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和对土地管理的不合理,导致耕地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必须充分重视土地整理工作,而乡村土地中包含大量的耕地,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首要问题。若想顺利开展乡村土地整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整理机制,按照政策严格落实,并根据乡村土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整理技术,提高我国乡村土地整理的效率。
关键词:乡村土地整理;问题;技术措施
1导言
土地资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發展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世界人民就迫于相当严峻的土地保护压力,在人口基数大、土地数量基数同样大的中国,土地保护更是国家和人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因此做好乡村土地整理项目极为重要。同时,在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等建设工作中,土地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乡村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乡村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意义
2.1稳定耕地数量
在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的形势下,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已成为未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为2730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9.6%。
2.2提高耕地质量
在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已成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个重点。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规划期内,全国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别,粮食亩产能力增加100公斤以上。未来土地整理将成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2.3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防风林、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数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乡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乡村土地整理工作最大的生态条件限制是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乱砍乱伐、不合理的使用土地)和自然条件的累计(流沙活动以及风沙侵袭)造成越来越多的土地遭受沙漠化和盐碱化的侵袭,造成农用地质量下降、土壤结构改变、土地生产力退化和农田生态失衡。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2开发的耕地质量难以保障
我国保障18亿亩耕地面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在乡村土地整理中按照“占多少补多少”原则,必须利用开发或复垦新增耕地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征用的耕地质量远远大于新增耕地质量。由于新增耕地往往是荒地开发或者复垦的土地,土壤质量难以与原有耕地相比,这样长此以往就难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3.3土地整理工作及后续管理造成的问题
近年来土地整理在全国积极开展,国家也对此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地方为了突出政绩而盲目开荒拓地,忽视地方生态建设,对农业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和土地生产力退化。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后续管理工作。
3.4农用土地的后备资源少
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作出了巨大的破坏,不断掠夺耕地资源,使得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总量大幅下降。然而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存在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存在大量“三废”的污染低,荒地资源大部分是在土地贫瘠的偏远地带,导致开发利用的难度太大;后备土地资源的分布也不利于发展,耕地、水域、林地等大部分存在东南部地区,西北地区干旱,这样的格局很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
4乡村土地整理技术措施分析
4.1整理规划技术
其主要任务是为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乡村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提供技术保障。包括规划编制的技术手段,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及空间配置技术,村镇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各项用地内部规划技术、乡村土地整理规划图的编制技术等。它是保证乡村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性和各项用地之间协调平衡,为乡村土地管理提供宏观控制指导的基本要求。
4.2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中央应该转变政绩考核指标,除了经济指标之外,还应当环境资源、地区竞争力等综合指标也纳入政府考核,从政策上改变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增加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减少为了地方经济而过度开发土地从而保护农垦耕地。
4.3效果评价技术
在乡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用到整理规划工程建设技术,还需要用到效果评价技术。乡村土地整理的效果评价技术指的是对乡村土地整理实施得到的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总结在乡村土地整理中呈现出的不足,在下一次整理工作中进行修正,从而为乡村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在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效果评价时,不仅需要对耕地、居民用地的整理情况进行评判,还要将土地整理之后乡村的经济效益转变、社会效益转变以及生态效益的转变全部包括其中,并制定观察评价指标,带动乡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
4.4完善农田林网,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的水土保持和林业工程措施可以加强农田生态、防护林网建设和优美景观建设,为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发挥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土地整理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美丽的景观可以增加乡村的吸引力,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因此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4.5工程建设技术
工程建设应为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在乡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用工程建设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乡村土地整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推进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乡村土地整理期间应尽量扫清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减少经济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土地整理中应用的工程建设技术大致可分为2个部分:耕地整理建设技术和居民用地整理建设技术。耕地整理建设包括对乡村的所有生产环境,如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产业的生产环境建设;而居民用地整理建设指的是对乡镇的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基础设施的建设。
5结论
总之,当前乡村地区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对象,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的发展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乡村地区主要的优势资源就是耕地,因此,在乡村发展中必须要以农耕土地为发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方案,在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下,利用耕地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次芳,陈美球.乡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41-45.
[2] 金晓斌,周寅康,李学瑞,徐国鑫.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地理研究,2011,07:1198-1206.
[3] 高明秀,张芹,赵庚星.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10:300-307.
[4] 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4:82-86.
关键词:乡村土地整理;问题;技术措施
1导言
土地资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發展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世界人民就迫于相当严峻的土地保护压力,在人口基数大、土地数量基数同样大的中国,土地保护更是国家和人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因此做好乡村土地整理项目极为重要。同时,在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等建设工作中,土地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乡村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乡村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意义
2.1稳定耕地数量
在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的形势下,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已成为未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为2730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9.6%。
2.2提高耕地质量
在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已成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个重点。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规划期内,全国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别,粮食亩产能力增加100公斤以上。未来土地整理将成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2.3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防风林、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数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乡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乡村土地整理工作最大的生态条件限制是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乱砍乱伐、不合理的使用土地)和自然条件的累计(流沙活动以及风沙侵袭)造成越来越多的土地遭受沙漠化和盐碱化的侵袭,造成农用地质量下降、土壤结构改变、土地生产力退化和农田生态失衡。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2开发的耕地质量难以保障
我国保障18亿亩耕地面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在乡村土地整理中按照“占多少补多少”原则,必须利用开发或复垦新增耕地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征用的耕地质量远远大于新增耕地质量。由于新增耕地往往是荒地开发或者复垦的土地,土壤质量难以与原有耕地相比,这样长此以往就难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3.3土地整理工作及后续管理造成的问题
近年来土地整理在全国积极开展,国家也对此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地方为了突出政绩而盲目开荒拓地,忽视地方生态建设,对农业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和土地生产力退化。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后续管理工作。
3.4农用土地的后备资源少
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作出了巨大的破坏,不断掠夺耕地资源,使得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总量大幅下降。然而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存在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存在大量“三废”的污染低,荒地资源大部分是在土地贫瘠的偏远地带,导致开发利用的难度太大;后备土地资源的分布也不利于发展,耕地、水域、林地等大部分存在东南部地区,西北地区干旱,这样的格局很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
4乡村土地整理技术措施分析
4.1整理规划技术
其主要任务是为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乡村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提供技术保障。包括规划编制的技术手段,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及空间配置技术,村镇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各项用地内部规划技术、乡村土地整理规划图的编制技术等。它是保证乡村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性和各项用地之间协调平衡,为乡村土地管理提供宏观控制指导的基本要求。
4.2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中央应该转变政绩考核指标,除了经济指标之外,还应当环境资源、地区竞争力等综合指标也纳入政府考核,从政策上改变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增加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减少为了地方经济而过度开发土地从而保护农垦耕地。
4.3效果评价技术
在乡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用到整理规划工程建设技术,还需要用到效果评价技术。乡村土地整理的效果评价技术指的是对乡村土地整理实施得到的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总结在乡村土地整理中呈现出的不足,在下一次整理工作中进行修正,从而为乡村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在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效果评价时,不仅需要对耕地、居民用地的整理情况进行评判,还要将土地整理之后乡村的经济效益转变、社会效益转变以及生态效益的转变全部包括其中,并制定观察评价指标,带动乡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
4.4完善农田林网,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的水土保持和林业工程措施可以加强农田生态、防护林网建设和优美景观建设,为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发挥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土地整理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美丽的景观可以增加乡村的吸引力,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因此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4.5工程建设技术
工程建设应为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在乡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用工程建设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乡村土地整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推进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乡村土地整理期间应尽量扫清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减少经济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土地整理中应用的工程建设技术大致可分为2个部分:耕地整理建设技术和居民用地整理建设技术。耕地整理建设包括对乡村的所有生产环境,如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产业的生产环境建设;而居民用地整理建设指的是对乡镇的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基础设施的建设。
5结论
总之,当前乡村地区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对象,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的发展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乡村地区主要的优势资源就是耕地,因此,在乡村发展中必须要以农耕土地为发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方案,在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下,利用耕地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次芳,陈美球.乡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41-45.
[2] 金晓斌,周寅康,李学瑞,徐国鑫.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地理研究,2011,07:1198-1206.
[3] 高明秀,张芹,赵庚星.土地整理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10:300-307.
[4] 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