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关键。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有用、有趣;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尊重;课堂上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等。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历史课堂 动态生成
2009年暑假开始,江苏教育炸响了一声“春雷”,在“规范办学”、“五严禁令”要求下,学校假期不准组织学生补课,平时不准组织学生考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普遍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新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我们与时俱进,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才有立足之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唯一的途径。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呢?我认为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论著我也看了不少,集中起来核心就是要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的搭建者应该是教师,表演者应该是学生。作为“搭建者”,我是这样探索的。
一、要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用的,是有趣的。
课堂教学虽然不等同于生活,但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无关的课堂,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会有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激情呢?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就能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例如,我在复习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给学生这样一个材料:
此材料一出,根本无需再问学生什么,同学们立即就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讲得最多的是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损人不利己”,“是奥巴马决策的失误”,“违背了WTO的有关规定”,“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我们中国也应该采取反击措施,提高美国的进口关税”,“我们应该向WTO起诉美国”……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闪光点”。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是:中国应该报复美国。看到学生这样兴奋,我不得不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给学生临时提出了一个总结性的思考题:“面对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做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文本内容:(投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堂好课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现实和未来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等都充分地融于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教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与感悟,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才会有真正的生成。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牢记“三尊重、三鼓励”的原则,即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引导学生想问、敢问,想讲、敢讲,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课堂效率。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因为上课喜欢“插嘴”而经常被任课老师批评,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插嘴”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在认真听讲,二是他在认真思考。所以我认为教师千万不能“打死他”,应该多引导、多鼓励,保护这种“星星之火”,让它发展为“燎原之势”。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残酷暴行这一内容时,我投影下列图片:
下关江边尸体堆积如山
731部队锯人骨的铁锯
被日军屠杀的儿童
该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中国现在为什么不报仇呢?”又有一位同学说:“听说前一段时间日本首相又去参拜靖国神社了,小日本真可恶!”面对这种突发的课堂情况,我没有批评学生插嘴扰乱课堂秩序,相反肯定和尊重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认识,临时组织了两个问题提出来与学生讨论:
(1)中国要不要报仇、怎么报仇?
(2)“小日本真可恶”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对这两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的情感、认识都能充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尊重。另外,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讲,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灵光一闪的“生成性”因素,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正确引导,课堂就一定会动态高效。
二、要让课堂教学关注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就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应当关注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学困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历史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才会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很棒!”等。
三、要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一)要让课堂宽松、自由
这种宽松、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把设疑问难的空间、探究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考,或考老师。这种宽松、自由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课堂实践中没有必要逢错必纠,比方说言语的失误(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等),不必揪住不放,因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畏惧交流;而观念性的错误应该纠正,但不能是批评,嘲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错必纠,学生愿意接受,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在纠错中提升课堂精彩生成。举一个例子:10月23日,南京市第三期个人课题培训(六合区专场)在六合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听了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狐狸与乌鸦》,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
在讲完了这篇课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觉得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乌鸦就是因为喜欢听甜言蜜语,结果上了狐狸的当,丢掉了乌鸦宝宝的美餐。
生2:狐狸这么狡猾,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有办法,我们要向它学习。我爸爸说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因为很聪明才有了很多很多的财富,好像是世界首富吧。
老师听了学生3的回答,没有因为这位同学的回答背离课本基本价值取向而发笑,也没有直接去否定,而是及时调整了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立即做出否定或者当着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面发笑,这不仅会丧失一个非常可贵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生成性资源”及机会,而且这位小朋友也许由此而产生交流的畏惧,恐怕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发言了。
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对于教师而言,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听学生表达时不能带有不满的情绪,而应适时、适度地用眼神和简短的语言加以鼓励,给予正面评价;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内向型的学生避免当众纠错。教师反复的指正会导致学生产生负评价的恐惧,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其以后再也不敢发言了。
(二)要让课堂和谐、民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1.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就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朋友。我的同事魏明秀老师与我在一个年级工作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每次考试,她所带的班级总是遥遥领先我们几个男教师所带的班级,我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就找了几个学生询问,结果听到的是:“魏老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魏老师很关心我们,就像是我的大姐姐。”“她人很好,我不好好学习历史对不起她。”……真是“亲其师,信其道”。
2.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要一视同仁,不管是谁犯了纪律性的错误都要批评,甚至是适当的惩罚;不管是谁有了进步都要表扬,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
3.要让课堂和谐、民主,在“问”和“答”上要体现平等:教师不应只“问”而不答,学生不应只“答”而不问。学生应该大胆地向教师发问,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千万不能以各种理由搪塞学生,更不能以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而批评学生。其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4.要让课堂和谐、民主,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简单地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给学生一个生成的支点和展现个性的机会,为学生的灵感撑起一片天。
四、课前教师必须弹性预设,学生必须探究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使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高效,我觉得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备课,要做弹性的预设,即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为这些意外留足解决的时间,捕捉并留住可能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课前探究预习也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充分感知教学内容后,大多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预习后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时候通过交流、思维碰撞,精彩的阐述就会在课堂引发,智慧的火花就会在课堂迸发。
所以,教师的弹性预设和学生的探究预习是历史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走向高效的条件之一。
五、课堂上要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记得我在高二(13)班上《罗斯福新政》时,突然班上的王健同学站起来要求给同学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怎么办?是我停下来让他讲?还是让他坐下来我讲呢?不让他讲他多没有面子,多尴尬。这个意念在我头脑里一闪,我便立即做出了让他讲的决定。
“同学们,下面我们欢迎王建同学给我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这样三个人:第一个人信奉巫医,酗酒成癖,嗜酒如命,有两个情妇;第二个人贪睡,明天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公斤白兰地,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第三个人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他坚持素食,不吸烟,只偶然喝一点啤酒,年轻时有违法犯罪的记录。请大家想一想,后来这三个人中哪一个能成为为人类造福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好意思讲,所以没有人回答。
“那你给我们讲讲!”我说。
“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第二个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曾获1953年诺贝尔奖;第三个人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手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谢谢大家!”
这个启人心智的故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三个历史人物的认识,而且是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思想教育资源。因为这个故事说明:曾经的污点只能说明过去,根本不能说明现在和将来;而能说明现在和将来的,唯有自己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当我做出这一点评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时我也发现王健同学热泪盈眶了。
其实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让我们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我们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就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主持研究的区、市个人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动态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历史课堂 动态生成
2009年暑假开始,江苏教育炸响了一声“春雷”,在“规范办学”、“五严禁令”要求下,学校假期不准组织学生补课,平时不准组织学生考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普遍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新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我们与时俱进,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才有立足之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唯一的途径。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呢?我认为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论著我也看了不少,集中起来核心就是要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的搭建者应该是教师,表演者应该是学生。作为“搭建者”,我是这样探索的。
一、要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用的,是有趣的。
课堂教学虽然不等同于生活,但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无关的课堂,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会有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激情呢?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就能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例如,我在复习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给学生这样一个材料:
此材料一出,根本无需再问学生什么,同学们立即就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讲得最多的是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损人不利己”,“是奥巴马决策的失误”,“违背了WTO的有关规定”,“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我们中国也应该采取反击措施,提高美国的进口关税”,“我们应该向WTO起诉美国”……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闪光点”。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是:中国应该报复美国。看到学生这样兴奋,我不得不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给学生临时提出了一个总结性的思考题:“面对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做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文本内容:(投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堂好课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现实和未来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等都充分地融于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教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与感悟,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才会有真正的生成。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牢记“三尊重、三鼓励”的原则,即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引导学生想问、敢问,想讲、敢讲,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课堂效率。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因为上课喜欢“插嘴”而经常被任课老师批评,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插嘴”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在认真听讲,二是他在认真思考。所以我认为教师千万不能“打死他”,应该多引导、多鼓励,保护这种“星星之火”,让它发展为“燎原之势”。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残酷暴行这一内容时,我投影下列图片:
下关江边尸体堆积如山
731部队锯人骨的铁锯
被日军屠杀的儿童
该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中国现在为什么不报仇呢?”又有一位同学说:“听说前一段时间日本首相又去参拜靖国神社了,小日本真可恶!”面对这种突发的课堂情况,我没有批评学生插嘴扰乱课堂秩序,相反肯定和尊重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认识,临时组织了两个问题提出来与学生讨论:
(1)中国要不要报仇、怎么报仇?
(2)“小日本真可恶”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对这两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的情感、认识都能充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尊重。另外,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讲,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灵光一闪的“生成性”因素,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正确引导,课堂就一定会动态高效。
二、要让课堂教学关注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就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应当关注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学困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历史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才会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很棒!”等。
三、要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一)要让课堂宽松、自由
这种宽松、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把设疑问难的空间、探究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考,或考老师。这种宽松、自由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课堂实践中没有必要逢错必纠,比方说言语的失误(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等),不必揪住不放,因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畏惧交流;而观念性的错误应该纠正,但不能是批评,嘲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错必纠,学生愿意接受,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在纠错中提升课堂精彩生成。举一个例子:10月23日,南京市第三期个人课题培训(六合区专场)在六合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听了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狐狸与乌鸦》,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
在讲完了这篇课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觉得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乌鸦就是因为喜欢听甜言蜜语,结果上了狐狸的当,丢掉了乌鸦宝宝的美餐。
生2:狐狸这么狡猾,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有办法,我们要向它学习。我爸爸说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因为很聪明才有了很多很多的财富,好像是世界首富吧。
老师听了学生3的回答,没有因为这位同学的回答背离课本基本价值取向而发笑,也没有直接去否定,而是及时调整了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立即做出否定或者当着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面发笑,这不仅会丧失一个非常可贵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生成性资源”及机会,而且这位小朋友也许由此而产生交流的畏惧,恐怕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发言了。
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对于教师而言,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听学生表达时不能带有不满的情绪,而应适时、适度地用眼神和简短的语言加以鼓励,给予正面评价;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内向型的学生避免当众纠错。教师反复的指正会导致学生产生负评价的恐惧,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其以后再也不敢发言了。
(二)要让课堂和谐、民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1.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就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朋友。我的同事魏明秀老师与我在一个年级工作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每次考试,她所带的班级总是遥遥领先我们几个男教师所带的班级,我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就找了几个学生询问,结果听到的是:“魏老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魏老师很关心我们,就像是我的大姐姐。”“她人很好,我不好好学习历史对不起她。”……真是“亲其师,信其道”。
2.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要一视同仁,不管是谁犯了纪律性的错误都要批评,甚至是适当的惩罚;不管是谁有了进步都要表扬,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
3.要让课堂和谐、民主,在“问”和“答”上要体现平等:教师不应只“问”而不答,学生不应只“答”而不问。学生应该大胆地向教师发问,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千万不能以各种理由搪塞学生,更不能以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而批评学生。其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4.要让课堂和谐、民主,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简单地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给学生一个生成的支点和展现个性的机会,为学生的灵感撑起一片天。
四、课前教师必须弹性预设,学生必须探究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使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高效,我觉得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备课,要做弹性的预设,即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为这些意外留足解决的时间,捕捉并留住可能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课前探究预习也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充分感知教学内容后,大多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预习后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时候通过交流、思维碰撞,精彩的阐述就会在课堂引发,智慧的火花就会在课堂迸发。
所以,教师的弹性预设和学生的探究预习是历史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走向高效的条件之一。
五、课堂上要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记得我在高二(13)班上《罗斯福新政》时,突然班上的王健同学站起来要求给同学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怎么办?是我停下来让他讲?还是让他坐下来我讲呢?不让他讲他多没有面子,多尴尬。这个意念在我头脑里一闪,我便立即做出了让他讲的决定。
“同学们,下面我们欢迎王建同学给我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这样三个人:第一个人信奉巫医,酗酒成癖,嗜酒如命,有两个情妇;第二个人贪睡,明天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公斤白兰地,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第三个人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他坚持素食,不吸烟,只偶然喝一点啤酒,年轻时有违法犯罪的记录。请大家想一想,后来这三个人中哪一个能成为为人类造福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好意思讲,所以没有人回答。
“那你给我们讲讲!”我说。
“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第二个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曾获1953年诺贝尔奖;第三个人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手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谢谢大家!”
这个启人心智的故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三个历史人物的认识,而且是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思想教育资源。因为这个故事说明:曾经的污点只能说明过去,根本不能说明现在和将来;而能说明现在和将来的,唯有自己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当我做出这一点评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时我也发现王健同学热泪盈眶了。
其实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让我们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我们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就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主持研究的区、市个人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动态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