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想让年轻人喜欢我们的新相声,还想让新相声老少咸宜人见人爱,就要看我们能为观众写什么样的新作品、演什么样的新相声了。
我们是带着观众回头去看我们过去的传统,还是让观众把目光停在当下看着我们踏步彷徨,还是带着观众举目向前看未来看远方,这是有责任心的作者和演员都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用什么来博观众一笑?我们追求什么?我们要告诉观众什么?我们的路应该怎样走?是墨守成规爱谁谁就这样了,还是要去探索新路子,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前行?
我认为在艺术是墨守成规还是创新发展的两个选项之中,正确的答案一定是创新发展。艺术不选择创新发展就等于选择了死亡,因为时代在大踏步地向前走,我们身在其中也要让我们的艺术跟紧时代步伐向前走。如果我们身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之中,艺术却还在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就落在了时代发展的后面,结果注定会被抛弃。
如此说来,我们只有紧跟时代进步,一边走着一边写好我们的作品,一边走着一边说好我们的新相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的相声才能无愧于时代,我们艺术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放下大话说点实话,看看今天生活中我们的相声,当然有努力向前摸索着创新发展的新相声,更有许多连墨守成规也做不到的,也有已经到了不讲规矩没有底线的“相声”。这样的“新相声”从头到尾看不到生活,其中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有的只是演员台上你来我往毫无逻辑“贫嘴吵架”的“人咬人”。看完这样的相声让人想不出他们“哇啦哇啦”半天想说的到底是什么,也看不明白忙活半天想要告诉观众的是什么。这样没有目标的盲目下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这样继续下去也让相声艺术跟着他一起过不去了。
這样所谓的“新相声”追着时髦盲目的荒走越来越碎片化了,随着手机网络笑话越来越低俗化了。作品不讲究人物塑造了,相声也没有故事了。这样的作品只要“爆笑”,不要逻辑,不讲结构。在这样的“新相声”里想找到作品的文学性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要说反映现实生活有多么深刻,讽刺丑恶现象有多么犀利了。
无生活可说,无感情可言,没事找事儿,只靠无底线的“贫嘴搞笑”来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相声发展的方向。相声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警醒,必须“脱贫”。相声要发展就一定要反映今天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让观众从相声中读到今天的时代精神,从相声中看到我们生活中充满激情的青春故事和时尚鲜活的当下生活。
时尚有许多解释。站在相声创作的角度,我们用作品讲述了今天生活中的新故事,这是创新发展,也是一种时尚。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了一个别人从来没有表现过的新人物,这是创新发展,也是一种时尚。当然时尚离不开先进技术手段对创作的影响和对作品的包装,也离不开借鉴姐妹艺术对创作的嫁接和丰富。
就说故事,故事本身就是独立的一门艺术。故事是叙事的,是具有引人入胜情节的,是适合人们口头讲述的一种文学。新故事是从传统故事发展而来的,是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新故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我们把新故事融入自己的相声艺术创作之中,这是好上加好的美事。过去,传统相声借鉴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故事,现在新相声创作中也要有新故事,这样,相声才会更好听、更好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其实我们许多优秀的相声作品都是这样实践着走过来并被人们欣赏认可的。比如一个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骑个“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满街横晃违章的故事;比如一个在“千货公司”工作的“马大哈”满世界去寻猴儿、找猴儿、要买猴儿的故事;比如一群小偷成立了一个“公司”,又无法赢利、无法运转直到毁灭的故事;比如一个单身青年逛公园,掉进了老虎洞竟然还能面对老虎胡思乱想的故事……这些有故事的相声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1999年我为央视春晚创作了群口相声《回眸望九》,在短短十一分钟的时间里浓缩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百年世事变迁风云变幻。我在这段相声作品中,充分利用了不同时代的音乐、电影剪辑片断和大屏幕图片作为历史背景的重现和烘托,并将朗诵、歌曲、舞蹈、情景表演、微型小品、活人雕塑、时装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多种艺术手段“快闪”一样地编织在一起,丰富多彩地再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个作品虽然用的艺术手段繁多,近百人的演员中虽然只有十一名相声演员,众多舞蹈演员连唱带跳地不断参与其中,可这个作品整体看来还是有头有尾完整的一个相声作品。让众多姐妹艺术和时尚流行的手段为相声所用,《回眸望九》创造了相声表演适应电视大舞台的一种新型创作模式。尽管创作时间过去了快二十年,至今《回眸望九》在相声舞台上还是久演不衰。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一百年具有不同历史阶段色彩的音乐,一百年里不同的服饰变化,一百年不同的风俗风情一起呈现,在舞台上很容易像杂货摊儿样纷繁杂乱。我解决的方式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设计将这所有纷繁杂乱变成了顺理成章有机结合的合理呈现。我设计一个人带来一群说相声的人,他们上来的目的就是“搅和”一个要用朗诵来诵说世纪发展变迁的人。这一次次“搅和”的设计,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喜剧冲突,这些冲突既丰富了朗诵者的表现,也达到了比单纯朗诵还耐看的艺术表现效果。因为这一群人把朗诵者要诵说的内容直接表演出来了。两者之间的冲突成了观众期待的一条喜剧线。在1999年时装表演是抢眼的也是时尚的,活人雕塑是极新鲜少见的,我让时装表演与相声有机结合,相声也就有了时尚因素。电影“抠像”现在看平常,在1999年却是很少见也是很时尚的,让电影“抠像”在相声表演的情节进行之中,这些手段的使用让观众感觉时尚新潮。相声是传统的语言艺术,我们用时尚把相声包装一下或装饰一下,就等于为传统艺术注入了青春激素。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也需要“拉拉皮儿”也需要打打“美白针”,这样的时尚手段介入传统艺术,艺术才有发展,才能保持青春的形象。当然,相声的发展更离不开的是火热的生活为其注入的青春激情和无限活力。 相声在众多不同的艺术中包容度最大,它可以吸纳和使用其他各种艺术来丰富自己。相声演员说自己“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我都会”,我们创作也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可以写。从天上到地下所有艺术的各种手段,不论古今歌曲戏剧的各种唱、演,各种元素都可以拿来为相声所用。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这么繁杂的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里,一定离不开喜剧故事来做支撑,一定离不开喜剧人物来做核心。有了人物带着这些“本事”或错位或对立或怎么样的制造出了矛盾,也就有了预期的喜剧效果。这样的设计才会让相声艺术“脱贫”,才能为相声演员个人魅力的展现加分添彩。所以我说有故事有人物且观点鲜明有主题的相声更好听、更耐看、更禁琢磨、也更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不知为什么有人把类似的说法挂上了“主流”的标签,有这样追求的相声也被称作“伪相声”,那些搞笑没有下线的相声反倒成了“真相声”。也不知何时相声被分成“主流”“非主流”,还形成了不是理论的理论,一提“主流相声”,一定是歌颂的、有主题的、没包袱的(有包袱也说你是没包袱的)、上电视的、不受“真正”相声观众欢迎的。
这种认知真的不是一般的跑偏,以我个人的认知看来,以往所谓的“主流”相声起码还是有主题的,还是温暖的,起码还是不起哄不捣乱不会误人子弟的。反之那些所谓的“非主流”相声却大多是用一些网络流行笑话的“碎砖头儿”堆砌出来的,或是用“老活儿”小段儿和边角料“串烧”起来的,或者是你损我、我污你凑将出来的“折箩”。
在我个人的创作观念里,我不會刻意地去区分什么“主流”与“非主流”,我认为不论被“主流”还是“非主流”,只要说的是相声,好与不好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绝不会因为挂上了“主流”或“非主流”的标签,艺术鉴定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可能因为展现的舞台不同,也可能是舞台的大小不同,要求相声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对相声审美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需要迎合,就要对你降低标准。
相声作为能够影响观众的艺术作品,起码应该有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表演时会转化为演员的态度和主张。相声作为老少咸宜的传统艺术是要有积极主题的,要有时代感的,要有喜感要有包袱的,要充满阳光有温暖的,要善恶分明有观点的。我们站在广大观众面前不能传递消极、不能灰暗、不能传授负能量。应该让听完相声的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感到舒心和轻松,绝不能让听完相声的人翻着白眼儿阴着脸又多学会了几声笑骂和嘲弄。
当然,只有主题没有喜剧效果的相声也不是好相声,可只追求“笑果”言之无物的“贫嘴相声”更不是好相声。
既然叫“主流”,或被“主流”,“主流”一定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它的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否则怎么会是“主流”?既然不幸成为了“主流”,那么“主流”们更需要加劲努力,一定要对得起“主流”这两个字。让“主流”闪亮起来,让“主流”听起来再也不像是调侃和讽刺。
这样说来,怎么样让相声既有传统又有发展,既有进步又有时尚,既有思想还得有包袱,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流”相声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可怎么样才能获得年轻人喜爱,这是摆在“主流”相声面前的实际问题。
不研究年轻人的喜好和追求是“主流”艺术僵化的表现,可不假思索过分地跟随也是没有主见盲目跟风的表现。即使我们的相声艺术不去承担直接的教化任务,起码也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在争取年轻人喜欢的同时,千万不能盲目地跟在“年轻”后面没有理性、没有选择地去随“年轻”的波、去逐“时髦”的流。
时尚与时髦很像,相声艺术要研究年轻人喜欢的时尚,但不能跟着年轻的时髦盲跑。在获得年轻人喜爱的过程中既要有“顺从”也要有“引导”,因为年轻是会成熟的。我们相声要“顺从”的是年轻,要引导的是“成熟”。如果只是一味“顺从”,结果一定会被成熟回忆成“幼稚”。保守地说,留下一些“成熟”,虽眼下不得大可乐,起码也是一种厚度。
相声永远不要拒绝时尚,也不会拒绝时尚。因为时尚不只是年轻人的追求,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老玩童”,说明老年人也爱时尚。艺术不是古董,没有人会喜欢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老故事”“老手段”“老表现”。求新、求变、看新鲜是不分男女老少的。
我们被“主流”的相声艺术要让年轻人从中看到“成熟老练”,同时也要让老年人从中体会“青春时尚”,这样才不偏颇,才对得起时代,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今天的生活日新月异,今天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相声要从生活中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喜剧,从喜剧中再去发现喜剧人物,通过艺术手段把喜剧人物“提纯”后再塑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由此再去设计、结构新的故事。这样,我们的相声作品就有了时代特色,就有了今天生活的新鲜和时尚。如果我们被“主流”的相声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还怕没人喜欢,还怕没人来看,还怕没人喊好吗?
时代向前进,生活向美好,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为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创作者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在前进中写好作品、说好新相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相声无愧于中华优秀传统说唱艺术的名誉。
我们是带着观众回头去看我们过去的传统,还是让观众把目光停在当下看着我们踏步彷徨,还是带着观众举目向前看未来看远方,这是有责任心的作者和演员都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用什么来博观众一笑?我们追求什么?我们要告诉观众什么?我们的路应该怎样走?是墨守成规爱谁谁就这样了,还是要去探索新路子,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前行?
我认为在艺术是墨守成规还是创新发展的两个选项之中,正确的答案一定是创新发展。艺术不选择创新发展就等于选择了死亡,因为时代在大踏步地向前走,我们身在其中也要让我们的艺术跟紧时代步伐向前走。如果我们身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之中,艺术却还在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就落在了时代发展的后面,结果注定会被抛弃。
如此说来,我们只有紧跟时代进步,一边走着一边写好我们的作品,一边走着一边说好我们的新相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的相声才能无愧于时代,我们艺术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放下大话说点实话,看看今天生活中我们的相声,当然有努力向前摸索着创新发展的新相声,更有许多连墨守成规也做不到的,也有已经到了不讲规矩没有底线的“相声”。这样的“新相声”从头到尾看不到生活,其中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有的只是演员台上你来我往毫无逻辑“贫嘴吵架”的“人咬人”。看完这样的相声让人想不出他们“哇啦哇啦”半天想说的到底是什么,也看不明白忙活半天想要告诉观众的是什么。这样没有目标的盲目下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这样继续下去也让相声艺术跟着他一起过不去了。
這样所谓的“新相声”追着时髦盲目的荒走越来越碎片化了,随着手机网络笑话越来越低俗化了。作品不讲究人物塑造了,相声也没有故事了。这样的作品只要“爆笑”,不要逻辑,不讲结构。在这样的“新相声”里想找到作品的文学性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要说反映现实生活有多么深刻,讽刺丑恶现象有多么犀利了。
无生活可说,无感情可言,没事找事儿,只靠无底线的“贫嘴搞笑”来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相声发展的方向。相声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警醒,必须“脱贫”。相声要发展就一定要反映今天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让观众从相声中读到今天的时代精神,从相声中看到我们生活中充满激情的青春故事和时尚鲜活的当下生活。
时尚有许多解释。站在相声创作的角度,我们用作品讲述了今天生活中的新故事,这是创新发展,也是一种时尚。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了一个别人从来没有表现过的新人物,这是创新发展,也是一种时尚。当然时尚离不开先进技术手段对创作的影响和对作品的包装,也离不开借鉴姐妹艺术对创作的嫁接和丰富。
就说故事,故事本身就是独立的一门艺术。故事是叙事的,是具有引人入胜情节的,是适合人们口头讲述的一种文学。新故事是从传统故事发展而来的,是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新故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我们把新故事融入自己的相声艺术创作之中,这是好上加好的美事。过去,传统相声借鉴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故事,现在新相声创作中也要有新故事,这样,相声才会更好听、更好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其实我们许多优秀的相声作品都是这样实践着走过来并被人们欣赏认可的。比如一个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骑个“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满街横晃违章的故事;比如一个在“千货公司”工作的“马大哈”满世界去寻猴儿、找猴儿、要买猴儿的故事;比如一群小偷成立了一个“公司”,又无法赢利、无法运转直到毁灭的故事;比如一个单身青年逛公园,掉进了老虎洞竟然还能面对老虎胡思乱想的故事……这些有故事的相声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1999年我为央视春晚创作了群口相声《回眸望九》,在短短十一分钟的时间里浓缩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百年世事变迁风云变幻。我在这段相声作品中,充分利用了不同时代的音乐、电影剪辑片断和大屏幕图片作为历史背景的重现和烘托,并将朗诵、歌曲、舞蹈、情景表演、微型小品、活人雕塑、时装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多种艺术手段“快闪”一样地编织在一起,丰富多彩地再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个作品虽然用的艺术手段繁多,近百人的演员中虽然只有十一名相声演员,众多舞蹈演员连唱带跳地不断参与其中,可这个作品整体看来还是有头有尾完整的一个相声作品。让众多姐妹艺术和时尚流行的手段为相声所用,《回眸望九》创造了相声表演适应电视大舞台的一种新型创作模式。尽管创作时间过去了快二十年,至今《回眸望九》在相声舞台上还是久演不衰。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一百年具有不同历史阶段色彩的音乐,一百年里不同的服饰变化,一百年不同的风俗风情一起呈现,在舞台上很容易像杂货摊儿样纷繁杂乱。我解决的方式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设计将这所有纷繁杂乱变成了顺理成章有机结合的合理呈现。我设计一个人带来一群说相声的人,他们上来的目的就是“搅和”一个要用朗诵来诵说世纪发展变迁的人。这一次次“搅和”的设计,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喜剧冲突,这些冲突既丰富了朗诵者的表现,也达到了比单纯朗诵还耐看的艺术表现效果。因为这一群人把朗诵者要诵说的内容直接表演出来了。两者之间的冲突成了观众期待的一条喜剧线。在1999年时装表演是抢眼的也是时尚的,活人雕塑是极新鲜少见的,我让时装表演与相声有机结合,相声也就有了时尚因素。电影“抠像”现在看平常,在1999年却是很少见也是很时尚的,让电影“抠像”在相声表演的情节进行之中,这些手段的使用让观众感觉时尚新潮。相声是传统的语言艺术,我们用时尚把相声包装一下或装饰一下,就等于为传统艺术注入了青春激素。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也需要“拉拉皮儿”也需要打打“美白针”,这样的时尚手段介入传统艺术,艺术才有发展,才能保持青春的形象。当然,相声的发展更离不开的是火热的生活为其注入的青春激情和无限活力。 相声在众多不同的艺术中包容度最大,它可以吸纳和使用其他各种艺术来丰富自己。相声演员说自己“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我都会”,我们创作也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可以写。从天上到地下所有艺术的各种手段,不论古今歌曲戏剧的各种唱、演,各种元素都可以拿来为相声所用。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这么繁杂的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里,一定离不开喜剧故事来做支撑,一定离不开喜剧人物来做核心。有了人物带着这些“本事”或错位或对立或怎么样的制造出了矛盾,也就有了预期的喜剧效果。这样的设计才会让相声艺术“脱贫”,才能为相声演员个人魅力的展现加分添彩。所以我说有故事有人物且观点鲜明有主题的相声更好听、更耐看、更禁琢磨、也更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不知为什么有人把类似的说法挂上了“主流”的标签,有这样追求的相声也被称作“伪相声”,那些搞笑没有下线的相声反倒成了“真相声”。也不知何时相声被分成“主流”“非主流”,还形成了不是理论的理论,一提“主流相声”,一定是歌颂的、有主题的、没包袱的(有包袱也说你是没包袱的)、上电视的、不受“真正”相声观众欢迎的。
这种认知真的不是一般的跑偏,以我个人的认知看来,以往所谓的“主流”相声起码还是有主题的,还是温暖的,起码还是不起哄不捣乱不会误人子弟的。反之那些所谓的“非主流”相声却大多是用一些网络流行笑话的“碎砖头儿”堆砌出来的,或是用“老活儿”小段儿和边角料“串烧”起来的,或者是你损我、我污你凑将出来的“折箩”。
在我个人的创作观念里,我不會刻意地去区分什么“主流”与“非主流”,我认为不论被“主流”还是“非主流”,只要说的是相声,好与不好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绝不会因为挂上了“主流”或“非主流”的标签,艺术鉴定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可能因为展现的舞台不同,也可能是舞台的大小不同,要求相声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对相声审美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需要迎合,就要对你降低标准。
相声作为能够影响观众的艺术作品,起码应该有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表演时会转化为演员的态度和主张。相声作为老少咸宜的传统艺术是要有积极主题的,要有时代感的,要有喜感要有包袱的,要充满阳光有温暖的,要善恶分明有观点的。我们站在广大观众面前不能传递消极、不能灰暗、不能传授负能量。应该让听完相声的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感到舒心和轻松,绝不能让听完相声的人翻着白眼儿阴着脸又多学会了几声笑骂和嘲弄。
当然,只有主题没有喜剧效果的相声也不是好相声,可只追求“笑果”言之无物的“贫嘴相声”更不是好相声。
既然叫“主流”,或被“主流”,“主流”一定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它的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否则怎么会是“主流”?既然不幸成为了“主流”,那么“主流”们更需要加劲努力,一定要对得起“主流”这两个字。让“主流”闪亮起来,让“主流”听起来再也不像是调侃和讽刺。
这样说来,怎么样让相声既有传统又有发展,既有进步又有时尚,既有思想还得有包袱,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流”相声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可怎么样才能获得年轻人喜爱,这是摆在“主流”相声面前的实际问题。
不研究年轻人的喜好和追求是“主流”艺术僵化的表现,可不假思索过分地跟随也是没有主见盲目跟风的表现。即使我们的相声艺术不去承担直接的教化任务,起码也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在争取年轻人喜欢的同时,千万不能盲目地跟在“年轻”后面没有理性、没有选择地去随“年轻”的波、去逐“时髦”的流。
时尚与时髦很像,相声艺术要研究年轻人喜欢的时尚,但不能跟着年轻的时髦盲跑。在获得年轻人喜爱的过程中既要有“顺从”也要有“引导”,因为年轻是会成熟的。我们相声要“顺从”的是年轻,要引导的是“成熟”。如果只是一味“顺从”,结果一定会被成熟回忆成“幼稚”。保守地说,留下一些“成熟”,虽眼下不得大可乐,起码也是一种厚度。
相声永远不要拒绝时尚,也不会拒绝时尚。因为时尚不只是年轻人的追求,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老玩童”,说明老年人也爱时尚。艺术不是古董,没有人会喜欢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老故事”“老手段”“老表现”。求新、求变、看新鲜是不分男女老少的。
我们被“主流”的相声艺术要让年轻人从中看到“成熟老练”,同时也要让老年人从中体会“青春时尚”,这样才不偏颇,才对得起时代,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今天的生活日新月异,今天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相声要从生活中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喜剧,从喜剧中再去发现喜剧人物,通过艺术手段把喜剧人物“提纯”后再塑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由此再去设计、结构新的故事。这样,我们的相声作品就有了时代特色,就有了今天生活的新鲜和时尚。如果我们被“主流”的相声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还怕没人喜欢,还怕没人来看,还怕没人喊好吗?
时代向前进,生活向美好,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为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创作者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在前进中写好作品、说好新相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相声无愧于中华优秀传统说唱艺术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