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至1964年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1614位开国将领身经百战,是人民军队的开拓者和共和国的奠基人。这一次,我们有幸接连拜访了“红军博士”涂通今、“百岁支书”魏国运和“兵站将军”方震三位已逾百龄的老将军,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晚年生活。
“红军博士”涂通今:勤学豁达是为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灿烂的将星谱上不乏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高级知识分子却屈指可数。然而涂通今正是一位“博士将军”。
涂通今,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18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1年入苏联学习并取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和顾问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拜访涂老时没有提前联系,登门时显得十分冒昧。冒昧的结果是我们被一把“铁将军”拦在了门外,久等不见人回。隔日辗转得知涂老的儿子涂西华的电话,约定时问后,匆忙赶到家中。涂西华热情地将我们迎接进门,抱歉地告知涂老有恙,正在住院,目前不便探视。
在涂西华的讲述中,我们再次感受了这位“博士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涂西华说,父亲已逾百龄,但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仍然坚持,待人与处事的性情更加豁达,其中不乏智慧之处,发人深省。
上世纪90年代时,涂通今将军已然离休在家。他没有侍花弄草,也没养鸟遛狗,而是整日辛勤地“爬格子”。那些日子,他几乎一坐就是一整天,往往老伴儿早上出门买菜,中午回家做饭时看到他仍坐在桌前纹丝未动。午饭后小憩一会儿,便又坐到了桌子前,资料铺了满满一桌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七八年。那些年里,已经八十高龄的涂通今将军出版了五部专著,其中《急症神经外科学》一书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中央电视台晚问19点的《新闻联播》是涂通今的必看节目,每天都是雷打不动地准时收看,从头看到尾,一分钟都不落下。有时与客人在桌上讨论起时事,他思维敏捷,毫不落于人后。
作为脑外科专家,涂通今深谙用脑的技巧,而今虽年过百岁,依然健谈,思维清晰,这与他的勤学善思不无关系。
从军80余载,伴随涂通今的书籍、笔记、军装、手术器械等物件都已成珍贵的纪念。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几枚勋章外,他都无私地或捐或赠给亲朋了。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不仅是位雅士,还是位性情中人。慕名而往者,索取作品、手稿、老物件,但有所求,涂通今将军几乎无有不依,最后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就吩咐儿子再翻翻,看能不能为来者提供上帮助。
涂通今将军的军旅生涯可谓一波三折。从军时满腔热血想扛枪打仗,却被分配去学看护,他愉快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论功行赏”时,他被安排去苏联留学,远走他乡;学成归国,其他“海归”知识分子留在北京任职,唯独他被派去西北,义无反顾……无数次面对得与失、走与留的同时,涂通今成就了“桃李布三军”的辉煌神话。
涂通今与妻子王黎结识在抗日时期的医科大学,一生恩爱,相敬如宾。涂西华说,父亲离休之后,两人每天还一起散步、一起看新闻、一起泡脚。就寝前,一人端一盆热水,边泡脚边聊天,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一聊就是半个钟头。
王黎患病前,身体日渐消瘦,成日卧床。涂西华清楚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和母亲坐在窗前,父亲嘱他拿一根筷子来,又让母亲张开嘴,用筷子在舌根戳了几下,“啊”的一声,表情凝重起来,要求她立马住院。
王黎住院期问,涂通今将军隔一天去探望一次,在医院待上一个多小时,陪妻子说说话,向医生了解一下她的病情。有一天,他在涂西华陪伴下,早早去了医院,一反常态待了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家中。涂西华说,那天刚回到家,医院就来了电话,说母亲已在抢救。他没告诉父亲,独自去了医院,也就是那天夜里,王黎离开了人世。
母亲离世的消息涂西华没有告诉父亲,涂通今也没问。之后,他像已知道了,再也没提起去医院探望的话。直到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了,涂通今才应了一声,预料到了一般。
他的平淡不是因为不悲痛,而是在用对人生的豁达,安慰担忧他难以承受的子女们。
“百岁支书”魏国运:“三不一有”是为铭
担任过朱德元帅的党小组长,刘伯承元帅为其改名,一生将朱德“不酗酒、不好色、不贪财、有志气”的告诫当成座右铭,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正是空军北京幸福村干休所的党支部书记,现年101岁的魏国运。
魏国运是湖北监利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魏国运历任湖北省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_工程部部长,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见到魏国运将军时,他穿着老式的军棉衣,捧着一个玻璃茶杯,完全是一个普通老人的形象。
说起老人的朴素节俭,女儿不无感慨:“我爸爸生活特别简单,吃的穿的都能将就,觉得多一样都是浪费。他手里的杯子是刚买的,以前他喝水一直用个酱菜罐子。”
“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国家少花费。”将军看出了我们的不解,道出了他的内心想法。
魏国运将军原名魏贵银,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替其更名为魏国运,之后还教导他不要追名逐利。抗战时期,魏国运将军给朱德总司令当过党小组长,朱总司令在党小组会上曾用“不酗酒、不好色、不贪财、有志气”的话告诫他们,让魏国运将军至今记忆犹新。直到退休后,他还是坚持用“三不一有”约束自己的言行,将其当成坚守一生的座右铭。
魏国运将军的女儿为我们讲述了将军退休后的几则故事。
1996年夏,魏国运将军退休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湖北监利,阔别60余年后,老人站在父母坟前热泪盈眶……
魏国运将军谢绝了县领导的宴请,仅在侄子家简单吃了点饭。下午探望了亲友,便结束了这次返乡之旅。回程前,县里的领导把一些家乡土特产放进车中,却让他十分生气,坚决退还后说:“土特产也是礼品,我不能要。”送行现场气氛无比尴尬。 魏国运将军95岁大寿时,家乡的一位老板来京,辗转找到将军的家人,要代家乡父老为将军庆祝寿诞,被将军一口回绝。之后老板数次打来电话,声称宴席已经预订好,届时他只要出席即可。将军则嘱咐家人前往酒店,坚决取消了宴席。
退休后的魏国运将军闲不住,至今还担任着幸福村干休所的党支部书记。他可能是我国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了。魏国运将军这个书记当得十分称职,支部开会、传达文件、找支部委员谈心……一项项支部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习主席提出“八项规定”后,他当天跑到每一位支委家中,传达文件、组织学习,还带头落实。
干休所一位老战友庆祝99岁寿辰,邀请了数十位退休老干部参加,还把精美的请柬送到了魏国运将军家中。他先是打电话给老战友家人,表达了自己的祝贺,同时婉拒了宴请,委婉地表达白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坚定决心。
同为开同将军的方子翼与魏国运是邻居,但身体不是很好。魏国运隔三差五前去探视,与方子翼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近些日子方子翼将军卧床不起,说话也变得艰难,魏同运却依然常去看望,跟他讲国家发展、谈社会变化,聊天中更多的是对信仰的坚定不移。
今年,魏国运将军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他把奖牌和奖状珍而重之地收起来,说:“这是党对我工作的肯定。”
魏国运出身贫农家庭,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学过木匠,当过裁缝。因家境贫闲仅读过两年私塾。因为走过烽火岁月,他十分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退休后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儿女们将之编撰成书,准备出版时却遭到了将军的反对——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参加过革命,打过点儿仗,这些文字只是为教育子女,不用大肆宣扬。”于是,将军的回忆录只印刷了四本,四个孩子一人一本,采访中我们几番相求而不可得。临行前想借去复印,又被将军拒绝,还叮嘱我们:多报道基层的官兵和工作在一线的同志,我这个老战士没啥好宣传的。
在魏国运将军的回忆录中,大部分是他撰写的军旅回忆,还附有几幅书法作品。
魏国运将军晚年学书法,其内容多为白撰的小诗:“家务劳动,简单易行。放下架子,一学就成。拖地买菜,其乐无穷。既练身体,又近群众。…‘艰苦奋斗八十年,前赴后继有今天。军旗紧跟党旗走,江山永同赖群贤。”
在这些简单随意、质朴无华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开围将军一生的精神追求。
“兵站将军”方震;淡泊乐天是为寿
他经过了长征,战火硝烟中,他在一次游击战中缴获敌人整船医药和设备,成立了红军第一个后方医院;红军北上时军粮供应困难,他创新给养方式,保障了前线供应。“兵站将军”的名号存于共和国的史册。
1911年,方震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湾里乡广兴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11月任红七军团第一兵站政治委员,正式从事兵站工作。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检查室主任,总后勤部检查局副局长,重庆办事处副主任,第一物资部上海办事处主任,华东物资供应局政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顾问,副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见到方震将军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听说我们到来,将军穿起陈旧而整洁的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们将带来的杂志递到老将军跟前,他一页页翻看,不时点头。将军夫人笑着说:“近段时问他身体状况不太好,很少看书,今天是看你们来了,高兴。”
退休之后,方震将军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遍阅军史,撰写了一本兵站生涯回忆录,详细讲述兵站组建、任务以及自己摸索的经验办法,以供后人借鉴。
方震是我们这次采访的三位将军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问及他的养生长寿之道,将军夫人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就应该是性格淡泊,心态乐观吧。
方震将军与方志敏、汪东兴等同为江西弋阳老乡,他的名字就是方志敏从“方强火”改成“方震”的。汪东兴与其是好友,两人经常往来。1990年9月,汪东兴曾来家中做客,知道方震喜欢吃红烧肉,还专门请他吃了一顿,当天还是为毛主席做红烧肉的厨师亲自掌勺。
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将军,一生功勋卓著却不争功名,到了晚年时更显淡泊。
为保护中央文件,方震曾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用铁板烫脚,香火烧背,他没有屈服。曾经的伤病在年老时逐渐复发。退休后将军先后患白内障、萎缩性胃炎、支气管炎等病,腰也时常酸痛,但他在人前从不表现出痛苦,而是积极乐观对待。据家人说,老将军的这些病都不曾刻意治疗,如今差不多都奇迹般痊愈了。将军开玩笑:有时乐观心态才是治病良方。
公务员小夏讲述了将军退休后的一件生活趣事:将军爱好运动,90岁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自己骑白行车去游泳,坚持不要别人接送。现在虽然无法做剧烈运动,但还是经常在院子里散散步。一次他独自在门口散步,被家中养的犬撞翻在地,好半天没坐起来,直到家人赶来将他扶起。站起后像小孩子一样发起脾气,举着拐棍四处追打那只犬,直到无力了才坐倒在沙发上。而这时犬颇通人性地蹭到他跟前,拿着毛茸茸的脑袋拱来拱去,他又不由得怒气顿消,过了一会儿还从厨房拿出块肉来,乐呵呵地逗起犬来,边逗还边嘀咕:“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嘛!”
方震将军的淡泊和乐观不仅赢得了长寿,还为家庭带来一片和睦。小夏初来到家中时,面对曾是开国功臣的老将军,心里十分忐忑,但时间久了,发现将军十分和善,有时孩子气的举动反而让他感觉到更易接近。如今,小夏已照料他5年,为了老将军身体健康,在饮食和起居上对他相当“约束”,将军急了也发脾气,但每次发火过后总会找小夏承认“错误”,让小夏哭笑不得。
方震将军常向人说,自己活到这般高龄已很知足,但求心情舒畅家事和。
“红军博士”涂通今:勤学豁达是为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灿烂的将星谱上不乏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名将,高级知识分子却屈指可数。然而涂通今正是一位“博士将军”。
涂通今,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18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1年入苏联学习并取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和顾问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拜访涂老时没有提前联系,登门时显得十分冒昧。冒昧的结果是我们被一把“铁将军”拦在了门外,久等不见人回。隔日辗转得知涂老的儿子涂西华的电话,约定时问后,匆忙赶到家中。涂西华热情地将我们迎接进门,抱歉地告知涂老有恙,正在住院,目前不便探视。
在涂西华的讲述中,我们再次感受了这位“博士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涂西华说,父亲已逾百龄,但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仍然坚持,待人与处事的性情更加豁达,其中不乏智慧之处,发人深省。
上世纪90年代时,涂通今将军已然离休在家。他没有侍花弄草,也没养鸟遛狗,而是整日辛勤地“爬格子”。那些日子,他几乎一坐就是一整天,往往老伴儿早上出门买菜,中午回家做饭时看到他仍坐在桌前纹丝未动。午饭后小憩一会儿,便又坐到了桌子前,资料铺了满满一桌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七八年。那些年里,已经八十高龄的涂通今将军出版了五部专著,其中《急症神经外科学》一书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中央电视台晚问19点的《新闻联播》是涂通今的必看节目,每天都是雷打不动地准时收看,从头看到尾,一分钟都不落下。有时与客人在桌上讨论起时事,他思维敏捷,毫不落于人后。
作为脑外科专家,涂通今深谙用脑的技巧,而今虽年过百岁,依然健谈,思维清晰,这与他的勤学善思不无关系。
从军80余载,伴随涂通今的书籍、笔记、军装、手术器械等物件都已成珍贵的纪念。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几枚勋章外,他都无私地或捐或赠给亲朋了。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不仅是位雅士,还是位性情中人。慕名而往者,索取作品、手稿、老物件,但有所求,涂通今将军几乎无有不依,最后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就吩咐儿子再翻翻,看能不能为来者提供上帮助。
涂通今将军的军旅生涯可谓一波三折。从军时满腔热血想扛枪打仗,却被分配去学看护,他愉快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论功行赏”时,他被安排去苏联留学,远走他乡;学成归国,其他“海归”知识分子留在北京任职,唯独他被派去西北,义无反顾……无数次面对得与失、走与留的同时,涂通今成就了“桃李布三军”的辉煌神话。
涂通今与妻子王黎结识在抗日时期的医科大学,一生恩爱,相敬如宾。涂西华说,父亲离休之后,两人每天还一起散步、一起看新闻、一起泡脚。就寝前,一人端一盆热水,边泡脚边聊天,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一聊就是半个钟头。
王黎患病前,身体日渐消瘦,成日卧床。涂西华清楚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和母亲坐在窗前,父亲嘱他拿一根筷子来,又让母亲张开嘴,用筷子在舌根戳了几下,“啊”的一声,表情凝重起来,要求她立马住院。
王黎住院期问,涂通今将军隔一天去探望一次,在医院待上一个多小时,陪妻子说说话,向医生了解一下她的病情。有一天,他在涂西华陪伴下,早早去了医院,一反常态待了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家中。涂西华说,那天刚回到家,医院就来了电话,说母亲已在抢救。他没告诉父亲,独自去了医院,也就是那天夜里,王黎离开了人世。
母亲离世的消息涂西华没有告诉父亲,涂通今也没问。之后,他像已知道了,再也没提起去医院探望的话。直到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了,涂通今才应了一声,预料到了一般。
他的平淡不是因为不悲痛,而是在用对人生的豁达,安慰担忧他难以承受的子女们。
“百岁支书”魏国运:“三不一有”是为铭
担任过朱德元帅的党小组长,刘伯承元帅为其改名,一生将朱德“不酗酒、不好色、不贪财、有志气”的告诫当成座右铭,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正是空军北京幸福村干休所的党支部书记,现年101岁的魏国运。
魏国运是湖北监利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魏国运历任湖北省军区荆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_工程部部长,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见到魏国运将军时,他穿着老式的军棉衣,捧着一个玻璃茶杯,完全是一个普通老人的形象。
说起老人的朴素节俭,女儿不无感慨:“我爸爸生活特别简单,吃的穿的都能将就,觉得多一样都是浪费。他手里的杯子是刚买的,以前他喝水一直用个酱菜罐子。”
“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国家少花费。”将军看出了我们的不解,道出了他的内心想法。
魏国运将军原名魏贵银,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替其更名为魏国运,之后还教导他不要追名逐利。抗战时期,魏国运将军给朱德总司令当过党小组长,朱总司令在党小组会上曾用“不酗酒、不好色、不贪财、有志气”的话告诫他们,让魏国运将军至今记忆犹新。直到退休后,他还是坚持用“三不一有”约束自己的言行,将其当成坚守一生的座右铭。
魏国运将军的女儿为我们讲述了将军退休后的几则故事。
1996年夏,魏国运将军退休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湖北监利,阔别60余年后,老人站在父母坟前热泪盈眶……
魏国运将军谢绝了县领导的宴请,仅在侄子家简单吃了点饭。下午探望了亲友,便结束了这次返乡之旅。回程前,县里的领导把一些家乡土特产放进车中,却让他十分生气,坚决退还后说:“土特产也是礼品,我不能要。”送行现场气氛无比尴尬。 魏国运将军95岁大寿时,家乡的一位老板来京,辗转找到将军的家人,要代家乡父老为将军庆祝寿诞,被将军一口回绝。之后老板数次打来电话,声称宴席已经预订好,届时他只要出席即可。将军则嘱咐家人前往酒店,坚决取消了宴席。
退休后的魏国运将军闲不住,至今还担任着幸福村干休所的党支部书记。他可能是我国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了。魏国运将军这个书记当得十分称职,支部开会、传达文件、找支部委员谈心……一项项支部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习主席提出“八项规定”后,他当天跑到每一位支委家中,传达文件、组织学习,还带头落实。
干休所一位老战友庆祝99岁寿辰,邀请了数十位退休老干部参加,还把精美的请柬送到了魏国运将军家中。他先是打电话给老战友家人,表达了自己的祝贺,同时婉拒了宴请,委婉地表达白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坚定决心。
同为开同将军的方子翼与魏国运是邻居,但身体不是很好。魏国运隔三差五前去探视,与方子翼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近些日子方子翼将军卧床不起,说话也变得艰难,魏同运却依然常去看望,跟他讲国家发展、谈社会变化,聊天中更多的是对信仰的坚定不移。
今年,魏国运将军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他把奖牌和奖状珍而重之地收起来,说:“这是党对我工作的肯定。”
魏国运出身贫农家庭,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学过木匠,当过裁缝。因家境贫闲仅读过两年私塾。因为走过烽火岁月,他十分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退休后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儿女们将之编撰成书,准备出版时却遭到了将军的反对——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参加过革命,打过点儿仗,这些文字只是为教育子女,不用大肆宣扬。”于是,将军的回忆录只印刷了四本,四个孩子一人一本,采访中我们几番相求而不可得。临行前想借去复印,又被将军拒绝,还叮嘱我们:多报道基层的官兵和工作在一线的同志,我这个老战士没啥好宣传的。
在魏国运将军的回忆录中,大部分是他撰写的军旅回忆,还附有几幅书法作品。
魏国运将军晚年学书法,其内容多为白撰的小诗:“家务劳动,简单易行。放下架子,一学就成。拖地买菜,其乐无穷。既练身体,又近群众。…‘艰苦奋斗八十年,前赴后继有今天。军旗紧跟党旗走,江山永同赖群贤。”
在这些简单随意、质朴无华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开围将军一生的精神追求。
“兵站将军”方震;淡泊乐天是为寿
他经过了长征,战火硝烟中,他在一次游击战中缴获敌人整船医药和设备,成立了红军第一个后方医院;红军北上时军粮供应困难,他创新给养方式,保障了前线供应。“兵站将军”的名号存于共和国的史册。
1911年,方震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湾里乡广兴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11月任红七军团第一兵站政治委员,正式从事兵站工作。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检查室主任,总后勤部检查局副局长,重庆办事处副主任,第一物资部上海办事处主任,华东物资供应局政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顾问,副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见到方震将军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听说我们到来,将军穿起陈旧而整洁的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们将带来的杂志递到老将军跟前,他一页页翻看,不时点头。将军夫人笑着说:“近段时问他身体状况不太好,很少看书,今天是看你们来了,高兴。”
退休之后,方震将军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遍阅军史,撰写了一本兵站生涯回忆录,详细讲述兵站组建、任务以及自己摸索的经验办法,以供后人借鉴。
方震是我们这次采访的三位将军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问及他的养生长寿之道,将军夫人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就应该是性格淡泊,心态乐观吧。
方震将军与方志敏、汪东兴等同为江西弋阳老乡,他的名字就是方志敏从“方强火”改成“方震”的。汪东兴与其是好友,两人经常往来。1990年9月,汪东兴曾来家中做客,知道方震喜欢吃红烧肉,还专门请他吃了一顿,当天还是为毛主席做红烧肉的厨师亲自掌勺。
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将军,一生功勋卓著却不争功名,到了晚年时更显淡泊。
为保护中央文件,方震曾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用铁板烫脚,香火烧背,他没有屈服。曾经的伤病在年老时逐渐复发。退休后将军先后患白内障、萎缩性胃炎、支气管炎等病,腰也时常酸痛,但他在人前从不表现出痛苦,而是积极乐观对待。据家人说,老将军的这些病都不曾刻意治疗,如今差不多都奇迹般痊愈了。将军开玩笑:有时乐观心态才是治病良方。
公务员小夏讲述了将军退休后的一件生活趣事:将军爱好运动,90岁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自己骑白行车去游泳,坚持不要别人接送。现在虽然无法做剧烈运动,但还是经常在院子里散散步。一次他独自在门口散步,被家中养的犬撞翻在地,好半天没坐起来,直到家人赶来将他扶起。站起后像小孩子一样发起脾气,举着拐棍四处追打那只犬,直到无力了才坐倒在沙发上。而这时犬颇通人性地蹭到他跟前,拿着毛茸茸的脑袋拱来拱去,他又不由得怒气顿消,过了一会儿还从厨房拿出块肉来,乐呵呵地逗起犬来,边逗还边嘀咕:“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嘛!”
方震将军的淡泊和乐观不仅赢得了长寿,还为家庭带来一片和睦。小夏初来到家中时,面对曾是开国功臣的老将军,心里十分忐忑,但时间久了,发现将军十分和善,有时孩子气的举动反而让他感觉到更易接近。如今,小夏已照料他5年,为了老将军身体健康,在饮食和起居上对他相当“约束”,将军急了也发脾气,但每次发火过后总会找小夏承认“错误”,让小夏哭笑不得。
方震将军常向人说,自己活到这般高龄已很知足,但求心情舒畅家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