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1996~2005年44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6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35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病史、合并疾病、体征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心力衰竭、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我院1996~2005年住院治疗、年龄≥60岁心房颤动患者448例,男308例,女140例,年龄60~90岁,分为脑卒中组9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另设对照组(房颤无脑卒中者)352例。
方法:①病史: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②合并疾病: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③体征及辅助检查:一般生命体征、血清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MRI;④用药情况: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剂量、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
两组年龄、房颤情况、合并疾病比较:脑卒中组平均年龄76.4±8.2岁、≥75岁占57.1%,对照组平均年龄67.2±9.1岁、≥75岁占36.8%;脑卒中组持续性房颤74例(77.1%),对照组204例(58.0%);合并疾病脑卒中组中高血压病45例(46.9%)、糖尿病24例(25.0%),对照组中高血压病126例(35.8%)、糖尿病56例(15.9%);脑卒中组中高胆固醇28例(29.2%)、对照组38例(10.8%);心力衰竭脑卒中组12例(12.5%)、对照组25例(7.1%)。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
实验室及超声检查:脑卒中组高胆固醇28例(29.2%)、对照组38例(10.8%),差异显著(P<0.01);超声心动图示脑卒中组左心房扩大75例(78.1%)、平均左房内径43.6±6.2mm,对照组264例(75.0%)、平均左房内径42.7±7.2mm,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用药情况: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只部分用了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日,脑卒中组45例(46.8%)、对照组198例(56.3%),差异显著(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以致停药病例。
以上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心力衰竭、未抗栓治疗。
讨论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1]。
房颤时容易在左心房心耳部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显示,房颤的存在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增加5~6倍。一方面房颤时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高龄、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胆固醇等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与房颤无关的发生率明显上升。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导致脑卒中。另外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伴或不伴使用利尿剂,使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液高黏状态,血流瘀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结果提示高龄、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膽固醇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目前,华法林抗凝治疗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防治血栓栓塞的推荐标准治疗方案[2],阿司匹林单独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明确的疗效已达成共识。本组资料脑卒中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房颤患者接受抗栓、抗凝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相对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而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很少。因此,识别高龄、控制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胆固醇等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杜昕,马长生.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的新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75-276.
2 张学义,张薇,郑兆通,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9):592-594.
资料与方法
我院1996~2005年住院治疗、年龄≥60岁心房颤动患者448例,男308例,女140例,年龄60~90岁,分为脑卒中组9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另设对照组(房颤无脑卒中者)352例。
方法:①病史: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②合并疾病: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③体征及辅助检查:一般生命体征、血清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MRI;④用药情况: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剂量、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
两组年龄、房颤情况、合并疾病比较:脑卒中组平均年龄76.4±8.2岁、≥75岁占57.1%,对照组平均年龄67.2±9.1岁、≥75岁占36.8%;脑卒中组持续性房颤74例(77.1%),对照组204例(58.0%);合并疾病脑卒中组中高血压病45例(46.9%)、糖尿病24例(25.0%),对照组中高血压病126例(35.8%)、糖尿病56例(15.9%);脑卒中组中高胆固醇28例(29.2%)、对照组38例(10.8%);心力衰竭脑卒中组12例(12.5%)、对照组25例(7.1%)。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
实验室及超声检查:脑卒中组高胆固醇28例(29.2%)、对照组38例(10.8%),差异显著(P<0.01);超声心动图示脑卒中组左心房扩大75例(78.1%)、平均左房内径43.6±6.2mm,对照组264例(75.0%)、平均左房内径42.7±7.2mm,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用药情况: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只部分用了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日,脑卒中组45例(46.8%)、对照组198例(56.3%),差异显著(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以致停药病例。
以上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心力衰竭、未抗栓治疗。
讨论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1]。
房颤时容易在左心房心耳部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显示,房颤的存在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增加5~6倍。一方面房颤时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高龄、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胆固醇等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与房颤无关的发生率明显上升。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导致脑卒中。另外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伴或不伴使用利尿剂,使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液高黏状态,血流瘀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结果提示高龄、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膽固醇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目前,华法林抗凝治疗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防治血栓栓塞的推荐标准治疗方案[2],阿司匹林单独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明确的疗效已达成共识。本组资料脑卒中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房颤患者接受抗栓、抗凝治疗达到标准的比例很低,相对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较多,但剂量偏少,而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很少。因此,识别高龄、控制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胆固醇等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杜昕,马长生.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的新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75-276.
2 张学义,张薇,郑兆通,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9):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