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当代化就是这种巨大发展的集中表现,它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今我国强调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哲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新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之“新”,最显著的就在于理论创新中国话语的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中国话语的视角,科学把握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理解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理性人;经纪人;西方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其实当今我国所强调的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首先就在于对所有的哲学观尤其是我们的哲学观进行反思。在经济学界,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经验主义哲学最早的表现是英国古典经验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往往表现为科学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假设
“理性人”和“资源稀缺”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假设,其中“理性人”这项假设始终贯穿于整个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这项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此以后的诸多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项假设之上的。所谓的“理性人”所指的理性主要指的是利于自己的动机,期望能够通过小的代价去换取高额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眼中,对理性人的假设就成为了“最大化原则的前提”。这是在“经济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一代代经济学家逐步搭建起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公理化的经济学体系,从而让经济学理论成为了一门严密的分析科学,能够在这门科学中进行总结和归纳。从经济学发展到新的古典经济学派,过程中建立起了其结构上的接近“完美”的经济模型,进而逐渐成为主流方法论,毫无疑问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就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中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但吸收了其他相似学科甚至还吸收了许多对立学科的有益的部分,从而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是长期以来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人类学术的重要成果,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一道构成了世界经济学的重要流派,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理论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理论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历史联系与相关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产生背景和研究对象上与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建立在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以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比利时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现象为现实依据,探索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则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稀缺资源配置为中心研究对象,主要对“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等问题就行研究。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西方国家在现代资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现象为主要依据,吸收了其它各种经济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具有较为繁多和复杂的发展背景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相互借鉴的演化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不断吸收其它经济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自我结构和体系的完善,同时也为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更多的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现象上,并不断对其经济体系和理论视野进行扩大,吸取更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完善和丰富自身结构,使其能够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各种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各项优秀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结构的科学性。
三、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新政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形态,是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政治经济学的演进既有理论创新上的建树,也有学科建设上的成就。这里的“学科”指的是由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完整把握和科学运用,体现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进;“理论创新”的意蕴,则在于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支撑,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提升理论的新视界、丰富理论的新内容、提出理论的新概括、实现理论的新突破,进而为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新政治经济学之“新”,最显著的就在于理论创新中国话语的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中国话语的视角,科学把握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理解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面。
(一)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和新政治经济学发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当代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形成的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的新标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终所要完成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要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上面。”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回望时,邓小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规定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也提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是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接续,拓展了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构成新政治经济学发凡的这些基本理论,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国话语为理论基础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国话语,也是新的政治经济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
(二)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对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新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支撑,从多方面拓展了21世纪中国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新境域。就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对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拓展而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上,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关系的中国话语;二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的中国话语。(作者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熏华:《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哲学》[J],《东南学术》,1998 年第 6 期
[2]韩庆祥:《经济学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经济学—追寻马克思开辟的经济哲学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7 期
[3]王海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重估《资本论》的价值》[J],江海学刊,2011 年第 2 期
[4]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顾海良: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关键词:理性人;经纪人;西方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其实当今我国所强调的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首先就在于对所有的哲学观尤其是我们的哲学观进行反思。在经济学界,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经验主义哲学最早的表现是英国古典经验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往往表现为科学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假设
“理性人”和“资源稀缺”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假设,其中“理性人”这项假设始终贯穿于整个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这项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此以后的诸多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项假设之上的。所谓的“理性人”所指的理性主要指的是利于自己的动机,期望能够通过小的代价去换取高额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眼中,对理性人的假设就成为了“最大化原则的前提”。这是在“经济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一代代经济学家逐步搭建起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公理化的经济学体系,从而让经济学理论成为了一门严密的分析科学,能够在这门科学中进行总结和归纳。从经济学发展到新的古典经济学派,过程中建立起了其结构上的接近“完美”的经济模型,进而逐渐成为主流方法论,毫无疑问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就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中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但吸收了其他相似学科甚至还吸收了许多对立学科的有益的部分,从而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是长期以来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人类学术的重要成果,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一道构成了世界经济学的重要流派,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理论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理论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历史联系与相关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产生背景和研究对象上与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建立在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以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比利时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现象为现实依据,探索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则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稀缺资源配置为中心研究对象,主要对“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等问题就行研究。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西方国家在现代资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现象为主要依据,吸收了其它各种经济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具有较为繁多和复杂的发展背景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相互借鉴的演化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不断吸收其它经济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自我结构和体系的完善,同时也为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更多的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现象上,并不断对其经济体系和理论视野进行扩大,吸取更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完善和丰富自身结构,使其能够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各种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各项优秀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结构的科学性。
三、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新政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形态,是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政治经济学的演进既有理论创新上的建树,也有学科建设上的成就。这里的“学科”指的是由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完整把握和科学运用,体现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进;“理论创新”的意蕴,则在于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支撑,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提升理论的新视界、丰富理论的新内容、提出理论的新概括、实现理论的新突破,进而为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新政治经济学之“新”,最显著的就在于理论创新中国话语的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中国话语的视角,科学把握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理解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面。
(一)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和新政治经济学发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当代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形成的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的新标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终所要完成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要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上面。”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回望时,邓小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规定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也提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是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接续,拓展了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构成新政治经济学发凡的这些基本理论,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国话语为理论基础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国话语,也是新的政治经济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
(二)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对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新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支撑,从多方面拓展了21世纪中国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新境域。就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对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拓展而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上,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关系的中国话语;二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的中国话语。(作者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熏华:《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哲学》[J],《东南学术》,1998 年第 6 期
[2]韩庆祥:《经济学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经济学—追寻马克思开辟的经济哲学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7 期
[3]王海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重估《资本论》的价值》[J],江海学刊,2011 年第 2 期
[4]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顾海良: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