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基于阅读能力是由识读、记忆、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
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阅读
(一)、初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出声朗读再采用画线法标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找出全文中的总结性段落等。
(二)、精读课文,深入研究理解课文知识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引导点拨。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当作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教条化的知识,而应允许他们自主地作出选择、分析、评判,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究。深
思善疑学会自己提问,是精读课文的关键。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来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默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制订读书计划,指导阅读方法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应指导学生认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问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
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要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三)、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并多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三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张晓梅、张英宏《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国梁《阅读教学的新探索>,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
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阅读
(一)、初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出声朗读再采用画线法标出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找出全文中的总结性段落等。
(二)、精读课文,深入研究理解课文知识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引导点拨。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课本知识当作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教条化的知识,而应允许他们自主地作出选择、分析、评判,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究。深
思善疑学会自己提问,是精读课文的关键。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质疑、小组解疑、集中答疑来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默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制订读书计划,指导阅读方法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应指导学生认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问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
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要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三)、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并多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三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张晓梅、张英宏《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国梁《阅读教学的新探索>,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