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夫在课堂阅读教学,学生要获得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都最主要来源于课堂,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加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怎样加强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我们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近年来着力打造“魅力课堂”的活动,以及现在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笔者在这些活动中亲历身为,有很多感触与体会。下面就把自己的一些启迪与感想谈出来,同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明确角色定位
阅读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读就必须放手让学生阅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一味行使教师强势,那么学生一定弱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弱势,学生才能强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你与学生一样都是平等对话的读者,在阅读教学中你只起引领的作用,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要明确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我们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读,要让他们有兴趣地读、有激情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充分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享受阅读体验的快乐,去生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取灵感,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教学《心声 》一文时,在阅读中,有些同学提出了“对学生不管的老师是好老师”的观点——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在这时应怎样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呢?笔者当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于是把赞成的同学分成正方,把反对的同学分成反方,充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道理愈辩愈明,最终学生都获得教益。还有就是对老师进行评价,有些同学开初还有些担心,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许多同学都积极踊跃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涌现出了许多对教师中肯的评价。所以,笔者觉得应在阅读教学中即兴生成,而不应把一些现成的东西强抛给学生,那样反而会刺伤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惰性,最终失去语文学习的兴味。
二、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放在教学上,就强调了教学流程的预设。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困惑点,同时还要吃透文本,在这样的基础上预设学生阅读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这样设计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可以避免出现无关痛痒或隔靴搔痒式的提问,将主要精力用在解决学生的薄弱点上,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也会更好地考虑怎样去突破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这样,阅读教学就有了针对性(课堂阅读教学要有时效性,那么就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学习《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如何看待地毯下出现的金币是本文的重难点。它是为了告诉读者: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会得到回报的。这种回报有两层含义:一是米妮的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二是米妮由此养成了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养成了这种优秀的品德,让她受益终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物质的回报,它还是精神的回报,良好的品德是为人处世之本。学生可能更多地只会把它看作物质的回报。针对这一点,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阅读,积极地去深深地挖掘和探究,他们顿然明白了许多……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问难。我们常喜欢在阅读教学中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种做法不仅对学生阅读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热情。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成败。”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与思考,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要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问题要从学生阅读中产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整合,对整合后的问题要充分让学生讨论,既要使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发展学生思维,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理验
笔者以为,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事实上,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语文的本体与载体统一,而略偏重于载体,就能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还如《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课文主要表现的是什么美德?她与地毯下的尘土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学生在这一表現美德的载体上认真挖掘,就能品味到许多……对“地毯下的尘土”反复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五、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我们要有效地在课前、课中、课后适当穿插拓展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课前,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图书馆馆藏的图书、课外阅读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学生阅读了这些相关的资料,再让他们在课前介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查阅的材料有了用武之地,懂得用了功必然有所“收获”,并敦促其他学生养成收集与积累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与作品相近或与作者风格接近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比较阅读既可以了解同类题材的作品,又可以了解与作者风格迥异或接近的作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便于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作家,对其作品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更加关心社会、热爱生活。
六、要精心策划学生的阅读活动
课前准备要了解学生,对设计这一堂阅读教学的理想与现实有充分的考虑:要充分挖掘教材,对材料的主旨与表达要把握;阅读策划方略: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的引导。教学实施中,要巧设阅读教学环节:读—议—练;教师提问,要切中要害,引发学生思维;要妙施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课后要深化,在练习中巩固:形成训练,矫正练习;在生活中运用:观察,思考,整理,使用;在积累中扩展:吃透教材,涉猎课外,溶于生活。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阅读动因,充分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快乐。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柳暗花明、硕果累累。
怎样加强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我们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近年来着力打造“魅力课堂”的活动,以及现在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笔者在这些活动中亲历身为,有很多感触与体会。下面就把自己的一些启迪与感想谈出来,同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明确角色定位
阅读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读就必须放手让学生阅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一味行使教师强势,那么学生一定弱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弱势,学生才能强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你与学生一样都是平等对话的读者,在阅读教学中你只起引领的作用,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要明确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我们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读,要让他们有兴趣地读、有激情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充分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享受阅读体验的快乐,去生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可能从学生那里获取灵感,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教学《心声 》一文时,在阅读中,有些同学提出了“对学生不管的老师是好老师”的观点——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在这时应怎样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呢?笔者当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于是把赞成的同学分成正方,把反对的同学分成反方,充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道理愈辩愈明,最终学生都获得教益。还有就是对老师进行评价,有些同学开初还有些担心,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许多同学都积极踊跃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涌现出了许多对教师中肯的评价。所以,笔者觉得应在阅读教学中即兴生成,而不应把一些现成的东西强抛给学生,那样反而会刺伤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惰性,最终失去语文学习的兴味。
二、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放在教学上,就强调了教学流程的预设。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困惑点,同时还要吃透文本,在这样的基础上预设学生阅读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这样设计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可以避免出现无关痛痒或隔靴搔痒式的提问,将主要精力用在解决学生的薄弱点上,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也会更好地考虑怎样去突破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这样,阅读教学就有了针对性(课堂阅读教学要有时效性,那么就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学习《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如何看待地毯下出现的金币是本文的重难点。它是为了告诉读者: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会得到回报的。这种回报有两层含义:一是米妮的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二是米妮由此养成了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养成了这种优秀的品德,让她受益终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物质的回报,它还是精神的回报,良好的品德是为人处世之本。学生可能更多地只会把它看作物质的回报。针对这一点,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阅读,积极地去深深地挖掘和探究,他们顿然明白了许多……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问难。我们常喜欢在阅读教学中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种做法不仅对学生阅读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热情。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成败。”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与思考,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要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问题要从学生阅读中产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整合,对整合后的问题要充分让学生讨论,既要使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发展学生思维,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理验
笔者以为,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事实上,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语文的本体与载体统一,而略偏重于载体,就能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还如《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课文主要表现的是什么美德?她与地毯下的尘土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学生在这一表現美德的载体上认真挖掘,就能品味到许多……对“地毯下的尘土”反复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五、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我们要有效地在课前、课中、课后适当穿插拓展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课前,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图书馆馆藏的图书、课外阅读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学生阅读了这些相关的资料,再让他们在课前介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查阅的材料有了用武之地,懂得用了功必然有所“收获”,并敦促其他学生养成收集与积累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与作品相近或与作者风格接近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比较阅读既可以了解同类题材的作品,又可以了解与作者风格迥异或接近的作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便于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作家,对其作品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更加关心社会、热爱生活。
六、要精心策划学生的阅读活动
课前准备要了解学生,对设计这一堂阅读教学的理想与现实有充分的考虑:要充分挖掘教材,对材料的主旨与表达要把握;阅读策划方略: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的引导。教学实施中,要巧设阅读教学环节:读—议—练;教师提问,要切中要害,引发学生思维;要妙施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课后要深化,在练习中巩固:形成训练,矫正练习;在生活中运用:观察,思考,整理,使用;在积累中扩展:吃透教材,涉猎课外,溶于生活。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阅读动因,充分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快乐。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柳暗花明、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