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探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yniq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67例,随机分组。32例接受常规心电图,设对照组;35例接受动态心电图,设研究组。组间比较,并分析动态心电图的特点。结果:两组在检测室上性早搏早发、室性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及短阵室上速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大,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老年冠心病起病隐秘,发生率高,症状不典型,且致死率较高,加大诊疗难度。心电图检查为心律失常常用检查方式,人员需准确掌握心电图分析方法,加强准确及时判断。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67例,总结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及诊断价值,具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67例,随机分组。32例接受常规心电图,设对照组,共有12例女患者,其余20例男患者,均龄(69.65±5.46)岁,范围61-85岁,病程平均(6.32±1.14)年,范围2-14年,其中5例伴高血压,心力衰竭1例,心绞痛3例。35例接受动态心电图,设研究组,共有13例女患者,其余22例男患者,均龄(69.74±5.21)岁,范围61-86岁,病程平均(6.33±1.20)年,范围2-15年,其中4例伴高血压,心力衰竭1例,心绞痛5例。所有均有心悸、头晕、胸闷及乏力症状。组间资料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检查
  检查前3d停用药物。体位摆放平卧位,指导其全身放松,环境应保持安静,选择BurdickECG-9130P型12导联心电图仪,检测心电,设置纸速25mm/s,增益10mm/mV。
  1.2.2 研究组检查
  选择美高仪产EH800 DIGIT-AI HOI TERD NGT IXTG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于病患胸前放置10爪电极,胸前体表粘贴加压肢体导联电极及肢体导联电极,分别将双上肢粘贴在左胸骨柄和右胸骨柄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分别将双下肢粘贴在左侧肋缘和右侧肋缘下约1cm锁骨中线,对照常规V1-V6电极位置确定胸导联位置。24h连续记录,检测过程中指导病患按日常生活进行,休息、散步、爬楼和工作等不受限制。
  1.3 诊断标准
  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T波幅度较同导联R波幅度小1/10;ST段下移>0.05mV。动态心电图: ①J点后0.08s 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0.1mV;②两次发作时间之间有间隔,前次压低ST段恢复基线前后间隔>1min;③ST段压低>1min。结合临床表现、发作时心律、心率、持续时间及缓解特点等,按Lown进行室性早搏分级,3级及以上可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经常规心电图,20例室上性早搏早发,占比62.5%:8例室性二三联律,占比25%:7例室性早搏成对,占比21.88%:房性早搏早发14例,占比43.75%:房性早搏二三联律7例,占比21.88%;房性早搏成对5例,占比15.62%:短阵室上速1例,占比3.12%:房室传导阻滞5例,占比15.62%。
  研究组经动态心电图,25例室上性早搏早发,占比71.43%:17例室性二三联律,占比48.57%:13例室性早搏成对,占比37.14%:房性早搏早发19例,占比54.29%:房性早搏二三联律15例,占比42.86%;房性早搏成对12例,占比34.29%:短阵室上速15例,占比42.86%:房室传导阻滞7例,占比20%。
  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主要有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症状,多由冠周动脉痉挛和狭窄造成心肌缺氧所致,心肌缺氧也可引起结构重塑,诱发心脏异常内电传导,致使心律失常[1]。分析指出,老年冠心病多伴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从而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复杂程度,然而,常规心电图无法准确检出非持续性心律失常,相比之下,动态心电图可24h连续记录心电信号,多达10万次,可有效提高检出率[2]。通过动态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发作性心律失常,并对类型不同的心律失常予以定量及定性分析,判断病变危险及程度,评估预后;还能确定心律失常和患者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干预,避免诱发[3];可依照心电其他改变,诊断病因;对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毒性、疗效、致心律失常机制等进行评估,促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现阶段,动态心电图凭借其大容量、长时间、高度智能化及多导联特点,成为诊断心血管疾病较准确、实用、重复性强、无创及安全的方法。分析指出,动态心电图能检出常规心电图无法察觉的一过性及间歇性异常信息,并可连续记录,信息量较大,可在动态及常态下检测,检出夜间或白天各种类型频率,早期发现致死性类型,有助于早期评估心脏病风险程度,评价药效及预后等[4]。
  在此文,研究组施行动态心电图,而对照组施行常规心电图,前者在检测室上性早搏早发、室性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及短阵室上速等方面检出率更高,表明动态心电图有很大应用价值,诊断较常规心电图准确、有效。
  综上分析,动态心电图对诊断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有显著作用,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楚容.579例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0):34-35.
  [2] 郑慧雅,周万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50-3051.
  [3] 张聪.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161例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287-288.
  [4] 杨毅波,何英泉,杨继超.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应用对比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5,5(02):23-25+3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 见延安市人民医院从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进行了腹腔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22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其中对治疗组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加76%泛影葡胺100 ml胃管灌注干预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则进行基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非
【摘 要】 目的 探讨微创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C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微创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5.2~92岁,平均78.6岁。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改良Evans分型标准分类为: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10,Ⅳ型14例,Ⅴ型4例,均采用加压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术前半小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双氯芬酸钠透皮控释制剂对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考察双氯芬酸钠制备过程中乙醇含量、磷脂浓度、柔性辅料的用量及超声处理时间等对包封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丙烯酸树脂为主要成分、琥珀酸为交联剂、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制对体外透皮率和体外释药性的影响;采用健康大鼠进行药动学实验,研究双氯芬酸钠醇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结果:乙醇含量(A)、磷脂
【摘 要】 本文报道一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肺鳞癌的患者,5年带瘤生存无进展的病例。患者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放疗,及持续使用药物增强免疫力治疗。分析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的原因,考虑放化疗引起免疫源性细胞死亡及使用增强免疫力药物,使自身免疫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肺癌 带瘤生存 免疫源性细胞死亡  带瘤生存是指病人经过全身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后,肿瘤症状消失,病情长期稳定并趋于好转的一种生存状态,是
【摘 要】 目的:观察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于收治的96例妇产科疾病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和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妇产科疾病患者采取传统的开腹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妇产科疾病患者采取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显效例数为41例,占比85.41%,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比97.91%。对照组显效例数为33例,占比68.5
【摘 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急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0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急救治疗,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及时的急救后,4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5%,住院时间为(16.1±4.3)天。结论:经过及时的救治后,可以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