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推进,变“阅读”为“悦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成为一线教师们重要的研究内容。其实,阅读带给我们首要的、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愉悦”。这种“愉悦”就是一种最原始的阅读内驱力。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变“阅读”为“悦读”呢?我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了以下四步曲,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近阅读,走进阅读,爱上阅读。

一、倾听故事,以“悦读”带“阅读”


  奥维尔·普瑞斯特科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我是听电台故事长大的,在耳濡目染中练就了一套模仿电台讲故事的硬本领。当上老师之后,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亲近书本、爱上阅读时,我决定把这个特殊的本领用上。每天,我利用10分钟的晨会时间讲故事给孩子们听。一听老师要讲故事,孩子们都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听得津津有味。但每次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我就故意打住,告诉他们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看XX书的第X页。同时,我会在网上找出相应的文章贴在“每周读书栏”上,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后来,我又逐步变换讲故事的形式,不仅老师讲,还鼓励学生讲,经常组织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学生有了“悦读”的冲动,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就这样,“悦读”带动了“阅读”,教室里每讲一个故事,都成了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展示分享,以“悦读”代“阅读”


  因为倾听故事的成功,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习惯。这时,需要对他们进一步地引导,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充分、更自由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我将班里的图书角办成分享区,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与同学共同分享。我特意一個星期设一节阅读课,要求孩子们把每个月布置的阅读任务完成后,写一份读后感或读书心得,粘贴在分享区。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经常亲自加入阅读的队伍,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并和他们一起谈论读书感受,把自己写的读书心得让全班同学传阅。在这样的带动下,班里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下课后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谈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争相看一本班级里新推荐的书……慢慢地,班里有了“小博士”(因博览群书而得名)、“智斗星”(喜欢与同学辩书)、“故事王”……小小的阅读分享区让自主快乐的“悦读”取代了“为读而读”的“阅读”。

三、美文配画,以“悦读”引“阅读”


  从审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阅读与绘画结合,能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更有趣味。但如果一味地推荐图画版或绘本图书给学生,无疑又将禁锢学生单纯阅读文字获得的更丰富全面、更有生命力的阅读体验。怎样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让“文”与“图”完美相遇呢?我想到了“美文配画”,读文在前,配画在后。指导孩子们读《绿山墙的安妮》时,我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或情节画下来,并能根据图画复述故事。读书交流会上,孩子们的热情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一边展示自己的画作,一边如数家珍地讲着文中的故事。台上的孩子自信满满,台下的孩子也听得格外认真。这本书后来被选为班级推荐书目中的“年度最喜爱图书”。
  受这个成功案例的启发,我在后面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尝试让学生诗歌配画,童话配画,进而再发展到做《绘画日记》,设计《阅读手抄报》等,这种把图画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的“悦读”,引发孩子们更热切、更专注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需求。

四、盘点收获,以“悦读”续“阅读”


  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之路正在延伸,在阅读中适当休整,有利于走得更远。我把孩子们一份份读书心得装订成册,发回去让他们自己欣赏,盘点阅读的收获。这些小册子,就成了阅读的休息站。在这个休息站里,孩子们发现了原来读书可以给生活带来那么多乐趣。看来“阅”与“悦”,的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方式,但不管怎样,读书赏文始终是一件好事情,我们要用一种虔诚而愉快的心情去品读,并争取读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来,享受到读书赏文的真正之乐,让“阅读”变成真正意义的“悦读”。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阵地,渗透传统文化,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
班级管理的核心就是学生管理,而学生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心灵的管理。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什么是“攻城”,什么是“攻心”呢?“攻城”,是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例如,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只会一味批评,一定要逼到学生承认错误为止。由于相对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处于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古诗词的学习也开始从纯朗读演进到理解识记阶段。在此时期,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到学情把握到位、方法得当,使得学生除了诵读诗歌,还能初步学会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本论文阐述了小学五、六年级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初步渗透策略。   一、重视诗歌题目,管中窥豹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题目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仔细研读诗歌题目,往往会得到一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