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之行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份,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亲身感受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革命圣地西柏坡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松柏苍翠,是我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在这里,我党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建国方略,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在这里,培育并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在陈列馆外的广场上,五大书记“赶考”的铜像格外醒目。1949年3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这里出发,去往刚刚解放的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同周恩来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毛泽东说:“今天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合格,不要退回来。”如今考题的答案早已镌刻在了西柏坡的青山秀水之间,早已铭记在了千百万共产党人的心中。
  中共中央机关大院旧址,吸引了我们所有参观者的目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旧居,就是普通的农家小院。一间间简朴的毛坯屋、一件件斑驳的桌椅、一幅幅陈旧的作战地图,处处都印证着红色的革命足迹,印证着革命的艰辛。最让人感动的、震撼人心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不骄不躁的作风,是他们关心群众、情系人民的优秀品德。我们不禁感慨,陈设的简陋与业绩的辉煌,竟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这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如今的西柏坡已经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在领略了西柏坡的迷人风采的同时,更被它经过历史沉淀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这里语重心长地教导:“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警惕“人们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 毛泽东还强调,今后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等。可以说,毛泽东当年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体政治局常委到西柏坡,铭记和强调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警示全党全国人民要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思想,将我国国民经济搞上去,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两个务必”发扬光大,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越是和平年代,越要抓艰苦创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伟大的创业,必须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是难以发展进步的,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正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才得以发扬,也让我们深切地理解了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性,使它在新世纪里并未淡出我们的生活,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建设。也正是追随着领导人的步伐,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了西柏坡,认识了西柏坡精神,并为西柏坡精神在新世纪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喝彩。
  “一次西柏坡行,一生西柏坡情”。走进西柏坡,从陌生到熟悉,继而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一种对圣地的无限神往,那是为它在中国历史上立下的赫赫功勋,也为西柏坡的那种精神。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美德的象征,成为我们党励精图治、走向辉煌的法宝。
  离开西柏坡,心中久久难平,用心回首,遥望心中的圣地,它还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遥望的目光。
  哦,高山仰止的西柏坡,永远丰碑的西柏坡!
其他文献
2006年12月16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大学召开“陈独秀经济思想学术研讨会”暨陈研会第二届理事换届会。来自合肥、安庆、蚌埠、芜湖、马鞍山、淮南等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除选举产生了省陈研会第三届理事会外,着重讨论了陈独秀的经济思想等学术问题。兹将会议主要内容和议题综述如下。  关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研讨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不少学者提交了论文或作了重要发言。安徽大学的沈寂教授作
期刊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其前身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诞生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别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领导下,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曲折的发展之路和辉煌的胜利之路。    武警部队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和北平市纠察总队,担负警卫中央和维护北平市社会治安等任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期刊
彭雪枫是我党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抗战时期,他率领部队转战豫南、豫东、苏北等地,屡屡重创日军,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彭雪枫还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结识了妻子林颖。    一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奉命率领部队来到了位于津浦路东段的淮北地区休整待命。中共淮北区委书记刘子久和行署主任刘瑞龙,见彭雪枫都34岁了还是单身,便萌生了给他介绍对象的念头。由于他
期刊
2007年8月,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60周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这是毛泽东独具匠心布下的棋局,也是党中央下决心走出的第一步棋。这步棋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也为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前进基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能站稳脚跟,实施战略展开,成功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无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过程中,军旅歌曲作为我军军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大众音乐文化的一个特殊品种,以其特有的品质和影响力,在特定的文化历史阶段中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以替代的作用。军旅歌曲始终肩负着战斗与宣传的双重任务,在战争年代激励官兵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则鼓舞官兵保家卫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旅歌曲    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艺观念以及新文艺形式的出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
期刊
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失误,1959年和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两年遭受困难,特别是遭遇了未曾预料的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在1960年底1961年初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工作中要做到三条: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情况明是第一条,是工作的基础,情况不明,一切无从谈起。他要求大家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紧接着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
期刊
方志敏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军事家,他壮烈的革命生涯早为人们所熟悉,而他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却较鲜为人知。    发愤读书 抵制日货    1919年,方志敏满怀“实业救国”的抱负,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弋阳考进了位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和当时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的想法一样,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起来,就要振兴落后的民族工业。因此,学业出众的方志敏选择了有些枯燥的工业学校。
期刊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诞生了许多荡气回肠、意义深远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以其内容直白、旋律动听、朗朗上口等特点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并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打动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民,而且还赢得了不少外国人的喜爱。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在中国革命的战火纷飞时,就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结缘了。    最先报道《义勇军进行
期刊
李达是一个辅佐过11位著名将帅、担任过各级参谋长达33年的“参谋上将”,从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无不体现着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爱情路上却演绎了一段不寻常的动人故事。    “马其诺防线”    说起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故事,还得先从张乃一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