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是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必须深刻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了解当前中小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再次要弄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是什么;最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有选择、抓重点、分阶段逐步推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 文化建设 学校内涵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正成为优化学校教育软环境,有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理论认识不足或思想重视不够,一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仍停留在浅层的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层面,而没有真正通过学校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容的培育和引领,使学校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师生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构建和有效开展。
  一、深刻认识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必须加强开展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广大师生员工必须深刻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学校恰恰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基本职能,还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袁贵仁部长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都会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积淀并传承的思想观念、规章制度,以及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因此也被称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不是仅靠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只有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发展才能奏效。在这诸多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学校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它既体现在外在的物质环境中,又体现在内在的思想观念中,让人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能为中小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实现中小学教育目标提供新的视角。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针对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文化,直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的这种作用与中小学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相一致。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甚至只是娱乐活动的狭隘认识,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充分了解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校文化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许多学校修建得气势恢宏,充满现代化色彩,但是却普遍存在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多有发生。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对目前的现象感到困惑:学校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精神却振作不起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不难发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的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教学教研质量、学生行为规范等因素,唯独缺少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学校文化的研究,导致学校办学没有特色、学生发展缺少特长,教育管理功能低效。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精神文化偏差严重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导致精神文化偏差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学校领导在办学理念上缺乏研究,往往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高度上认识。
  (2)在学校精神培养上,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目标。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风,校风的建设与培养取决于校训的制定。校训往往是凝聚几代校园人思想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理念,是学校办学发展和特色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它需要几任领导甚至几代人的探索研究,才能形成稳定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校训。然而,目前中小学校的校训在内容上几乎千篇一律。办学模式雷同,千校一面,学校领导抓校园基本建设多、抓升学率多、抓学科竞赛多、抓校园环境整治多,唯独抓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少。
  (3)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上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功劳,升学率高就是贡献的思想,至于研究如何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则考虑得不多。
  2.制度文化僵化严重
  制度文化的主要内涵体现在管理的规范和约束方面,存在太多僵化、相似和无效、非人性化状况。
  (1)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教育改革发展中,上级对下级管得过死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形成特色文化。
  (2)现行管理制度老化。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不能与时俱进,许多条条框框对目前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3)规章制度建设形同虚设,缺乏人性化。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管理体制和督导检查评估机制的不完善、低效率有直接关系,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3.文化建设重心失衡严重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已慢慢得到重视,但许多学校仅仅强调了物质文化的建设,对精神文化的理解及建设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一是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接受,人们愿意去做;精神文化通常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不容易形成,也不容易改变。但精神文化制约着整个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二是学校领导习惯于抓“形象工程”,热衷于校园的基本建设。但是,学校的灵魂不是气派宏伟的高楼大厦,而是蕴藏其中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推进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要推进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光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文化缺失还是不够的,要继续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学习和研究,真正弄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在哪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是什么。
  1.什么是文化
  为了说明学校文化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概念最初由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提出。他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性。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王修智则认为文化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对应,主要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也就是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什么是学校文化
  从总体上看,学校文化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学校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活的多种内容,既有物质的,又有制度和精神的;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及学生,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闲暇生活等;主要体现于一所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校风。另一类是指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等。
  目前,对学校文化的释义亦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式表述学校文化,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文化都应包含以下内容: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师生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校风为代表的学校精神。
  3.学校文化区别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的,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师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从词义上讲,“校园”一词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只能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属概念。“校园文化”往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学校实体式”概念,“学校文化”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开放性。
  4.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文化从文化内容和文化实施主体两个维度来看,学校文化在内容结构上蕴涵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学校文化在实施主体上存在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亦称师生文化。
  5.推进中小学校文化建设
  就如何推进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各校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有选择、抓重点、分阶段实施。
  (1)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发挥关键作用。校长首先要有比较高的办学品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因此,学校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班子;要总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团队精神,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所以,领导者和广大的教职工要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计划,齐心协力,努力奋斗。
  (2)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学校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师生文化建设。学校师生文化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在教师层面,学校应该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欣赏学生,探讨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用语。学校可以采取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聆听学生心里话”,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时,当然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文化素养和品位也会得到提高。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规范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从学生层面,应加强对学生管理的改革,让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兴趣健康广泛,态度乐观向上,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制定学生在上课、自习、集会、就餐时的具体行为要求;在寝室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寝室生活的行为要求;在礼仪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师生的着装、发型、见面用语等要求。在班委会、少先队、学生会、团支部、文学社、记者团等学生社团和班集体建设中,推行公开选举、竞争上岗和自主管理等制度;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建立能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自我提高素质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使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空间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构建一个凸显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体系,促使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学校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慑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结语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学校文化,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以说,校长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形成学校优秀文化的根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继承者、领导者、设计者、弘扬者和创新者,他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和管理行为,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总而言之,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确立“文化立校”的意识,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规划和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确立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
  [3]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4]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辞海.
  [6]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其他文献
对于理想国中的公民:统治者,护卫者,普通市民,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其量身订做了不同的教育内容。那么这些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对现代国家实行公民教育有哪些借鉴之
相比人们传统印象中,干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山东省烟台农科院的环境堪比一座植物大观园,处处是彰显现代农业科技的匠心设计。李晶到烟台农科院工作已经13年,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设计的专业技能,为现代农业美颜增彩,催生农科院旅游产业新动能。  农科院里五彩繽纷现代农业也能唯美浪漫  2005年,李晶进入烟台农科院,院办公室的工作让她对农科院有了整体认识。初入农科院,李晶小试牛刀设计了“心心相印”和“
期刊
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是1994年Grab-stein等发现的,其生物学活性广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IL-15与自身免疫病(autoim m une disease,AID)的研究也逐渐重视
1960年代多元文化兴起以来,人文教育与“国民意识”的关系就成为美国社会中富有争议的话题。特别是随着移民数量和来源国的不断增多,“新美国人”试图将母国的文化与美国传统
摘 要: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还有不少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说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自信,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较差,因被歧视而感到苦恼,不能专注地倾听,由自卑心理造成的不适应,经济贫困导致较大的压力,等等。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提供异性交往平台,强化沟通相处能力训练,健全和完善咨询和倾诉机制,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团活动,实施经济援助时注意隐私保护,扶贫扶志相结合,开展感恩教育,等等
文章简要介绍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及现状,论述了该组织所起的作用以及培育和发展这种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媒体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从网络媒体到手机媒体新媒体层出不穷,并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现象”对人们生
摘 要: 作者以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现有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构建实现了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对平台的组成和功能实现进行了介绍,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 《印制材料与适性》 实验教学 网络平台  1.引言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