长大的。
他的祖父就是著名的爱国侨领王紫如先生。王紫如先生祖籍福建惠安,家境贫寒,少年时离家到马来西亚槟城,靠拉人力车谋生, 有点积蓄后与几位老乡一起渡洋移居缅甸仰光。王紫如先生不仅勤劳肯干、为人诚恳,而且很有头脑,善于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当时,他敏锐地洞察到人力车行业的发展空间,巧妙地将人力车进行技术改造,并申请专利,同时开设了“泉胜栈”人力车行,经营全缅甸的人力车,其后事业日渐兴旺,克勤克俭,一度成为缅甸首富。
事业有成之时,不改家国情怀的王紫如先生毅然回乡兴业,将满腔的赤子之情播洒在故国热土上。从1927年开始,他陆续在厦门鼓浪屿斥资建成了鼓浪屿市场、延平戏院、硝皮厂,此外他还不遗余力地捐建医院,发展漳嵩公路,援建中小学校,资助贫苦残疾乡亲,领养弃婴,培养他们读书,扶养成长……。在采访当中,王锦彪先生深深感叹:“祖父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故事使我懂得了人生一定要勤奋进取、把握机遇的道理,而他的美德善举所诠释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更让我们整个家庭都深深地受到影响。”
在王锦彪先生的心目中,其父王文成先生,是一个不靠祖业而自力更生经营缅甸土特产的殷实商人,也是一个以“德”为人生坐标,并把民族利益、儿女家庭教育看得高于自己得失的人。
当我们谈到王锦彪先生的母亲林丽华女士时,王先生的话语中更是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敬爱与怀念之情。林丽华女士也是一位爱国华侨, 1924年出生于缅北望濑市,曾在仰光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在缅甸侨校最高学府——华侨中学同窗三年。1947年她与王文成先生结为伉俪,育有三男一女,王锦彪先生是其次子。林丽华女士在缅侨爱国学校——南洋中学任教达15年之久。她以教育好侨胞后代为己任,默默耕耘,把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005年9月25日,林丽华女士在洛杉矶溘然长逝,享年82岁。她生前的学生们惊悉噩耗,纷纷从世界各地发来唁电甚至赶到洛杉矶参加恩师的送别仪式。而王锦彪先生更是哀恸崩摧,殊深轸念,将一腔悲思诉诸笔端,为母亲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悼文,笔者读来亦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锦彪从小就受到家人的熏陶和感染,也为他培养意志、塑造品格铺就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虽然王锦彪的少年时代家境不错,但他求学做人却始终以祖父、父亲和母亲为楷模,砥志研思,不断奋进,读书则朝兢夕惕、笃志好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王锦彪便经常跳级。1966年的全缅大学会考,王锦彪在20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全缅第二名,被缅甸最高学府“仰光大学”录取,并获得6年大学全额奖学金。大学时代的王锦彪对社会、对世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热心校内外社会工作,热衷于当地华侨工作,为此曾获得时任中国驻缅大使耿飚的赏识和赞扬。1972年,他从电力工程系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助教、教授,一做就是五个春秋。
(二)商界俊杰:勤勉睿智创大业
虽然王锦彪先生在缅甸的事业逐渐步入坦途,但从小就有着雄鹰一般壮志和远见的他,并没有满足,他正在等待时机,韬光养晦,希望有一天能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更重要的是,他自幼就从上辈人的口中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自己的根在中国,因此他的内心深处就时时涌动着一种中华情思。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锐兵精甲,不能御也。”1978年,王锦彪先生移居香港,虽然当时香港还处在殖民地统治下,但这里毕竟离他魂牵梦萦的祖国更近了一步。到香港之后,他便出任中国银行香港总行副经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感觉到自己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于是在1980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1982年获得商业管理学硕士后回港,开始从事中国大陆的工程贸易,而这也成为他事业的崭新起点。
进入商界之后,王锦彪先生凭借其远见卓识和睿智精明把握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再加上他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事业征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一次又一次超越。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王锦彪已经构筑起自己的事业大厦,成为享誉香港及内地商界的俊杰。目前,他不仅掌控着三明机场有限公司、晓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通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海南通澳航空客货运输有限公司、泉州市融建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香港志龙企业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还兼任香港捷成洋行首席顾问、信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凤翔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丹阳市龙江钢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剖析王锦彪先生的成功之道,人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在商界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决非偶然。虽然王锦彪先生谦称:“做生意离不开运气这个因素,没有比较好的运气即使付出再多,可能也是枉然”。但在笔者看来,在远见卓识、不断进取、治理有方等几个条件之外,王锦彪先生的睿智颖悟、胆略过人更是他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祖父当年白手起家、从一个车夫成为缅甸人力车大王的故事使王锦彪先生从小就懂得了做生意一定要有头脑的道理,而在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回香港创业发展之后,更使得他深深理解了“将在谋而不在勇”、“上兵伐谋、临机制胜”的商战内涵。游弋商海多年,王锦彪先生思虑恂达、沉着观变,把握机会的能力和过人的谈判技巧更是广为人们所称道。
2005年,为了提高福建省三明市的城市品味、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形象,促进三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共同繁荣,王锦彪先生又亮出了大手笔——由他投资的三明机场续建项目于12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在5亿元人民币左右,建成后的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能满足B737等机型的使用要求。机场投入运营后,拟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厦门等城市的航线,承接港澳地区专包机业务。
三明机场是中国首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中型民用机场,它将为中国开创民办民营机场建设树立光辉榜样,并证明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机场是完全可以和值得信赖的。用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的话来说,三明机场建设项目,是三明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68万三明人民热切盼望的一件喜事,承载着三明腾飞的梦想。
对于王锦彪先生而言,这一项目的开发不仅让他的事业华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且是他回报祖国、造福家乡人民的再次体现。
(三)炎黄赤子:爱国爱港献丹心
故国情怀总是诗。虽然王锦彪先生的出生地是缅甸,青少年时代也是在缅甸度过的,但是他从来就不曾忘记自己的祖籍国是中国,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旅居香港已近三十年的华侨,王锦彪先生更是对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爱国爱港如爱母,身体力行,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回报祖国、回馈社会、造福桑梓的行动之中,一直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誉。
为内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积极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是王锦彪先生早期回报祖国的重要方式;而在他事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到内地投资兴业便是进一步回报祖国的体现。
早在1983年,王锦彪先生就开始为中国获得欧洲首批软贷款辗转奔走,他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争取到长达30年、平均年利息仅为1.25%的巨额优惠软贷款。此后20年间,他又利用欧洲多国的优惠出口信贷为中国引进了许多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中国工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为了说服德国GEA公司到中国投资,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王锦彪先生决定引进德国先进的空冷技术代替发电厂中的水冷却系统。但当时德国人还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愿投资。最后,王锦彪先生分别在哈尔滨、山西、上海各投入9%的资金,才使得这次合作最终得以达成。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王锦彪先生的多方斡旋,得以利用德国KFW出口信贷签订了“哈尔滨——大连”及“秦皇岛——沈阳”两条电气化铁路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3亿多美金;之后又利用欧洲多国的出口信贷签订了“重庆江油一、二期火电厂项目”、“天津大港火电厂项目”、“北京高碑店火电厂项目”等四间火电厂的2×35千瓦火力发电站成套设备(共十几亿美金)等重大技改项目。此外,他还先后为天津无缝钢管厂引进合同值达5亿美元的技术和设备,为广州珠江钢厂与包头、邯郸钢厂三厂的薄板生产线(用于制造国产汽车)引入合同总额达5亿美元……为了内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工业的腾飞,王锦彪先生不遗余力,行胜于言,令人钦敬。
赤子之情,殷殷可鉴。王锦彪先生在支持内地建设、积极投资兴办实业方面也是竭心尽力。1993年,在现任辽宁省政协主席郭廷标的鼓励下,他个人出资近800万港元在沈阳投资设厂,引进德国“斯达尔”公司的防爆照明器材高新科技;2002年初,在江苏省丹阳市投资开发“凤翔花园城”房地产项目,总投资额达2亿人民币;2003年9月成立宁波绿科花木城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花木市场、园林设计、旅游景区、绿化工程等,总投资额达2亿多元人民币;当年10月又在丹阳市兴建一间年产50万吨钢材的“丹阳龙江钢铁厂”,总投资约2亿多元人民币;2004年底在沈阳参与投资了沈阳新民蜡化实验厂改扩建项目;2005年6月在湖南省株洲市投资了“富华商业广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约2亿多元人民币;目前,总投资额达5亿元人民币的福建三明机场建设工程也已逐步启动……
几许赤心酬故土,欣见家园换新颜。2004年10月,由他参与捐建的惠安县玉坂小学教学楼、体育场也落成投入使用。王锦彪先生将一桩桩善举视为造福桑梓的途径,同时这也是他缅怀祖父、告慰先辈的独特方式。
2004年9月的香港立法会选举,竞争非常激烈。在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成立助选团,并推举王锦彪先生为团长,他放下了手头的生意,想方设法开展有利于推选爱国爱港力量的各种工作,邀请资深立法会议员吴亮星、蔡素玉及民建联主席马力等先后两次来侨总为会员及理监事做报告,讲解立法会功能、重要性及当前竞选的严峻形势。王锦彪先生则亲自打了近百个电话给侨总及缅华互助会的会员和亲友,动员他们投爱国爱港候选人一票;同时以香港缅华互助会的名义在《大公报》刊登大幅广告向爱国华侨发出了“请投爱国港人一票”的呼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投票当日,他亲自开车巡视并送水给助选的铜锣湾湾仔各宣传岗位,一直坚持到当晚9时投票结束。选举结果令人喜出望外,爱国爱港力量如愿进入立法会,获得宝贵的一席。
这次立法会选举战,也充分展示了王锦彪的组织才能及号召力,更显示出其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及周密的策略安排。在海峡两岸问题上,王锦彪更是全力支持祖国统一,立场鲜明地反对台独。为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王锦彪先生身体力行,慷慨解囊,向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捐献人民币一百万元,以示其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赤诚之心。
采访当中,王锦彪先生深深感慨:“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是龙的传人,能够为祖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比什么都有意义啊!而且,来香港二十多年,我经历了香港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香港的成长和祖国的巨变。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事业和香港以及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对祖国和香港地区的未来,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心!祖国和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四)缅华侨领:敦睦侨谊架金桥
谈到缅华侨界,谈到那些曾经与自己以及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同甘苦、共患难、饱经历史沧桑的缅甸华侨,王锦彪先生的话语当中总是饱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在是令人感慨万端!
前文提到,王锦彪早在1978年就已移居香港,但他对于自己的成长之地——缅甸依旧一往情深,与缅甸政府、缅驻港领事馆及在缅甸的侨界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往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任何夸饰之词,王锦彪先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却让人感受至深。作为一位炎黄子孙,作为一位华侨后代,他情系中华、热心为侨,有目共睹。
1993年3月,王锦彪先生与汪金买先生、黄娟娟女士、陈民泉先生、杨秋国先生、曹健民先生等侨胞发起成立了“香港缅华互助会”,并明确提出以联络在港缅甸华侨、交流讯息、团结互助、共创未来为创会宗旨。
作为香港一支重要的爱国力量,香港缅华互助会成立以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建设发展、为促进香港与缅甸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促进香港与内地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让缅华归侨们能有一个交流聚会、敦睦侨谊的场所,王锦彪先生慷慨解囊,出资购置了面积约260平方米的缅华互助会会馆。可以说,放眼香港大大小小的社团,像王锦彪先生这样个人出资捐购会馆的并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将会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重新装修,从而使侨友们有了一个非常舒适、幽雅的欢聚之所,并且安排了几间睡房,解决了很多缅甸侨胞来港后一时找不到住处的后顾之忧。他还负责为这个会所缴纳差饷、管理费、水电费以及一切杂项开支。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一心为侨办实事、全力为侨谋福利的奉献精神。
王锦彪先生说:“香港缅华互助会成立至今已12年,这12年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作为一个不牟利团体,要在香港这样的工商社会长久立足殊为不易,这需要香港各侨界社团绿叶扶持之助,及我会会员千路归罗马凝聚之心,方能持续。回顾我会十多年的历程,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在为国、为港、为乡、为侨的大业上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将会秉承 ‘铁杵成针,滴水成流’的精神,尽我们的力量,和各兄弟侨界社团精诚团结,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年2月,王锦彪先生带领香港缅华互助会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的联合文化艺术代表团赴缅甸慰问侨胞,并在仰光国家大剧院义演多场,为“缅甸保护妇幼儿童基金会”、“缅甸华侨救济会”募捐,积极推动了中缅胞波友谊,为此得到缅甸总理钦纽将军亲切接见。
2001年3月,在名誉会长、大紫荆勋贤徐四民先生的倡议下,王锦彪先生个人出资赞助缅甸国家级武术队一行30余人专程到港献技,与香港武术联会同堂表演,希望通过表演促进武术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的比赛项目,为国争光。2004年9月,王先生组团参加第3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巨,开广州侨联史之最。在闭幕会上,为了让这一富有意义的世界性活动延续下去,王锦彪毅然承诺了于2007年由缅华互助会承办第4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
2005年9月,王锦彪先生被香港侨界五大社团推举担任侨界大型活动《香港侨界纪念亚太战区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的总统筹和大会共同主席。
王锦彪先生还表示,第四届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将于2007年7月在香港举办,此次大会将以香港缅华互助会的名义筹办,而该届大会能在香港举办,也是由于王锦彪先生的积极申请。届时,他将邀请世界各地的缅华同侨齐聚香江之畔,特别是要让几十万居住在台湾的缅华同侨也能更方便地来港一聚,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进步,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见证香港十年来实践一国两制的成就,促进祖国早日统一。
王先生还介绍,在他的精心策划当中,大会将以论坛的方式请各国华侨讲述他们八十年来在缅甸及海外各地所见证的历史时刻,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让他们尽情宣扬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并且将这些都拍摄下来,制作成VCD,以此来教育和感召华人同胞、子孙后代。“作为缅甸华侨的后代,为广大侨胞多做一些实事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举办缅华同侨联谊会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我决心要让这项世界性的缅侨盛事延续下去,而且要充分准备,把论坛的每项活动都办得丰富多彩,一定要让此次大会比以往的任何一届都更具特色、更加成功!”他补充说。
王锦彪先生现为香港永久居民,作为一名爱国华侨,他积极参与香港侨界的各项活动,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他所担任的有关侨界的主要职务有: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兼常务副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副秘书长、香港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香港福建惠安同乡总会名誉会长、澳门归侨总会名誉会长、澳门缅华互助会名誉会长、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常委、香港五邑同乡联谊会名誉会长、当届会长、香港新马归侨华人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美国纽约市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美国洛杉矶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美国旧金山缅甸华侨联谊会顾问等职。
(五)时代歌者:人格魅力耀光华
有人曾经这样概述王锦彪先生的人生经历:“缅甸成长,美国深造,香港立业,书香门第出身,少年立志奋发求学,终于不负父母心,得以尽心报效祖国,人生路上洒满阳光。”这样的人,其身上自然会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现实当中的王锦彪先生自有一种平衍豁达之风,总是那么乐观,他的笑和他的言谈一样,充满着纯朴的感染力。但笔者认为,他的人格魅力不仅包括这些,还蕴涵在更深的层面。
王锦彪先生从小就是一个勤勉好学的人,直到今天,读书仍然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读书乐”是他的口头禅。多年来由于事业繁忙,虽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他静下心好好读书,但他的博闻强记却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少年时代,他就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喜欢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他读书不是简单地翻一两遍,而是喜欢经常进行思考和消化,有些内容,他甚至能够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背诵下来。一部厚厚的《三国演义》,他可以从开头的“黄巾起义”说到 “捉放曹” 、“三英战吕布”、“凤仪亭”、“过五关斩六将”,一直到“三分归晋”,一节一节讲述出来;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他可以按照座次表将每位好汉的排序、绰号、姓名一口气背给你听,而且可以跳着背、倒着背;和他一起读过书的同班同学,时隔四十多年,他只要碰到了基本上都可以叫得出人家的名字……
王锦彪先生的语言天赋同样是出众的。他可以流利地说缅甸语、英语、德语、广东话、普通话、闽南语等多种语言,而且每一种语言他都不仅是会说,而且力求发音准确。比如他说到自己在英语发音方面的标准是“跟地道的英国人讲英语,我力求不仅要一遍就能听懂对方的话,也要让对方能一遍就听懂我说的话。”由此可见其治学为人之严谨。
有时间的话,王锦彪先生还喜欢下下象棋。早在缅甸读书时,他就曾获得学校的象棋比赛冠军,并且有过作为初中组冠军战胜高中组冠军的不俗战绩。他认为下棋不但是一种智力游戏,还可以养性怡情。通过下棋,他还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下棋绝对不要同比你水平低的人下,不要怕输,一定要跟高手下,反之则会越下越无聊越退步;同样的道理,做人做事必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王锦彪先生说:“我的人生格言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一定要天天学习、天天进步才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王锦彪先生早已事业有成,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跋涉不倦、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每天都会安排事情给自己做,他说这样“就算每天多白几根头发也无所谓”。
结语
行者不倦,跋涉不已。自然界中的山峰即使万仞,人们依然可以攀到顶峰,将它征服,但人生的山峰永远没有顶峰。这就足以证明生命虽是有限的,攀登与挑战却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王锦彪先生也在不断地寻找人生新的境界和高度。
问及王锦彪先生的人生座右铭时,他稍稍想了一想,笑答道:“对我一生影响至深的应该是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吧!” 看来熟读三国的王先生深谙诸葛武侯的思想,明了简朴的生活才能有崇高的理想,拥有平常心才能有远大的抱负。
采访行将结束时,王锦彪先生表示,他将热切地期待着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乃至祖国的经济腾飞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笔者在感动与钦敬之余,唯有衷心地祝愿:王先生一定会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谱写更多更精彩动人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