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以基础教育目标、专业理论认知目标、专业应用技能目标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为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设置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李敬(196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主任,教授;高峰(1972-),男,安徽太和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赵喜艳(1970-),女,辽宁东港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分类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8-5)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5-015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沈阳工程学院着眼长远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了更为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基础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校重新定位了实践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着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它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又取决于其它体系的发挥和产生的整体效应。简言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1]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条主线,设计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必须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结合本院实际的基础上,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基础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为框架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基础教育目标
基础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与健康领域,各素质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爱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4]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所学专业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特点等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需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实验室界限,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认识的再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学习南洋理工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实践能力。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就业上岗要求,还能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反应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变化。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变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要具有先进性和远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引导和实践机会,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承受社会科技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适用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依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工具使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学科基础实验能力、现象数据测量能力、理论验证强化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学科基础操作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设备应用能力,检验职业资格,提高外语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1.基础教育目标
(1)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基本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切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育人这一舞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升华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获得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2)加强爱的教育。目前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人性的缺失和偏颇等现实问题严重,加强爱的教育对人性既有善之升华作用,又有恶之约束作用。用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升华。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要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教师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彼此尊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彰显人文关怀,弘扬正气;学校要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设立师德标兵和教学示范岗,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氛围,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4)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缔造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组织召开校园文化节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扩展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视野,也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心。号召大学生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书籍,通过专家、学者推荐形式,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为踏入社会奠定文化素养基础。
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经验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情感知识等领域中积累知识的核心和思想的精华,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1)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精简理论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2)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包括学校。能力的主体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要素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走“双师型”教师发展之路;而学校作为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充分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学校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上面。[5]
(3)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建立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训练为主,项目研究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和专业的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社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大纲体现学生专业需求,实验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不断更新,实验考试方式适合学生专业拓展。
(4)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鼓励教师从科研中提炼实验课程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验,从课题研究与实验中领会理论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规划,是构建“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职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院信息系开展的创新科技实践活动就为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重视产学研结合,它是高等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6]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企、科研单位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利用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突破实验室的界限,建立实践课程群,转变传统的实验职能。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掌握较为精深,而对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掌握较少甚至茫然无知,工作经验流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性,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突破教研室的管理界限,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置实践课程群,按学科方向组建实践课程建设小组、实践教学小组。课程实验由课程组负责,集中实践环节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按照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以理论课为中心开展系列实践课程,转变实验室单纯的传统实验职能,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4)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体现职业培养能力为主导,以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为辅的实践教学目标。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1)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学生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良好环境,同时节省了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岗位技术服务。同时,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3)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部推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给大学生搭建一个科技展示平台,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个人创新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专业技术的适用能力不断增强。
(4)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战提升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加深书本知识的运用,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得到锻炼。
(5)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略理论的魅力和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式、案例式、主题辩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初步搭建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系列评价,检验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是否合理。通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洪,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4):55-5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11):67-68.
[3]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6.
[4]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1,(1):51-53.
[5]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
(15):64-66.
[6]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34-36.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李敬(196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主任,教授;高峰(1972-),男,安徽太和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赵喜艳(1970-),女,辽宁东港人,沈阳工程学院教育评价中心,副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分类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8-5)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5-015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沈阳工程学院着眼长远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了更为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基础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校重新定位了实践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着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它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又取决于其它体系的发挥和产生的整体效应。简言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1]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
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条主线,设计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必须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结合本院实际的基础上,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基础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为框架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基础教育目标
基础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与健康领域,各素质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爱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4]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所学专业的基本结构、原理和特点等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需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实验室界限,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认识的再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学习南洋理工的技术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认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实践能力。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就业上岗要求,还能驾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内容要及时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反应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变化。教育理念也应随之变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要具有先进性和远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引导和实践机会,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承受社会科技进步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适用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观测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依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工具使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学科基础实验能力、现象数据测量能力、理论验证强化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学科基础操作技能、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设备应用能力,检验职业资格,提高外语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1.基础教育目标
(1)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基本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切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育人这一舞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升华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获得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2)加强爱的教育。目前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人性的缺失和偏颇等现实问题严重,加强爱的教育对人性既有善之升华作用,又有恶之约束作用。用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升华。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要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教师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彼此尊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彰显人文关怀,弘扬正气;学校要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设立师德标兵和教学示范岗,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氛围,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4)构建校园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缔造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组织召开校园文化节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扩展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视野,也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心。号召大学生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书籍,通过专家、学者推荐形式,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为踏入社会奠定文化素养基础。
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经验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情感知识等领域中积累知识的核心和思想的精华,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专业理论认知目标
(1)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精简理论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2)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包括学校。能力的主体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要素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走“双师型”教师发展之路;而学校作为实践教学能力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充分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学校的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上面。[5]
(3)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建立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训练为主,项目研究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和专业的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社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大纲体现学生专业需求,实验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不断更新,实验考试方式适合学生专业拓展。
(4)从科研中获取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鼓励教师从科研中提炼实验课程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实验,从课题研究与实验中领会理论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专业应用技能目标
(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更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规划,是构建“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职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院信息系开展的创新科技实践活动就为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重视产学研结合,它是高等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6]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企、科研单位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利用各自人才培养的优势,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突破实验室的界限,建立实践课程群,转变传统的实验职能。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掌握较为精深,而对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掌握较少甚至茫然无知,工作经验流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性,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突破教研室的管理界限,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置实践课程群,按学科方向组建实践课程建设小组、实践教学小组。课程实验由课程组负责,集中实践环节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按照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以理论课为中心开展系列实践课程,转变实验室单纯的传统实验职能,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4)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制度。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体现职业培养能力为主导,以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为辅的实践教学目标。
4.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目标
(1)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学生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良好环境,同时节省了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岗位技术服务。同时,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
(3)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部推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给大学生搭建一个科技展示平台,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个人创新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专业技术的适用能力不断增强。
(4)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战提升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加深书本知识的运用,学生的专业技术适用能力得到锻炼。
(5)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缜密、严谨的理论教学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略理论的魅力和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式、案例式、主题辩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初步搭建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系列评价,检验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是否合理。通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技术适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洪,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0,(4):55-5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11):67-68.
[3]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6.
[4]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1,(1):51-53.
[5]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
(15):64-66.
[6]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34-36.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