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医学史》和《中外医学史》的实验课多采取参观医史馆的形式,和教材一样依据时间顺序介绍中医发展概况、著名医家及其贡献。我们依据全国现存中医药文化遗迹,从地域角度介绍中医发展的历史,和教材时空交融,相得益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加深了教材所学内容。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79-02
《中国医学史》和《中外医学史》是中医类院校中医、针推和中西医临床三个专业必修课,面对新生开设,介绍中医学自古及今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理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1]。其中有4个学时的实验课,全国中医院校多采取分组参观医史馆的方式,我们从2014年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传统方式相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将改革心得分享如下。
一、改革原因
改革的原因一则是医史馆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实验课的需要;二则是原有实验方式老套,学习效果平淡。医史馆布展多采用和教材一样的顺序,依时间顺序将中国医学史分为医学的起源、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中医学的新生等八大部分,实验课基本上是依循医史馆的图片和展品,依次将课上内容复习一遍。有的学校让学生参与讲解,或成立志愿者讲解团等,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
中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医发展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诸多遗迹,如名医故居、名医墓、纪念碑、纪念庙宇等,这些是反映医学发展历程的載体,依循这些遗迹讲述医史,不失为生动具体的方法。历史研究就有“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的说法。粗略统计,在这些中医药文化遗迹中,和教材相关的就有百余处,河北在中医历史上地位显赫,留下20余处古迹。我们对河北境内,乃至全国范围的中医药文化古迹进行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并制作成网页。首页是一张地图,点击每个地区,可出现本地区范围内的中医药文化景点,每个景点下面有文字讲解和图片相结合,文字部分主要介绍相关医家生平、贡献、在中医历史的地位;之后介绍相关建筑的始建时间,和以后的破坏及保护情况,最后是文保级别和交通信息,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前往参观。实验课的4个学时,分两次进行,依据全国中医药文化遗迹,讲述医家、医史,使学生从地域角度复习教材所学内容,拓展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改革意义
实验课讲述的遍布全国的中医药文化古迹,是从地理角度讲述,和教材时空交融、相得益彰。
1.据中医药文化遗迹可加深了解医家生平和贡献。如据全国不下五座的扁鹊庙可知扁鹊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情景,任丘有扁鹊庙,在鄚州,这和《扁鹊传》“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一致,这里是他出生地,也是他学医于长桑君之地;内丘扁鹊庙是他为赵简子看好病所受封地所在,也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游列国则回到这里采药课徒。死后其头葬于此,庙所在山名鹊山,山脚的村庄名神头村;河南汤阴扁鹊庙则是他遇害之地,故名“伏道”,是伏于道边杀害扁鹊之意;而西安扁鹊庙应是他死后身子所藏之处。据刘完素居河间,联系历史,当时为金占领,金宋对峙,南宋都于临安(杭州),南北交流较少。北方盛行刘完素之《宣明论方》,南方盛行政府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样就很好理解当时医界“北宣南局”的形势。据石家庄东古城的“东垣古城遗址”,就知道“东垣”最初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滹沱河南岸建的“东垣邑”,后来作为郡、国、县之治所,前后达千年之久。在北魏年间迁到滹沱河以北,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垣城就失去其政治、经济、都会的地位,沦为“故城”,久则成“村”,金时著名医家李杲是“东垣”人,归真定管辖,故史书上说是“镇人也[2]”,“先世居真定[3]”,李杲晚年号“东垣老人”,正是以地名为号。
2.据中医文化遗迹可以加深医家学术思想的理解。据医家遗迹,结合医史所载可加深对医家生平事迹的了解,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如叶天士故居在苏州阊门外下塘街,也是他行医的地方,当时是苏州繁华地段,有“水叶家弄”通向河边小码头,是病人泊舟及叶天士出诊乘船之处。据此可更好理解叶天士忙于诊务、疏于著述的情形;同样在苏州,在天平山后山有天云寺,祭祀的“天爷”就是名医叶天士,足见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已被神化,以至于民间传说他是“天医星下凡”,设庙缅怀。据此可理解他“转易多师”的学医痴情,“治病多奇中”的高超医术,“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名著朝野的巨大影响。与叶氏同时代,苏州城还有儒医徐灵胎,他在苏州城西隐居,在当时应属幽静的郊区吧。如今在七子山张桥村仍有徐灵胎当年隐居之洄溪草堂,山体上多处摩崖石刻,石刻内容有“不信在人间”、“古画眉泉”、“仙境”、“可以濯心”等,可以理解袁枚《徐灵胎先生传》所描述的“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4]的情景,以及他“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的苦读场景。吴中两位大医一个博采众长,唯效是求;一个穷源竟流,勤于著述。两位不曾谋面,但徐氏崇古,叶氏创新,徐氏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作点评,叶氏也心服徐氏方出有源。程门雪将两位大医好学事迹概括为“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这样对两大医家的学习方法则应不同,叶氏博采众长,惟疗效是求,疏于著述,更少大段的理论探讨,看叶天士的书需要我们自己从其医案中提炼总结,将其经验用于临床;而徐灵胎则博学崇古,重视明理和纠偏正弊,对经典學习更有帮助[5]。
3.据中医药文化遗迹可扩展学生知识面。在介绍相关遗迹时,可顺便介绍该地的历史和文化。如据亳州华佗纪念馆可介绍名医华佗的里籍生平,同时这个地方也是曹操的故里,这样更容易理解华佗为曹操治疗头风病的史实,当今亳州又是著名的药都。另外,据中医药文化遗迹,更方便介绍按地域划分的中医学派,如江苏苏州是古代水路交通为主时大运河沿岸的大都会,历代名医辈出,明清时期达鼎盛。教材提到的就有薛己、张璐、吴有性、叶天士、徐灵胎、薛雪、尤在泾、王维德等,更容易理解“吴中医学甲天下”的说法。其他据历史遗迹可介绍安徽之新安医学、江西之旴江医学、广东之岭南医学等。
《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教材依据时间顺序讲述,实验课借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医药文化遗迹,时空交融,相得益彰。加深了对医家生平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同时拓宽了历史文化的知识面。医史馆的实习,由于和教材顺序一致,更好理解,如同复习,则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自由参观,或作为讲解志愿者,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常存库,张成博,王雅丽,等.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宋濂.元史:李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40.
[3]段逸山.医古文:东垣老人传[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1.
[4]段逸山.实用医古文:徐灵胎先生传[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60.
[5]马小顺,孙钢,周计春.古迹名胜与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84-85.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79-02
《中国医学史》和《中外医学史》是中医类院校中医、针推和中西医临床三个专业必修课,面对新生开设,介绍中医学自古及今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理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1]。其中有4个学时的实验课,全国中医院校多采取分组参观医史馆的方式,我们从2014年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传统方式相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将改革心得分享如下。
一、改革原因
改革的原因一则是医史馆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实验课的需要;二则是原有实验方式老套,学习效果平淡。医史馆布展多采用和教材一样的顺序,依时间顺序将中国医学史分为医学的起源、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中医学的新生等八大部分,实验课基本上是依循医史馆的图片和展品,依次将课上内容复习一遍。有的学校让学生参与讲解,或成立志愿者讲解团等,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
中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医发展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诸多遗迹,如名医故居、名医墓、纪念碑、纪念庙宇等,这些是反映医学发展历程的載体,依循这些遗迹讲述医史,不失为生动具体的方法。历史研究就有“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的说法。粗略统计,在这些中医药文化遗迹中,和教材相关的就有百余处,河北在中医历史上地位显赫,留下20余处古迹。我们对河北境内,乃至全国范围的中医药文化古迹进行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并制作成网页。首页是一张地图,点击每个地区,可出现本地区范围内的中医药文化景点,每个景点下面有文字讲解和图片相结合,文字部分主要介绍相关医家生平、贡献、在中医历史的地位;之后介绍相关建筑的始建时间,和以后的破坏及保护情况,最后是文保级别和交通信息,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前往参观。实验课的4个学时,分两次进行,依据全国中医药文化遗迹,讲述医家、医史,使学生从地域角度复习教材所学内容,拓展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改革意义
实验课讲述的遍布全国的中医药文化古迹,是从地理角度讲述,和教材时空交融、相得益彰。
1.据中医药文化遗迹可加深了解医家生平和贡献。如据全国不下五座的扁鹊庙可知扁鹊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情景,任丘有扁鹊庙,在鄚州,这和《扁鹊传》“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一致,这里是他出生地,也是他学医于长桑君之地;内丘扁鹊庙是他为赵简子看好病所受封地所在,也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游列国则回到这里采药课徒。死后其头葬于此,庙所在山名鹊山,山脚的村庄名神头村;河南汤阴扁鹊庙则是他遇害之地,故名“伏道”,是伏于道边杀害扁鹊之意;而西安扁鹊庙应是他死后身子所藏之处。据刘完素居河间,联系历史,当时为金占领,金宋对峙,南宋都于临安(杭州),南北交流较少。北方盛行刘完素之《宣明论方》,南方盛行政府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样就很好理解当时医界“北宣南局”的形势。据石家庄东古城的“东垣古城遗址”,就知道“东垣”最初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滹沱河南岸建的“东垣邑”,后来作为郡、国、县之治所,前后达千年之久。在北魏年间迁到滹沱河以北,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垣城就失去其政治、经济、都会的地位,沦为“故城”,久则成“村”,金时著名医家李杲是“东垣”人,归真定管辖,故史书上说是“镇人也[2]”,“先世居真定[3]”,李杲晚年号“东垣老人”,正是以地名为号。
2.据中医文化遗迹可以加深医家学术思想的理解。据医家遗迹,结合医史所载可加深对医家生平事迹的了解,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如叶天士故居在苏州阊门外下塘街,也是他行医的地方,当时是苏州繁华地段,有“水叶家弄”通向河边小码头,是病人泊舟及叶天士出诊乘船之处。据此可更好理解叶天士忙于诊务、疏于著述的情形;同样在苏州,在天平山后山有天云寺,祭祀的“天爷”就是名医叶天士,足见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已被神化,以至于民间传说他是“天医星下凡”,设庙缅怀。据此可理解他“转易多师”的学医痴情,“治病多奇中”的高超医术,“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名著朝野的巨大影响。与叶氏同时代,苏州城还有儒医徐灵胎,他在苏州城西隐居,在当时应属幽静的郊区吧。如今在七子山张桥村仍有徐灵胎当年隐居之洄溪草堂,山体上多处摩崖石刻,石刻内容有“不信在人间”、“古画眉泉”、“仙境”、“可以濯心”等,可以理解袁枚《徐灵胎先生传》所描述的“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4]的情景,以及他“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的苦读场景。吴中两位大医一个博采众长,唯效是求;一个穷源竟流,勤于著述。两位不曾谋面,但徐氏崇古,叶氏创新,徐氏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作点评,叶氏也心服徐氏方出有源。程门雪将两位大医好学事迹概括为“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这样对两大医家的学习方法则应不同,叶氏博采众长,惟疗效是求,疏于著述,更少大段的理论探讨,看叶天士的书需要我们自己从其医案中提炼总结,将其经验用于临床;而徐灵胎则博学崇古,重视明理和纠偏正弊,对经典學习更有帮助[5]。
3.据中医药文化遗迹可扩展学生知识面。在介绍相关遗迹时,可顺便介绍该地的历史和文化。如据亳州华佗纪念馆可介绍名医华佗的里籍生平,同时这个地方也是曹操的故里,这样更容易理解华佗为曹操治疗头风病的史实,当今亳州又是著名的药都。另外,据中医药文化遗迹,更方便介绍按地域划分的中医学派,如江苏苏州是古代水路交通为主时大运河沿岸的大都会,历代名医辈出,明清时期达鼎盛。教材提到的就有薛己、张璐、吴有性、叶天士、徐灵胎、薛雪、尤在泾、王维德等,更容易理解“吴中医学甲天下”的说法。其他据历史遗迹可介绍安徽之新安医学、江西之旴江医学、广东之岭南医学等。
《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教材依据时间顺序讲述,实验课借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医药文化遗迹,时空交融,相得益彰。加深了对医家生平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同时拓宽了历史文化的知识面。医史馆的实习,由于和教材顺序一致,更好理解,如同复习,则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自由参观,或作为讲解志愿者,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常存库,张成博,王雅丽,等.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宋濂.元史:李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40.
[3]段逸山.医古文:东垣老人传[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1.
[4]段逸山.实用医古文:徐灵胎先生传[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60.
[5]马小顺,孙钢,周计春.古迹名胜与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