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民乐合奏培养人们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情商、集体合作精神以及隐性的思想性教育功能。
关键词:民乐合奏;多元文化价值观;集体审美观;思想性教育
民乐合奏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曲、音乐史、乐器法、乐队编配,以及音乐教育理论与指挥等课程都是通过它来消化与巩固。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教育的多元性,很多樂器技能全面、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音乐专业人员都是经过器乐合奏这门课程磨练出来的。
以上提到的该课程的多元教育功能只是单一的从与该专业的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方面来讲的。笔者认为,若从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来探讨与挖掘民乐合奏的教育功能,还有较大的空间。民乐合奏的多元教育功能如下:
一、民乐合奏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审美观
笔者认为,审美观可分为个体审美观与集体审美观。由于学乐器的学生在平时跟老师上专业课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教导他们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久而久之,这种受个体审美能力培养的器乐专业的学生通常个性较强,有主见,有思想,有创造力。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比较任性,合群意识相对较弱,而通过民乐合奏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一)从集体审美观中间接地培养凝聚力。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与审美观跟某种乐器的独奏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种集体二度创作的审美艺术,是按指挥的手势来表达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的,指挥的手势起到了传情表意之功能。在排练与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团队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使审美观基本上达到一致,达成共识,才能完美地再现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思想与情感。由此可见,民乐合奏的排练与表现,不仅对各位二度创作的队员进行了集体审美观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而且间接地对三度创作的观众与听众也进行了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中发挥了“正能量”。
(二)良好的情商教育的基地。民乐合奏的排练与表现同样也是情商教育良好的基地与课堂。所有的合奏成员既可以在集体中找寻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又从中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好个人的能力,又要兼顾集体的需要,从而达到统一与完美,达到创作力和纪律性辩证统一的目的,使合奏产生出融合的旋律美感,产生出集体审美的震撼力。
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多元性”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
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我国各种民族乐器的集体大亮相与大聚会,也是各个民族集体二度创作的结晶,同时也是一本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材。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乐器门类的多元性、音域与音色的多元性、演奏技巧的多元性、音乐风格的多元性、作品的题材与体裁的多元性、专业知识传授的多元性,同时也体现了与横向学科联系的多元性及给教育的多元性。民乐合奏教育的多元性,体现了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习与表现各个民族的作品,使每一个演奏队员及观众与听众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俗、生产活动等知识,学会尊重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通过民乐合奏的形式挖掘、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既增加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途径,又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达到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的大团结之目的。
三、丰富传承途径 隐性的思想性教育
(一)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 继承优良传统 增强音乐表现力。由于民乐合奏曲目绝大部分是由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演唱的曲目或是某种器乐的独奏曲目改编的,作曲家在改编的同时,往往要考虑到该民族的音乐元素、风格、体裁、各乐器优秀的音区、音色、音域等等。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包括器乐文化)都有亮点与不足。由此可见,用民乐合奏的形式来表现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既丰富了传承的途径,又增加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二)民乐合奏是隐性的思想性教育的课堂。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分。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奏水平高,音乐感染力与音乐表现力都很强,对拓宽人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人们的音乐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业余的民乐团体对人们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形式,人们在各大公园、河堤风光带及景点经常能见到,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早上或傍晚,一些离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处,自娱自乐,以合奏或其他形式演奏器乐曲目。虽然合奏的整体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们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表现中。这种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繁盛是一个时代“歌舞升平”的象征。这是思想性教育最好的素材,是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充分体现,能使人们体会到和谐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这也是一部政治思想教科书,从侧面充分反映出我党的英明领导,全社会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国家才会有这富有生气,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古代衡量一个时代的繁荣与稳定,礼乐诗书往往是其中重要的指标。这些老人们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一部民族音乐史,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工具性。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民乐排练中探讨民乐合奏的多元教育功能的一点尝试,笔者认为,民乐合奏的教育范畴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同类学科,要挖掘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同类学科、横向学科、姊妹学科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发挥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更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培养人的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3)丰富传承途径 隐性的思想性教育。1)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 继承优良传统 增强音乐表现力;2)民乐合奏是隐性的思想性教育的课堂
四、民乐合奏的集体审美观的培养
(1)从集体审美观中间接地培养人们的凝聚力;(2)良好的情商教育的基地
专业教育优势:培养人的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和多声部的音乐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是音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由于我国的民族乐器除笙、琵琶、古筝、扬琴等几种乐器可演奏和声外,绝大部分乐器是单音乐器。平时学生跟老师上专业课演奏的器乐作品都是独奏曲目,加之我国的民族音乐偏重于旋律的发展,绝大部分学乐器的人对横向的线性思维能力都较好,听记主旋律的能力都较强,而且往往喜欢只听高声部,而听纵与横的对应组合而建构的作品的能力较弱。这充分说明,学民族器乐的人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普遍较弱。若没有萧友梅老前辈将钢琴引进音乐学院的课堂教学的话,音乐专业学生多声部的音乐听觉主要还是依靠民乐合奏这个途径来进行培养。
关键词:民乐合奏;多元文化价值观;集体审美观;思想性教育
民乐合奏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曲、音乐史、乐器法、乐队编配,以及音乐教育理论与指挥等课程都是通过它来消化与巩固。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教育的多元性,很多樂器技能全面、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音乐专业人员都是经过器乐合奏这门课程磨练出来的。
以上提到的该课程的多元教育功能只是单一的从与该专业的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方面来讲的。笔者认为,若从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来探讨与挖掘民乐合奏的教育功能,还有较大的空间。民乐合奏的多元教育功能如下:
一、民乐合奏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审美观
笔者认为,审美观可分为个体审美观与集体审美观。由于学乐器的学生在平时跟老师上专业课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教导他们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久而久之,这种受个体审美能力培养的器乐专业的学生通常个性较强,有主见,有思想,有创造力。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比较任性,合群意识相对较弱,而通过民乐合奏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一)从集体审美观中间接地培养凝聚力。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与审美观跟某种乐器的独奏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种集体二度创作的审美艺术,是按指挥的手势来表达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的,指挥的手势起到了传情表意之功能。在排练与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团队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使审美观基本上达到一致,达成共识,才能完美地再现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思想与情感。由此可见,民乐合奏的排练与表现,不仅对各位二度创作的队员进行了集体审美观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而且间接地对三度创作的观众与听众也进行了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中发挥了“正能量”。
(二)良好的情商教育的基地。民乐合奏的排练与表现同样也是情商教育良好的基地与课堂。所有的合奏成员既可以在集体中找寻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又从中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好个人的能力,又要兼顾集体的需要,从而达到统一与完美,达到创作力和纪律性辩证统一的目的,使合奏产生出融合的旋律美感,产生出集体审美的震撼力。
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多元性”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
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我国各种民族乐器的集体大亮相与大聚会,也是各个民族集体二度创作的结晶,同时也是一本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材。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乐器门类的多元性、音域与音色的多元性、演奏技巧的多元性、音乐风格的多元性、作品的题材与体裁的多元性、专业知识传授的多元性,同时也体现了与横向学科联系的多元性及给教育的多元性。民乐合奏教育的多元性,体现了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习与表现各个民族的作品,使每一个演奏队员及观众与听众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俗、生产活动等知识,学会尊重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通过民乐合奏的形式挖掘、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既增加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途径,又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达到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的大团结之目的。
三、丰富传承途径 隐性的思想性教育
(一)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 继承优良传统 增强音乐表现力。由于民乐合奏曲目绝大部分是由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演唱的曲目或是某种器乐的独奏曲目改编的,作曲家在改编的同时,往往要考虑到该民族的音乐元素、风格、体裁、各乐器优秀的音区、音色、音域等等。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包括器乐文化)都有亮点与不足。由此可见,用民乐合奏的形式来表现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既丰富了传承的途径,又增加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二)民乐合奏是隐性的思想性教育的课堂。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有专业与非专业之分。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奏水平高,音乐感染力与音乐表现力都很强,对拓宽人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人们的音乐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业余的民乐团体对人们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民乐合奏的音乐表现形式,人们在各大公园、河堤风光带及景点经常能见到,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早上或傍晚,一些离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处,自娱自乐,以合奏或其他形式演奏器乐曲目。虽然合奏的整体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们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表现中。这种群众艺术文化活动的繁盛是一个时代“歌舞升平”的象征。这是思想性教育最好的素材,是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充分体现,能使人们体会到和谐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这也是一部政治思想教科书,从侧面充分反映出我党的英明领导,全社会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国家才会有这富有生气,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古代衡量一个时代的繁荣与稳定,礼乐诗书往往是其中重要的指标。这些老人们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一部民族音乐史,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工具性。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民乐排练中探讨民乐合奏的多元教育功能的一点尝试,笔者认为,民乐合奏的教育范畴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同类学科,要挖掘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同类学科、横向学科、姊妹学科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发挥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更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培养人的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3)丰富传承途径 隐性的思想性教育。1)博采众长 扬长避短 继承优良传统 增强音乐表现力;2)民乐合奏是隐性的思想性教育的课堂
四、民乐合奏的集体审美观的培养
(1)从集体审美观中间接地培养人们的凝聚力;(2)良好的情商教育的基地
专业教育优势:培养人的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和多声部的音乐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是音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由于我国的民族乐器除笙、琵琶、古筝、扬琴等几种乐器可演奏和声外,绝大部分乐器是单音乐器。平时学生跟老师上专业课演奏的器乐作品都是独奏曲目,加之我国的民族音乐偏重于旋律的发展,绝大部分学乐器的人对横向的线性思维能力都较好,听记主旋律的能力都较强,而且往往喜欢只听高声部,而听纵与横的对应组合而建构的作品的能力较弱。这充分说明,学民族器乐的人多声部思维与立体记忆能力普遍较弱。若没有萧友梅老前辈将钢琴引进音乐学院的课堂教学的话,音乐专业学生多声部的音乐听觉主要还是依靠民乐合奏这个途径来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