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陆良县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擦亮蚕桑和蔬菜产业两张名片,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六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70万亩,形成了坝区、山区、半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总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典型的农业大县。陆良辖7镇2乡2街道1个华侨管理区,112个村委会,3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耕地总面积126.38万亩,其中水田39.41万亩、旱地81.75万亩。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陆良县委政府抓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昆曲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带、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良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651”工程,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全力抓生产、调结构、促转型,培育形成的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快速成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现,赢得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先后被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生猪调出大县”“蚕桑生产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大宗淡水鱼类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100个农机化重点县”等荣誉称号。2003年、2006年、2010年、20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3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2015年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5年农业总产值9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40元。
加强基地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标准农田治理工程;实施大坝冲水库、小撒卜龙水库、下河沿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及召夸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扶持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提高蔬菜、食用菌、红提葡萄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化水平,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田水利化、推进农业设施化。
全县建成43.04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高稳产农田66.13万亩;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48座,总库容2.28亿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2289万立方米;13个万头猪场,6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稳步推进6个畜牧“百千万”示范场建设,3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设施、半设施农业面积达6.71万亩,建成冷库223个。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优化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0.44万亩,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推进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优化发展,巩固提升了粮食、烟、养殖、林果等传统产业,做强蚕桑、蔬菜、秋冬特色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杂交玉米制种、优质牛源等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复种、套种水平快速提高,陆良建成14类优势农产品基地128万亩、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3年连增,持续巩固了“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建成万亩、千亩、百亩连片蔬菜基地37个,蔬菜标准园4个,陆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42.9%。
其中畜牧产业规模化和加工开发居全省前列,粮食、马铃薯、杂交玉米等主要作物产量居云南省前列,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12.56%,产量占全省12.35%;食用菌产量占全省56.1%,产值占全省28.8%。杂交玉米占全省制种面积25%,曲靖市的80%以上;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占云南省肉类总产量的6.2%;生猪存栏占全省生猪存栏3.3%;出栏占全省生猪出栏5.5%。全县优质水果占60%,水果商品率达80%;森林覆盖率38.3%。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初步融合。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效益经营。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不断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目前,陆良已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69家(省级5家,市级21家);引导和帮助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290个(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11家);发展家庭农场129户(颁发认定证书13户),种植大户182户、养殖大户1570户。
打造了华农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大地生态农业庄园等4个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其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2014年被评为市级农业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2015年被列为市级农业庄园。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带动19.4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到43.8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48.5%,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1.7%,农民从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310元,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37.3%。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科技研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主培育2个水稻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100%,优良品种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科技应用覆盖率明显扩大。
杂交玉米、优质稻、蚕豆、大麦、小麦、马铃薯等良种推广均有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重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取得实效。实行县、乡、村三级样板配套,每年创建覆盖各类特色产业的样板15余万亩;水稻机插秧为主的轻简化栽培、马铃薯膜下滴灌、蔬菜微喷灌、绿色防控、耕地质量等一系列新技术和“粮经型”“粮饲型”等多种间套种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全县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达9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畜禽免疫密度达100%;陆良每年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都在900期以上,培训人员不少于9万人次。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过程的服务。
加强现代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公益性服务机构,与云南省农科院等合作搭建“院县共建”平台,实施良种开发工程和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成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和丝绸皮革仓储物流园。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借助互联网+,初步形成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协会+专业销售公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全县85%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农机总动力达49.33万千瓦特,完成农机作业综合配套面积145万亩,陆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加强农资供应体系建设。建立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技服务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农资供销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县、乡农业信息网、乡(镇)“新农村数字乡村网”,拓展以手机为平台的“三农通”农情信息发布,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阿里巴巴推进县级信息交易平台建设。
打造质量品牌,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安全优质发展。牢牢握紧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做到产业与生态并举、监管与执法并重,优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快“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步伐,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目前,陆良县无公害农产地认证面积14.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3.2万亩,培育注册了新千佛、陆良板鸭等农产品商标62个(省级4个、市级14个),累计认证A级绿色食品7个,“滇陆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农民就业培训计划,推动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壮大劳务经济;建立创业园平台,深入实施鼓励创业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等创业促增收;发展蔬菜、食用菌、畜牧养殖、经济林果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2015年,陆良县完成农村各类人员培训4500人,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达到17.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 ,比2014年同期增加22%;完成2178人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工作,发放贷款1.69亿元,带动6000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种养殖大户总数达3563个,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建成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安排贫困人口1000人打工,解决8000余人就业,同时带动蔬菜加工、包装、销售、物流、运输、信息、餐饮、宾馆住宿、农资、劳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解决3万余人就业。
责任编辑:王帮旭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总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典型的农业大县。陆良辖7镇2乡2街道1个华侨管理区,112个村委会,3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耕地总面积126.38万亩,其中水田39.41万亩、旱地81.75万亩。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陆良县委政府抓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昆曲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带、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良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651”工程,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全力抓生产、调结构、促转型,培育形成的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快速成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现,赢得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先后被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生猪调出大县”“蚕桑生产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大宗淡水鱼类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100个农机化重点县”等荣誉称号。2003年、2006年、2010年、20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3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2015年被云南省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5年农业总产值9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40元。
加强基地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标准农田治理工程;实施大坝冲水库、小撒卜龙水库、下河沿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及召夸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扶持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提高蔬菜、食用菌、红提葡萄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化水平,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田水利化、推进农业设施化。
全县建成43.04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高稳产农田66.13万亩;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48座,总库容2.28亿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2289万立方米;13个万头猪场,6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稳步推进6个畜牧“百千万”示范场建设,3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设施、半设施农业面积达6.71万亩,建成冷库223个。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优化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10.44万亩,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着力推进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优化发展,巩固提升了粮食、烟、养殖、林果等传统产业,做强蚕桑、蔬菜、秋冬特色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杂交玉米制种、优质牛源等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复种、套种水平快速提高,陆良建成14类优势农产品基地128万亩、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3年连增,持续巩固了“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建成万亩、千亩、百亩连片蔬菜基地37个,蔬菜标准园4个,陆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42.9%。
其中畜牧产业规模化和加工开发居全省前列,粮食、马铃薯、杂交玉米等主要作物产量居云南省前列,秋冬特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12.56%,产量占全省12.35%;食用菌产量占全省56.1%,产值占全省28.8%。杂交玉米占全省制种面积25%,曲靖市的80%以上;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占云南省肉类总产量的6.2%;生猪存栏占全省生猪存栏3.3%;出栏占全省生猪出栏5.5%。全县优质水果占60%,水果商品率达80%;森林覆盖率38.3%。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初步融合。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效益经营。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不断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目前,陆良已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69家(省级5家,市级21家);引导和帮助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290个(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11家);发展家庭农场129户(颁发认定证书13户),种植大户182户、养殖大户1570户。
打造了华农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大地生态农业庄园等4个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其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2014年被评为市级农业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2015年被列为市级农业庄园。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带动19.4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到43.8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48.5%,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1.7%,农民从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310元,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37.3%。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科技研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主培育2个水稻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100%,优良品种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科技应用覆盖率明显扩大。
杂交玉米、优质稻、蚕豆、大麦、小麦、马铃薯等良种推广均有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重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取得实效。实行县、乡、村三级样板配套,每年创建覆盖各类特色产业的样板15余万亩;水稻机插秧为主的轻简化栽培、马铃薯膜下滴灌、蔬菜微喷灌、绿色防控、耕地质量等一系列新技术和“粮经型”“粮饲型”等多种间套种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全县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达9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畜禽免疫密度达100%;陆良每年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都在900期以上,培训人员不少于9万人次。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过程的服务。
加强现代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公益性服务机构,与云南省农科院等合作搭建“院县共建”平台,实施良种开发工程和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成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和丝绸皮革仓储物流园。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借助互联网+,初步形成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协会+专业销售公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全县85%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农机总动力达49.33万千瓦特,完成农机作业综合配套面积145万亩,陆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加强农资供应体系建设。建立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技服务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农资供销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县、乡农业信息网、乡(镇)“新农村数字乡村网”,拓展以手机为平台的“三农通”农情信息发布,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阿里巴巴推进县级信息交易平台建设。
打造质量品牌,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安全优质发展。牢牢握紧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做到产业与生态并举、监管与执法并重,优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快“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步伐,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目前,陆良县无公害农产地认证面积14.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3.2万亩,培育注册了新千佛、陆良板鸭等农产品商标62个(省级4个、市级14个),累计认证A级绿色食品7个,“滇陆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农民就业培训计划,推动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壮大劳务经济;建立创业园平台,深入实施鼓励创业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等创业促增收;发展蔬菜、食用菌、畜牧养殖、经济林果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2015年,陆良县完成农村各类人员培训4500人,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达到17.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 ,比2014年同期增加22%;完成2178人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工作,发放贷款1.69亿元,带动6000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种养殖大户总数达3563个,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建成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安排贫困人口1000人打工,解决8000余人就业,同时带动蔬菜加工、包装、销售、物流、运输、信息、餐饮、宾馆住宿、农资、劳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解决3万余人就业。
责任编辑:王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