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问天发浩歌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天揽月续春秋
  ○楚学
  祥云圣火传五洲,
  神七冲天震寰球。
  五星红旗苍穹扬,
  中国脚印太空留。
  九州欢呼齐努力,
  登天揽月续春秋。
  
  中国的足音
  ○兆光
  2008年9月27日
  全球的目光聚焦在
  距地面343公里的
  太空轨道上
  神舟七号的舱门
  徐徐打开
  翟志刚
  在浩瀚的太空
  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
  中国的足音
  在宇宙间
  久久轰响
  
  这一步
  多么稳健、坚定、有力
  这坚定的步伐——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将继续前行
  中国的足音
  正谱写
  太空中
  最壮美的交响
  
  梦江南·神七飞天(二首)
  ○纪森
  (一)
  茫宇宙,一箭破九霄。
  河汉迎风翻作浪,
  群仙照影竞折腰。
  旗帜太空飘!
  (二)
  民族愿,自古梦飞天。
  迈步太空书壮举,
  往来天地奏新篇。
  夙梦业成圆!
  
  “神州”的期盼
  欢动的九州
  山河
  祝福如潮
  
  静寂的太空
  壮士
  驾驭长风
  
  “神七”喷薄而出
  屏息间
  冲开万重天幕
  载着
  历史的梦想和
  未来的企盼
  
  企盼
  中国神舟
  把幸福、和平
  洒满人间神七飞天访嫦娥 中华儿女豪情多
  太空漫步惊日月 国旗五星耀银河
  五年巡天三大步 万众动地千首歌
  举国欢呼庆凯旋 道路越走越宽阔
  
  神箭问天
  ○海子
  在古老的东方
  在大红的中国
  在万众翘首的今夜
  
  神舟七号
  以喷薄的锋锐
  载着千百年不灭的梦幻
  骄傲地
  触摸宇宙蓝色的心跳
  
  那些曾经的,遥远而漫长的岁月啊
  我们举着龙灯和稻菽
  仰天祭颂
  那些几经流失在河水、风沙里的梦啊
  重新舞动敦煌飞天的衣袂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依然古老的国度
  黄皮肤的手和脚
  在太空自豪地挥动和行走
  书写,一个真实伟大的中国姓氏
  五星红旗鲜亮而庄严地
  成为人类历史天空最灿烂的星座
  
  江城子·四川大地震(五首)
  ○郭洪祥
  大难突临民自救
  山地崩裂天绝情,断通讯,堵交通。生灵几尽,连天痛哭声。繁荣城乡面皆非,农田毁,楼夷平。
  汶川百姓未震昏,挺起胸,奋抗争。排除万难,先救人性命。基层党干本色显,舍小我,顾人民。
  党和政府的关怀
  中南海内得震情,军令申,万马奔。水陆空进,举国任务同。一线希望百倍力,重中重,救人命。
  主席总理一线行,察灾情,慰灾民。运筹帷幄,布阵余震中。热泪温暖民期盼,心连肉,党洪恩。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天地绝情人有情,救灾声,抗灾行。港澳台侨,东西南北中。炎黄子孙齐奋起,救汶川,一条心。
  伟大祖国爱黎民,令一声,万方应。物财辟源,急供水陆空。慷慨解囊踊献血,汇洪流,力无穷。
  重建
  山也崩塌地也沉,破坏深,损失重。满目疮痍,瓦砾断垣横。何怨天地无情义,挺直腰,抖精神。
  巨难不倒中国龙,四川民,汶川人。擦干泪水,告慰在天灵。生者已经出悲境,迈阔步,向天明。
  英模颂
  大灾大难铸英雄,苦默闻,不图名。忘我救灾,不惜己生命。艰辛跋涉忍饥饿,冒余震,救灾民。
  大难面前见真情,炎黄裔,血脉通。哺乳输血,贡献大爱心。感人事迹沁肺腑,学英模,万世崇。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原院长,少将)
  
  诗三首
  ○胡迎建
  游白乳泉
  倾盆大雨涨清池,犹见灵泉养白龟。
  壁上谁书苏轼句,古今一瞬证相知。
  注:宋苏轼游此有诗,并记泉白乳色,有灵龟,今俱存。
  登望淮楼
  雨雾绿树肥,望淮不见梦迷离。
  伊人故里即怀远,犹忆情真恋爱时。
  注:予最初之恋人籍贯即怀远。
  登涂山
  大禹为虫淆伪真,寻踪到此见分明。
  辛劳不入涂山宅,谁又胡编婚外情。
  注:顾颉刚考证大禹为虫,今有教授考证三过家门不入,乃因在外包二奶,至蚌埠涂山因有此口号。
  
  小诗二首
  ○龚旭嘉
  五环旗下谱真情
  喜闻圣火照京城,却报汶川灾难声。
  营救捐输四海急,五环旗下谱真情。
  暑假海南探亲
  电话传来阿父声,随娘南渡庆生辰。
  行程万里无边海,恰似孩儿寸草心。
  
  诗二首
  ○高永昌
  去西北途中
  结伴北上进乌门,和谐相处情谊真。
  进疆方知中国大,踏沙遍游足迹深。
  永执北海牧羊节,长怀西域投笔心。
  火树银花春常在,东风十里瓜相沁。
  沙漠新生
  大漠无常鸿雁坠,车轮滚滚死神休。
  掘旱开源千泉涌,钻沙取油万池流。
  引灌成林铺绿地,平山筑路建红楼。
  当今重现愚公志,西出雄关写春秋。
  
  问天感赋
  ○罗 泉
  一
  七号神舟访太空,三雄谈笑架长虹。
  盈霄斗宿迎新客,漫地笙歌颂伟功。
  破雾穿云欣自在,摘星揽月乐从容。
  嫦娥毋悔偷灵药,神舟指日到月宫。
  二
  一声呼啸破长天,举国欢腾撼大千。
  更创空中新世界,争开星外好江山。
  炎黄代代兴无限,宇宙悠悠信有边。
  改革拓宽强国路,中国航天争先鞭。
  
  神七感怀
  ○熊凌辉
  神七凯旋耀太空,
  园丁鼓舞志更雄。
  精心培育下一代,
  要占航天最高峰。
其他文献
徐如璧,1915年出生,1931年3月入伍,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7年被授予上校军衔,现在总后苏州干休所休养,享受军级干部待遇。    少年投身革命      徐如璧,1915年2月15日出生在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乌石村。他家祖辈种田,从10岁起他就开始干农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食盐封锁,农村很难购到食盐,尚未成年的他
期刊
泗洪是苏北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为淮北苏皖抗日民主根据地,也是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战斗过的地方。1940年,少奇同志领导泗洪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十分动人的故事。     联系群众 平易近人     1940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为“胡服”来到淮北抗日根据地指导工作。为了壮大抗日力量,少奇同志一到驻地,就与地方组织走乡串村,发动群众,很快建立了工农青妇抗日救国队和
期刊
李肇星,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受到广泛关注的外交家,他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熟知。但作为一位很有造诣的诗人,则是在近几年内才声名鹊起。李肇星,在向外交与文学两座高峰攀登的过程中,领略着遍山的风景。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现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      出身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那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们的粮食定量标准由每人每月28斤大米减到24斤,其中还要搭配几斤的薯片。当时我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只有20来岁。为了能填饱肚子,我每天多搭配些瓜菜杂粮。至于吃菜嘛,只能青菜、萝卜为主,就是豆腐也要凭票供应;吃肉就更困难了,每人每月只发半斤肉票,而且不是随时随地可以买到,必须按规定逢单或是逢双日到十几里以外的圩镇排
期刊
人的一生中有着许许多多梦,青少年时期有读书梦、大学梦,作家、科学家、画家、演员梦;成年以后有就业梦、强国梦、做官梦、发财梦;年老时有健康梦、长寿梦……在我几十年人生历程中,也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梦,但做得最多、圆得最美最灿烂的,还是住房梦。   说起住房梦,还得从我和妻子结婚时说起。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政治动乱的年代,我和妻子结婚了。当时我在部队工作,妻子在远隔千里的重庆。我们结婚的洞房是岳父家的一间
期刊
电视剧《哑巴新娘》主题歌唱得好:“若能比翼双双飞呀飞,真想永远长相随;若能比翼双双飞呀飞,相依相伴永不悔……”并非只有在剧中才有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泰和县泰和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李卉默默地用行动扛起了侍候瘫妻的重担,诠释了人间动人的至爱。   李卉和彭韵芳是吉安师范的同班同学,他俩同窗五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李卉大学毕业数年后,两人默默守候了11年才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此后夫妻俩一直相敬
期刊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我每月粮食定量24斤,扣除支援灾荒地区指标4斤,每月剩下20斤,每餐不足2.5两。那个时候,有谁能够想办法弄到点粮食,可算是天大的喜事。但这种喜事偏偏让我碰上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山上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这个老鼠洞里挖出了不少板栗。   那是立冬前的一天上午,我和两位同事被林业部门安排上山验收松、杉木的采伐数量。在验收时,我在一个树根下面发现一个圆圆的小洞,内外均有栗壳
期刊
在上世纪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和老陈、小张在县委农村办公室,负责上下联系汇报工作。当时正值整风整社,又是汇报情况,又是统计报表,打电话上下联系较多,我们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10多点钟才能休息。那时我们每人每月29斤口粮,还要节约2斤,吃到嘴的只有27斤。年纪最大的老陈不到40岁,我和小张都是20出头的年青人,每餐在食堂打3两米饭(我和小张家属都在农村),只能吃个半饱。有时晚上加班,多买一份3两米的饭,
期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农村改革发展站在新起点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
期刊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上世纪60年代,一首名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唱遍祖国大地,至今不衰。这首歌的曲作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名声远播已数十年,而词作者蕉萍却鲜为人知。蕉萍是笔名,作者的真实姓名叫姚筱舟,江西铅山人。前不久,已经75岁的姚筱舟,因为参加“二野军大五分校饶铅校友联谊会”回到家乡石塘省亲,向笔者讲述了创作该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放期间萌发创作热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