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市海淀区这个教育资源优质的城区,有这样一条被欢声笑语、童真无邪的氛围所包裹着的太平路。在这条路上,有一所由1700余名自称“豆豆”的学生们组成的太平路小学,简称“太小”。而“豆豆”便是“太小”的吉祥物,是孩子们可爱活泼的立体表现。
“太小”是一所已有62年历史、充满勃勃生机的公办学校。在这里,师生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浓浓的书香气息,更多的是互动体验式的探索性的学习氛围;在这里,教书育人不只是一个理念,更多的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太小”一校两址,占地面积仅1.4万平方米。然而“太小”真的小吗——19年的垃圾分类之路,“太小”始终走在前列,因为“豆豆”们有着很大的理想……
“太小”虽小: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太小”在德育方面倡导“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的理念,积极从实践出发,鼓励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太小”的操场边、主席台边,随处可见不同用途的分类桶,这些分类桶都是学生们利用回收的废弃物制作的。每个周四,“太小”要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这一天,全校师生会把家中的可回收物拿到学校分类进行回收,从活动中获得切实感受。采访中不少学生说,寒暑假期间学校不搞垃圾分类回收活动。但是垃圾分类不能停,会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好分类。可见,通过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参与,垃圾分类已经影响到了学生们的行为意识。从“太小”毕业就读初中的小张告诉记者,在“太小”坚持6年的垃圾分类活动不是形同虚设的课余作业,而是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虽然现在学校已经不要求我去参加每周四的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但我会把家里产生的各类垃圾分类回收。这是因为,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一直陪伴着我。”
“太小”虽小:校园文化处处是宝
“太小”的小,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受到的是精致、创意。走进校园,首先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绿色气息,不是什么绿植小花儿,而是分布在地上的“奇异”的井盖儿。这些井盖儿是学生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绿色环保知识用于实践,仿照绿色生态图像手绘的艺术品,并用这些图案妆点校园。篮球场边别具一格的小花园颜色亮丽夺目,是学生们利用废旧轮胎制作的小花坛,别样的色彩幻化出勃勃生机。走进教学楼,楼梯两侧布满了“绿色设计”贴画——有用废旧纸张做成的多样剪纸画,还有时尚的“冰雪奇缘”纸张画。学生们通过制作贴画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通过选取废旧材料加深了对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认识。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不仅是这些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所完成的再生資源墙、井盖儿文化、利用废弃轮胎布置的小花园,而且很多“宝贝”都是学生们创作的实用精品: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利用废弃物制作专门回收铅笔、橡皮头儿的回收盒子,盒子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铅笔形状。有个学生利用废旧纸箱等可回收材料制作不同样式的回收桶摆放在卫生间。不仅如此,这个学生认为制作垃圾分类回收桶不能满足全校师生使用,于是他主动找到班级老师和德育老师,发起“制作特色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桶”倡议。倡议发出后,同学们各自组队,自觉开展“共绘特色分类垃圾桶”活动。
“太小”虽小:环保理念事事皆绿
太平路小学是海淀区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之一。学校立足于为每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为目标,确立“生态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打造“生态体验德育模式”和“生命生长的魅力课堂”,在持续开展生态特色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简称“EPD”)。本着“主体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构建了“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为依托的生态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太小”“生态教育”的绿色环保理念。
“太小”的坚持从每一次的实践课、班级会和少先队活动中,不断深入对学生们的环保教育。多年来,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融学校、社区、家庭为一体,大力开发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能,创建特色活动,多种教学模式的创建成为“太小”的一大亮点。比如,利用学校的电视台等载体,组织学生们开展垃圾分类社会调查;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体现“养成教育”的绿色环保理念。
针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教育的丰富内涵,“太小”还自编了《生态文明校本教材》,通过“明理笃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生态文明校本教材》主要从关注垃圾的形成到垃圾处理;从追溯垃圾产生的源头到跟踪垃圾的流向;从变废为宝的小妙招儿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实践,明显增强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太小”真的小吗?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1700余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共同开展的绿色可持续环保活动不仅根植了垃圾分类理念、牢固树立了垃圾分类意识,而且带动、影响了周边的群体,就是一番不“小”的行为。正如“太小”校歌传唱的: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太小”的“豆豆们”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期待每一个“小太阳”带来的垃圾分类的绿色生活。
“太小”的垃圾分类——我来讲
校长: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是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大事。在校园里,我曾看到有个学生制止老师把冰棍儿包装纸投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当时我想,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制止老师呢?是不是这个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不清楚?后来仔细一看,原来包装纸上还包裹着冰棍棍儿。而冰棍棍儿是用木头做的。这个学生是因为老师没有正确地把冰棍儿包装纸和冰棍棍儿分类投放所以才去制止。这一细微的举动让我看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学校是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引导者和实践者。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挑战,学校有责任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学生:通过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增强了我们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比如,当北京出现雾霾天气、学校只得放假时,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减少环境污染做些事情。我们把从《生态文明校本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开展环保小调查系列活动,丰富垃圾分类活动的内容;当我们利用废弃物设计成一件件优美的环保服装、穿着它表演时装秀,老师、家长为我们鼓掌时,我们很有成就感。
6年级八班郝若茜妈妈: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源于我第一次去日本。而在我们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只有垃圾站或垃圾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有了垃圾桶,有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概念。太平路小学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绿色低碳的行为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家长,我认为不仅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区开展的绿色公益活动,而且要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社会”的宣传带动作用。
链接
10月31日上午,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北京市市政市容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垃圾分类红领巾在行动——2016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在海淀区太平路小学举办。
1997年,太平路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手拉手”地球村。自1997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平均每月仅各类纸制品回收就达200余公斤,19年来累计回收各类纸制品近4万公斤,相当于种植了600余棵大树。全校师生使用的本册、笔都是利用废旧纸张回收再利用的产品。
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环保时装秀、“布袋告法庭”、垃圾分类微队课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向来宾和家长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主任到会并讲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委有关领导参会,向学生们赠送了《垃圾的故事》读本。
(责任编辑:李静敏)
“太小”是一所已有62年历史、充满勃勃生机的公办学校。在这里,师生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浓浓的书香气息,更多的是互动体验式的探索性的学习氛围;在这里,教书育人不只是一个理念,更多的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太小”一校两址,占地面积仅1.4万平方米。然而“太小”真的小吗——19年的垃圾分类之路,“太小”始终走在前列,因为“豆豆”们有着很大的理想……
“太小”虽小: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太小”在德育方面倡导“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的理念,积极从实践出发,鼓励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太小”的操场边、主席台边,随处可见不同用途的分类桶,这些分类桶都是学生们利用回收的废弃物制作的。每个周四,“太小”要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这一天,全校师生会把家中的可回收物拿到学校分类进行回收,从活动中获得切实感受。采访中不少学生说,寒暑假期间学校不搞垃圾分类回收活动。但是垃圾分类不能停,会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好分类。可见,通过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参与,垃圾分类已经影响到了学生们的行为意识。从“太小”毕业就读初中的小张告诉记者,在“太小”坚持6年的垃圾分类活动不是形同虚设的课余作业,而是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虽然现在学校已经不要求我去参加每周四的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但我会把家里产生的各类垃圾分类回收。这是因为,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一直陪伴着我。”
“太小”虽小:校园文化处处是宝
“太小”的小,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受到的是精致、创意。走进校园,首先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绿色气息,不是什么绿植小花儿,而是分布在地上的“奇异”的井盖儿。这些井盖儿是学生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绿色环保知识用于实践,仿照绿色生态图像手绘的艺术品,并用这些图案妆点校园。篮球场边别具一格的小花园颜色亮丽夺目,是学生们利用废旧轮胎制作的小花坛,别样的色彩幻化出勃勃生机。走进教学楼,楼梯两侧布满了“绿色设计”贴画——有用废旧纸张做成的多样剪纸画,还有时尚的“冰雪奇缘”纸张画。学生们通过制作贴画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通过选取废旧材料加深了对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认识。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不仅是这些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所完成的再生資源墙、井盖儿文化、利用废弃轮胎布置的小花园,而且很多“宝贝”都是学生们创作的实用精品: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利用废弃物制作专门回收铅笔、橡皮头儿的回收盒子,盒子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铅笔形状。有个学生利用废旧纸箱等可回收材料制作不同样式的回收桶摆放在卫生间。不仅如此,这个学生认为制作垃圾分类回收桶不能满足全校师生使用,于是他主动找到班级老师和德育老师,发起“制作特色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桶”倡议。倡议发出后,同学们各自组队,自觉开展“共绘特色分类垃圾桶”活动。
“太小”虽小:环保理念事事皆绿
太平路小学是海淀区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之一。学校立足于为每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为目标,确立“生态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打造“生态体验德育模式”和“生命生长的魅力课堂”,在持续开展生态特色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简称“EPD”)。本着“主体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构建了“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为依托的生态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太小”“生态教育”的绿色环保理念。
“太小”的坚持从每一次的实践课、班级会和少先队活动中,不断深入对学生们的环保教育。多年来,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融学校、社区、家庭为一体,大力开发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能,创建特色活动,多种教学模式的创建成为“太小”的一大亮点。比如,利用学校的电视台等载体,组织学生们开展垃圾分类社会调查;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体现“养成教育”的绿色环保理念。
针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教育的丰富内涵,“太小”还自编了《生态文明校本教材》,通过“明理笃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生态文明校本教材》主要从关注垃圾的形成到垃圾处理;从追溯垃圾产生的源头到跟踪垃圾的流向;从变废为宝的小妙招儿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实践,明显增强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太小”真的小吗?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1700余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共同开展的绿色可持续环保活动不仅根植了垃圾分类理念、牢固树立了垃圾分类意识,而且带动、影响了周边的群体,就是一番不“小”的行为。正如“太小”校歌传唱的: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太小”的“豆豆们”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期待每一个“小太阳”带来的垃圾分类的绿色生活。
“太小”的垃圾分类——我来讲
校长: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是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大事。在校园里,我曾看到有个学生制止老师把冰棍儿包装纸投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当时我想,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制止老师呢?是不是这个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不清楚?后来仔细一看,原来包装纸上还包裹着冰棍棍儿。而冰棍棍儿是用木头做的。这个学生是因为老师没有正确地把冰棍儿包装纸和冰棍棍儿分类投放所以才去制止。这一细微的举动让我看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学校是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引导者和实践者。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挑战,学校有责任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
学生:通过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增强了我们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比如,当北京出现雾霾天气、学校只得放假时,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减少环境污染做些事情。我们把从《生态文明校本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开展环保小调查系列活动,丰富垃圾分类活动的内容;当我们利用废弃物设计成一件件优美的环保服装、穿着它表演时装秀,老师、家长为我们鼓掌时,我们很有成就感。
6年级八班郝若茜妈妈: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源于我第一次去日本。而在我们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只有垃圾站或垃圾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有了垃圾桶,有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概念。太平路小学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绿色低碳的行为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家长,我认为不仅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区开展的绿色公益活动,而且要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社会”的宣传带动作用。
链接
10月31日上午,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北京市市政市容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垃圾分类红领巾在行动——2016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在海淀区太平路小学举办。
1997年,太平路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手拉手”地球村。自1997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平均每月仅各类纸制品回收就达200余公斤,19年来累计回收各类纸制品近4万公斤,相当于种植了600余棵大树。全校师生使用的本册、笔都是利用废旧纸张回收再利用的产品。
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环保时装秀、“布袋告法庭”、垃圾分类微队课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向来宾和家长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主任到会并讲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委有关领导参会,向学生们赠送了《垃圾的故事》读本。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