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书中大篇幅的性描写,出版后曾遭禁三十年。而在劳伦斯,性爱似乎是一剂良方,治疗工业文明和战争对人自身的摧毁;更在哲学上,以存在主义,引领世人寻找本真的自我,踏上回归之路。
[关键词]存在主义 性爱 本真 回归
劳伦斯的小说一直致力人与人关系的探索。《儿子与情人》中母亲与儿子、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中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中对两性关系的塑造,是存在主义的突围神话。
存在主义
20世纪20年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危机中,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存在主义产生于德国,后流行于西方。代表人物有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萨特等。它反对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作为先驱,克尔恺郭尔率先强调感性个体的生存和非理性的体验,反对柏拉图以来至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哲学出发点。
“本真”是其核心概念之一。认为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存在的本真状态,存在先于本质。因此。人的活动不受任何现成的人性、道德、伦理、法律、舆论的束缚,即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克尔恺郭尔反对把人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进行知识论意义上的研究,认为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一个关于存在的体系则是不可能的,它不能被定义,不能被客观地认识。海德格尔也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不足在于过分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
“选择”是其另一核心概念。存在主义认为普遍的被动状态是人存在的本真状态,生命的本质决定于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存在。而选择之后,是另一种存在,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存在,生命得以变成有价值的主体。没有人能逃脱选择。甚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也是在一系列个体的选择中实现的,可能是某个人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些都是选择的结果——即便是被动的或是下意识的。
废墟上的生命
克利福在1917年的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全部瘫痪,失去了性能力,后携新婚妻子康妮回到老家勒格贝,继承了爵位,康妮成了查泰莱夫人。二人过着相敬如宾。死气沉沉的生活。庄园里的守林人梅勒斯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他们常在林中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原始的、激情的性爱。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这时梅勒斯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的私情。阶级的鸿沟使他们只能天各一方地等着,等明年春天的到来……
小说以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为背景,开篇道:“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自忧。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康妮眼中:勒格贝庄园坐落在一个高丘上,处于“一个够优美的满是橡树的老园林中”。虽无甚出色,倒也静谧安详。可是,从庄园看出去的是,“附近煤矿的烟雾成云的烟囱。和远处湿雾朦胧中的小山上的达娃斯哈村落……极其丑恶地蔓延一里之长。一行行的寒酸肮脏的砌墙小屋,黑石板的屋顶,尖锐的屋角,带着无限悲怆的气概。”
勒格贝的日子贫乏而单调,克利福开始写小说,康妮极力帮助他,空虚而漠然的生活一天天把27岁的康妮变成了一个日益“下垂”的女人,就像她那有点瘦小,没有成熟就无意义地“下垂”的乳房。康妮的父亲感到了不安。曾对克利福说:“我想,守活寡的生活不太适合康妮。”克利福却强硬地问:“怎么不适合呢?”克利福并不关心康妮是否守活寡,他只是需要有康妮来证明他是活着的。康妮就被囚禁在这片文明的废墟上,在弥漫着煤灰的庄园里,守着被战争粉碎了下身。灵魂也变得僵冷的丈夫。她能找到的“小小的栖息地”,只是煤矿之畔的一片森林。
“她到树林里去,那是一个灰色的静的午后,沉绿的水银菜,在树林下蔓生着,所有的树都在静默中努力着发芽了……红得象血一样。那象是涨着的潮水,向天上奔腾。”
自然之爱引领康妮走进古老而生意盎然的树林,走向欲望的放逐之路。在那里。她得以卸去“遮羞”的外衣,赤裸得如远古的自然之子。她是一朵盛开在废墟上的生命之花,优雅、迷茫而寂寞。
“生存”的关键在于“生存者认识他自己。”萨特认为,自由使人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生存和自由是同义词。任何物质文明都是异化人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为了恢复自由,人们必须弃绝和反抗。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抉择。
抉择——回归
在东方的伊甸,上帝造给亚当和夏娃的园子里,原只有溪流淙淙。鲜花簇簇,动物成群。然而诱惑他们的,有鲜红的蛇果,还有工业的齿轮。传输带把康妮带到了没有芳草的天涯。
面对文明带来的灾难。劳伦斯开出的药方是,一片森林,林中小屋,一个男人——处避难所,一方复乐园。理性的罗素也许看不出性爱和拯救世界之间的联系,劳伦斯却重视原始性爱的价值:“当他的精液在她里面插射的时候,在这种创造的行为中——那是远离生殖行为的——他的灵魂也向她插射着。”他以宗教般的热忱赞美男女交欢,来治疗现代生命的萎靡和虚弱,来和谐两性关系的错位和冷漠。在孵育小鸟的林中小屋,康妮完成了由退化的女性向圆满的母性的转变。她的松弛而消瘦的小腹终于变得饱满而圆润,一如那盛放着勿忘我、野蝴蝶、圆叶风钤草的榛树林、橡树林。
“男人以男人的方式体验着感情的伟大节奏。女人则以女人的方式,但只有在男女的结合中,这节奏才获得完整。”梅勒斯懂法语和德语,会说纯正的英语,但他不愿做一个绅士,而退守到森林里,说他的土语。康妮爱上的,是一个从文明社会里撤退而出的男人。他们,一个囚犯,一个逃兵,在林中,在人类本真的原始处所。在性爱中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也许劳伦斯的回归之路太惊世骇俗,世人的惊呼,竟激起三十年的余音。
《归去来兮辞》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家园真要荒芜了吗?为什么要荒芜了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伤,因为心灵做了身体的仆人。为什么心灵为形体所役使?因为欲望。而我们的视觉、味觉又在“五色”,“五味”的狂欢中尽失,我们被毁了,于是我们转身。这是东方的陶渊明式的自我招魂。
无论劳伦斯、陶渊明,他们都是埃舍尔画中的瀑布,从瀑布口倾泻而出。沿沟渠蜿蜒而下,经九曲回肠,终又折回起点——大师在祈祷:“回来!”也许存在主义是一种个体主义的小叙事,但它揭示的人的本真状态,这绝对是最宏大的叙事。
[关键词]存在主义 性爱 本真 回归
劳伦斯的小说一直致力人与人关系的探索。《儿子与情人》中母亲与儿子、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中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中对两性关系的塑造,是存在主义的突围神话。
存在主义
20世纪20年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危机中,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存在主义产生于德国,后流行于西方。代表人物有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萨特等。它反对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作为先驱,克尔恺郭尔率先强调感性个体的生存和非理性的体验,反对柏拉图以来至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哲学出发点。
“本真”是其核心概念之一。认为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存在的本真状态,存在先于本质。因此。人的活动不受任何现成的人性、道德、伦理、法律、舆论的束缚,即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克尔恺郭尔反对把人生作为客体化的对象进行知识论意义上的研究,认为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一个关于存在的体系则是不可能的,它不能被定义,不能被客观地认识。海德格尔也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不足在于过分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
“选择”是其另一核心概念。存在主义认为普遍的被动状态是人存在的本真状态,生命的本质决定于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存在。而选择之后,是另一种存在,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存在,生命得以变成有价值的主体。没有人能逃脱选择。甚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也是在一系列个体的选择中实现的,可能是某个人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些都是选择的结果——即便是被动的或是下意识的。
废墟上的生命
克利福在1917年的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全部瘫痪,失去了性能力,后携新婚妻子康妮回到老家勒格贝,继承了爵位,康妮成了查泰莱夫人。二人过着相敬如宾。死气沉沉的生活。庄园里的守林人梅勒斯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他们常在林中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原始的、激情的性爱。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这时梅勒斯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的私情。阶级的鸿沟使他们只能天各一方地等着,等明年春天的到来……
小说以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为背景,开篇道:“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自忧。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康妮眼中:勒格贝庄园坐落在一个高丘上,处于“一个够优美的满是橡树的老园林中”。虽无甚出色,倒也静谧安详。可是,从庄园看出去的是,“附近煤矿的烟雾成云的烟囱。和远处湿雾朦胧中的小山上的达娃斯哈村落……极其丑恶地蔓延一里之长。一行行的寒酸肮脏的砌墙小屋,黑石板的屋顶,尖锐的屋角,带着无限悲怆的气概。”
勒格贝的日子贫乏而单调,克利福开始写小说,康妮极力帮助他,空虚而漠然的生活一天天把27岁的康妮变成了一个日益“下垂”的女人,就像她那有点瘦小,没有成熟就无意义地“下垂”的乳房。康妮的父亲感到了不安。曾对克利福说:“我想,守活寡的生活不太适合康妮。”克利福却强硬地问:“怎么不适合呢?”克利福并不关心康妮是否守活寡,他只是需要有康妮来证明他是活着的。康妮就被囚禁在这片文明的废墟上,在弥漫着煤灰的庄园里,守着被战争粉碎了下身。灵魂也变得僵冷的丈夫。她能找到的“小小的栖息地”,只是煤矿之畔的一片森林。
“她到树林里去,那是一个灰色的静的午后,沉绿的水银菜,在树林下蔓生着,所有的树都在静默中努力着发芽了……红得象血一样。那象是涨着的潮水,向天上奔腾。”
自然之爱引领康妮走进古老而生意盎然的树林,走向欲望的放逐之路。在那里。她得以卸去“遮羞”的外衣,赤裸得如远古的自然之子。她是一朵盛开在废墟上的生命之花,优雅、迷茫而寂寞。
“生存”的关键在于“生存者认识他自己。”萨特认为,自由使人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生存和自由是同义词。任何物质文明都是异化人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为了恢复自由,人们必须弃绝和反抗。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抉择。
抉择——回归
在东方的伊甸,上帝造给亚当和夏娃的园子里,原只有溪流淙淙。鲜花簇簇,动物成群。然而诱惑他们的,有鲜红的蛇果,还有工业的齿轮。传输带把康妮带到了没有芳草的天涯。
面对文明带来的灾难。劳伦斯开出的药方是,一片森林,林中小屋,一个男人——处避难所,一方复乐园。理性的罗素也许看不出性爱和拯救世界之间的联系,劳伦斯却重视原始性爱的价值:“当他的精液在她里面插射的时候,在这种创造的行为中——那是远离生殖行为的——他的灵魂也向她插射着。”他以宗教般的热忱赞美男女交欢,来治疗现代生命的萎靡和虚弱,来和谐两性关系的错位和冷漠。在孵育小鸟的林中小屋,康妮完成了由退化的女性向圆满的母性的转变。她的松弛而消瘦的小腹终于变得饱满而圆润,一如那盛放着勿忘我、野蝴蝶、圆叶风钤草的榛树林、橡树林。
“男人以男人的方式体验着感情的伟大节奏。女人则以女人的方式,但只有在男女的结合中,这节奏才获得完整。”梅勒斯懂法语和德语,会说纯正的英语,但他不愿做一个绅士,而退守到森林里,说他的土语。康妮爱上的,是一个从文明社会里撤退而出的男人。他们,一个囚犯,一个逃兵,在林中,在人类本真的原始处所。在性爱中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也许劳伦斯的回归之路太惊世骇俗,世人的惊呼,竟激起三十年的余音。
《归去来兮辞》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家园真要荒芜了吗?为什么要荒芜了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伤,因为心灵做了身体的仆人。为什么心灵为形体所役使?因为欲望。而我们的视觉、味觉又在“五色”,“五味”的狂欢中尽失,我们被毁了,于是我们转身。这是东方的陶渊明式的自我招魂。
无论劳伦斯、陶渊明,他们都是埃舍尔画中的瀑布,从瀑布口倾泻而出。沿沟渠蜿蜒而下,经九曲回肠,终又折回起点——大师在祈祷:“回来!”也许存在主义是一种个体主义的小叙事,但它揭示的人的本真状态,这绝对是最宏大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