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万里纵观原本山川 植物学活字典吴征镒 立宏志深究极命草木 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植物学家和教育家吴征镒院士(1916.6.13—2013.6.20),原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出生于江西九江,成长于江苏扬州,立业于北京,成就大业于云南昆明,2007年91岁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5个兄弟中,有3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1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孩提时代,吴征镒的最大爱好是一个人在家里的后花园玩耍。那时他才五六岁,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长大些开始读书了,吴征镒最爱读的书是家里收藏的一本清代人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他对着这本书的图谱,去花园里“看图识物”,认识那些以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乐在其中。还采集了100多份标本,从此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哪会想到,就是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吴征镒童年时先入家塾,1929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7年本科毕业,并在毕业后留清华任助教,其时年仅21岁。
  “七七事变”后,随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吴征镒被云南这座“植物王国”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吸引,埋下了他日后长期定居昆明的伏笔。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1940—1942年,吴征镒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景钺教授,学业上大有长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34岁的吴征镒在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同时还兼着行政职务,有时开会会间休息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1955年,吴征镒不到40岁就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夏,42岁的吴征镒举家搬到云南,就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达55年“立志立题、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生涯。即使在“文革”中受冲击等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吴征镒也没有放弃对植物的研究工作。那时候,吴征镒被剥夺了工作权,而在他被强迫去昆明郊区黑龙潭田间劳动的时候,白天,他在锄地时记下看到的各种植物,晚上回到小屋后就赶紧悄悄写出来、归类,就这样完成了9万字的《昆明黑龙潭地区田间杂草名录》。
  改革开放后,1979年吴征镒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7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最古老的植物区;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贡献。
  吴征镒是《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是中国首部植被专著,全套著作共5000万字,并有5000余幅图版,记载了301科、3409属、31155种植物。可以说,该书为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簿”,基本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中国植物志》工作于1959年启动,2004年全部书稿编辑完成出版,历时45年,吴征镒作为主编,全程参与、领导,完成了全套著作约三分之二以上的编辑、研究任务。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出版在国际植物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植物走向世界极为关键的一步,提高了中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2006年,90岁高龄的吴征镒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著名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启了中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章。
  2007年1月,91岁高龄的吴征镒又接受《中华大典》主编任继愈的委托,担任国家编纂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并且兼任《植物学分典》主编。其时,吴征镒的眼疾已经很严重了,家人反对他参与这项繁重的工作,但是吴征镒说:“我不做,谁来做?”他说只要有生之年,他都要工作下去。
  资料显示,以吴征镒名字命名的植物有3种,分别为征镒冬青、征镒卫矛和征镒麻。而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吴征镒的名字与天地同在。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在吴征镒的眼里,植物王国是一个诗意世界,人与自然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他用一生践行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精神。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语出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是昆明植物所的奠基铭,也是中国植物学者的毕生追求。吴征镒题写的这8个字正静静躺在植物所足球场边的一块清石上,而这8个字也恰恰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作为教师,吴征镒经常向学生解释“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8个字的意义。他希望青年学生能抵挡住现代社会的浮躁风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但却好像始终鲜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储存那么多的信息在脑子里。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都这样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时,他脑子里记得的文献出处,助手去查时往往一丝不差。
  “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吴征镒集邮纪念封上这句话,是吴老的名言,他以此为一生事业的座右铭。
  1个月前,吴征镒逝世的消息传出,网上一片悼念之声。一位云南大学的网友在网上留言道:吴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云南大学担任教职,我们荣幸吴老的事业与云南大学结缘。他长期在云南工作,指导并见证了我校生物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与我校老一辈生物学家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指导和帮助了我校教师的发展。即使在晚年,还应邀担任我校创立的《生态科学进展》书刊的顾问,并深得吴老的无私帮助和指导,为我校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我们永远缅怀和感激吴老作为校友旗帜、作为前贤巨匠、作为泰斗恩师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他的业绩、他的事迹、他的品格不仅赢得了我们的衷心爱戴和敬仰,也将永远激励我们学院全体师生和后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把生命科学进一步推向前进。
其他文献
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山东地区城市和农村健康中老年人群的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人群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是否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各种组分的相关性,提出对中老年人通过增加阳光照射或者维生素D类似物的适量补充,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新方法。  研究过程与方法  从2011年7月开始到2
围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身上诸多闪亮的光环,让我们稍作解读吧:  杨院士曾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伦理、立法、社会问题委员会秘书长,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人类遗传学与ELSI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遗传学与伦理问题顾问组成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遗传学与伦理问题顾问
随着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在普通中小学进行技术与设计教育己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能拥有良好的技术素养,无疑将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引进了英特尔公司开发的《Design and Discovery》课程,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为期1年的改编,形成了这套《设计与发现》课程。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与工
遵循《框架》的建议,NGSS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学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并强调为了支撑学生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有效学习,所有3个维度必须集成在标准、课程、教学和评测中。这在NGSS中是如何得以解决呢?  细读N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将于2011年第1期起改版,内页改为80页,全彩印刷,国际16开。    杂志简介  《中国科技教育》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科技教育刊物。《中国科技教育》杂志集时代性、典型性、资料性、指导性、权威性于一体,以坚定的政治导向、敏锐的新闻嗅觉、独特的报道视角、开阔的编辑视野、灵活的经营思路和坦诚的合作精神,在新闻出版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多
“遗传”概念的学习进程,是对遗传这一核心概念在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应达到的水平的一种假设。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国内外对遗传的学习进程的研究较少。但作为描述生命发展的重要科学概念,对它的学习进程的研究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为此,2012年起北京市在中国科协的引领下,开展了“儿童遗传概念学习进程”的课题研究,并基于遗传学习进程研究结果尝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干预,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与大家
“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句话旨在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2011年初,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引
【摘要】当今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随着国家、社会对全面教育、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优势,弊端也不断显露。因此,在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下,物理教师必须积极的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现实需求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有效的实践运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备
研究内容与方法简介  我们围绕“特定的光脉冲照射到一个半面涂黑的透明玻璃瓶时,瓶子可以发出声音”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们先通过实验证实了实验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对实验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研究过程  实验可行性验证  猜想与假设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原理作如下猜测:由于照射瓶子的白炽灯电源是交流电,其强度会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导致其发出
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于11月12 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约150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举办的宗旨是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与中国的科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