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中专文凭的学术尊严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任发改委主任张平的中专学历,最近引来网友的热捧,媒体的热议。不少议论认为,在“权学交易”盛行的环境中,高官张平满足于一张中专学历,令人感动。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让其本人都可能感到意外的由一张中专文凭所引发的感动。有人认为,这是对一些高官利用手中权力获取学位的反讽,网友对这种现象很是看不惯,现在终于看到一个例外;有人认为,这是对高校公信力丧失,在权力面前失去学术尊严的发泄,大学可以授予其他官员博士、硕士,但大家瞧不起你,令大家“感动”的是中专学历。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次“感动”中去发掘成就这样的“感动”的社会原因。在笔者看来,说“反讽”也好,“发泄”也罢,大家对此感动,其实是希望,张平这一个案,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官员在学历等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的权力;高校在官员面前,保持自己的学术尊严;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打破包括学历在内的“身份标准”。
  但是,让张平这一个案变为一种现象,显然很难。
  首先,官员追逐学历,起因并不在于官员自身,而在于选拔、任用官员的一些规定和制度。在一些地方,学历是选拔、任用、晋升干部的硬性指标,前几年,有地方公开招聘处级干部,甚至公开提出了博士学位的要求。这迫使不少官员想方设法获得更高学位,为晋升做好准备、找到垫脚石。
  其次,官员的权力缺乏监督与约束,高校在官员权力前面没有学术尊严。按理,官员想读书、获得更高学位,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其他受教育者一样,参加入学考试、完成教学内容、达到培养要求,这并不会引起大家的反对,甚至有可能让大家对官员作风有好的评价。同样,高校招收官员读书,应视为普通的受教育者,对其一视同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术要求,进行录取、培养和授予学位,这是高校办学本应该坚持的操守。可是,在现实中,由于官员的权力缺乏监督与约束,他们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为高校配置资源带来好处(比如投资、项目、课题、经费),而高校的招生录取、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由于行政管理的影响,不透明、不公开,没有健全的教育评价和学术评价机制,官员的权力就这样与高校的学术,形成了默契的共享。
  以上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民众对于官员读书获取更高学位,普遍不相信“货真价实”,而最简单的道德评价,竟然是不作为。这其实还造成两方面伤害:一是对于少数“货真价实”读书的官员的伤害;二是对于读书价值与意义的伤害——是否攻读更高学位应该是个体的正常选择,而鼓励提高能力与素质的终身学习,是健康社会的正确选择。
  改变这种情况,有人建议,必须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同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取消不合理的学历要求、学历标准,这显然是正确的。可是,笔者认为,对于纯净官员读书获取学位的环境,使读书本身具有价值,最关键在于重建高校的学术尊严。学术尊严是保证读书价值、学位价值的最后“防火墙”——即便在重视能力高过学历的美国,权力受到监督的总统也想获得学术头衔,但保持学术尊严的太学,并未给总统打开方便之门。
  高校重建学术尊严,一方面,这需要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对于高校来说,想获得办学的自主与办学的尊严,必须调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果高校的办学经费获取、课题项目申请,不受政府的制约,不被政府官员左右,高校就不会看政府官员的脸色办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目前在《人民日报》发文,称大学评估太多太滥,文中说:“有少数公务员,太热衷于给自己制造权力。有的那么年轻,就在一些学术性的评估工作中对他老师的老师指手画脚,我看着非常难受。”为何孙辈的外行学生可以对祖辈老师指手画脚,而且祖辈容忍其过分行为,正在于官员手中有权有资源,并直接影响学校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必须变行政管理为学术管理。只有高校内部实行学术管理,才会减少行政力量对于教育与学术的干涉,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更好地按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办事。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官员们想用自己的权力去换取学位,很难。
  眼下的问题在于,掌握着权力的官员,愿意调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愿意给高校重建学术尊严的空间吗?而高校的管理者,又愿意让高校回归学术本位吗?如果这些回答是否定的,网友们的感动,有可能只是白费感情。
其他文献
董桥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话题为我所喜爱的旧书。书名《今朝风日好》取自丰子恺的句子,下一句是“或恐有人来”,拿来做书名,我猜董桥大概也有点欢迎有趣味的读者来书房一观的意思。董桥老夫子的心境,我或许未必真能理解,不过冲着那些旧书,再唐突冒昧,我也要闯到董桥的书房里去瞧两眼的。  到底是老派人,随手一翻,就看到董桥写小熊维尼的作者米尔恩和画家舍巴特的一篇。米尔恩少年时得到《彼得·潘》的作者巴里鼓励给漫画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   熊逸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5  定价:25.00元     本书是青年学者熊逸“站”着读《老子》,力图“理解”而不是“颂扬”、“懂”得而不是“悟”透《老子》的一部力作,也是作者清理传统文化、梳理中国思想的一次尝试。全书对《老子》一书的一切可疑之处,都作了穷追猛打式的拷问,从政治主张到生活哲学,从理论的内在矛盾到思维方式的漏洞。既不装糊涂,也不受任何名家名人的忽悠
《出国留学早知道》  徐宪江编著  九州出版社2009.12  定价:35.00元    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自己适合去哪个国家留学?该如何正确地选择学校?出国留学前要做哪些准备?如何与国外学校接洽?如何顺利通过留学签证和履行什么手续?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对留学有哪些特别的规定?出国后可能面临哪些情况与困境?怎样融入国外的文化传统?学成后如何进行就业选择?都是绝大多数有出国留学想法的人最想知道的。 
长期以来,因为有了新闻与出版的特殊关系,新闻界的记者也就成了与出版界的编辑距离最近的职业群体,有关记者话题的图书,主要是记者写的书,始终因为其关注社会热点而成为出版界追捧的对象,但关于记者的评传却难以成为出版界的选题重点,因而也难以成为社会阅读的焦点。可能由于值得树碑立传的名记者凤毛麟角,也可能由于出版界忽视对记者评传类选题的挖掘,总之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艾丰评传》在近期的出版赢得了人们的眼球
《老猫的书房》  江晓原著  上海交通大学2010.1  定价:28.00元    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19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3万藏书、4000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    
中国图书、中国作家、中国文化3月12日至15日,为期4天的2009莱比锡国际书展在世界著名博览会城市德国莱比锡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本次书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次书展共有来自全球的2100家出版商参加,举行了1900场活动,有1500余名作家参与。其中,中国作家高洪波、舒婷、黄蓓佳、毕飞宇、徐璐和西川参加了书展的交流活动,  莱比锡书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近代国际书展的起源地。莱比锡从18
年届九旬的清华大学何兆武教授,为幸福开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未来,因为未知,人们充满期待。事实上,历史总是源源不断地教给人们面对未来的智慧,只是我们往往走得太匆忙忽略了。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是我们喜欢革命,砸碎旧世界,所以我们留不下东西,财富难以积累。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基本是家天下的历史,天下财富大多聚集在皇家,
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组织的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日前在京揭晓。《毛泽东箴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而对面·2010》、《拯救男孩》、《大熊猫的起源》、《再造一个地球》、《苦难辉煌》、《风语》、《读点经典》、《每天走好6000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风语》、《成长》、《铁梨花》、《破解幸福密码》等50种图书上榜。  2010年12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约的资源建设。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门成立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社,全面开展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在深入研究中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避开竞争激烈的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以教师用书为重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本着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服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及储藏形式,同时促进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变革,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便应运而生。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发展到信息和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形式,是通过提供专门而深入的服务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因此,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追求的新目标和事业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