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实践与反思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笔者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笔者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教学应该做到“三个为重”:以诗性为重;以意向为重;以共感为重。教师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贯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是悄无声息的感染,是深入骨髓的浸润。我本着这样的理念反复钻研《赋得古原草送别》,精心设计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数易其稿,一切只为找到一条通往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我又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我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诗性,会心诵读得其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反复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其审美修养。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所以我在初读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流畅地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通過教师示范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引领学生将诗读得准确、流畅、有节奏、有韵味。
  品读,加深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前两句诗着重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野草的顽强?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学生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读懂此句着重写野草,并从“离离”“荣”等词语中体会到野草繁茂、顽强的特点。再与学生谈体会,我相机点拨,并一遍遍引读:“去年的野草被烧尽了,今年又争先恐后地生长了!”请女生读出小草的生气勃勃;“今年的野草被烧尽了,明年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请男生读出野草的繁盛顽强;“明年的野草被烧尽了,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请全班齐读第一、二句,如此回环诵读,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我再以诗解诗“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野草生生不息、繁荣茂盛之势就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抛出问题:“你从中感受到小草的什么精神?”学生感悟颇深,有的说:“我从诗句中感受到野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是诵读,反复地诵读,有情感的蓄势,有情景的拓宽,更有内涵的加深。
  二、意象,澄心融情得其象
  (一)扣关键词,建构意象
  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此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离离”一叠词刻画野草的繁盛,接着又以“荣”“远芳”“晴翠”等词语渲染野草长势茂盛,晴天丽日下的原野辽阔美丽,好一幅原野春草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学生不难发现“满”字饱含深情。但“满”字是如何传递这份朋友深情呢?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颇有见地。一生说:“我觉得每一株小草,每一片叶子上都凝聚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一生说:“我仿佛看到诗人紧紧握着朋友的手,一次次地挽留,一遍遍地祝福,我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满是无尽的感慨和无尽的不舍。”就这样抓住“满”这一关键词品析,学生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建构起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结合画面,造境传情
  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孩子们对于茫茫原野、青青野草的景象并没有直观的感知,一切意象的构建、丰富的想象都来源于这首诗当中的文字。所以我尝试图文结合,造境传情,以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呈现草原的美丽、野草的丰茂、朋友送别的画面,辅以略带忧伤的《送别》曲,让学生眼中有景、耳畔有乐、心中有感,再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畅谈感受,不知不觉间,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景能传情,情寄于景,这就是诗的境界,孩子们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共感,潜心涵泳得其意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为什么把原野芳草写的如此美丽,如此繁盛?通过潜心涵咏,孩子们很快发现,这繁盛的青草寄托着对朋友的千般祝福,万般不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借景抒情。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以诗解诗“春草不知愁滋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还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诵读含有“王孙”的古诗,体会“王孙”在古语里指“贵族”,在不同的诗中也指“行者”“游子”,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朋友。学完整首诗后,又引导学生回顾更多的送别诗,学生平日积累丰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均脱口而出,从而能在不同风格的送别诗中体会古代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感受千百年来的骨肉亲人之情,故国乡土之思,挚友相送之感。
  四、迁移,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融情想象,说话练习
  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比如当你读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我通过动画课件呈现图文相统一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融情入境,扣住文字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表达感受。此处拓展说话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向远方蔓延的野草充满生机,我仿佛闻到青草淡淡的芳香。”有的学生说:“我仿佛听到朋友在互道别离,我仿佛感受到朋友间的依依惜别情难舍。”此刻,生气勃勃的野草,一望无际的原野,朋友相送的画面这些意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了。
  (二)巧妙补白,感受诗情
  在学习“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又一次送别朋友,心中有千言万语,他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并让学生写下诗人想对朋友想说的话,然后再指名汇报。有的说:“朋友,你就要远行,祝你一路顺风!”这是对朋友的殷殷祝福;有的说:“朋友,我们就要分别了,再送你一首诗吧,‘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有的说:“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深深勉励。此举既能帮助学生走近诗人内心世界,感受其依依惜别之情,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收获与反思
  纵观这堂课,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意,在交流中感悟诗情,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艺术,学生学有所获。然而,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其韵,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悟其情;还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并且引进了吟诵,让学生欣赏学习。课堂容量略大,应该简化目标,紧扣重难点,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畅谈体会,让学生真正沉潜下去,入情入境地体悟诗情。以后的诗词教学中,我将继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少一些教师牵引,多一些学生体悟,唤醒学生主体智慧,引导学生感受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帮助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罗朝阳,女,1977年生,衡阳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三单”,是基于班级学生特征分析,围绕某一学习主题,针对学生学习前、中、后三个阶段所设计的具有整体性、方法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课时学习任务链。由预学诊断的课前单、引导挑战的课中单和巩固拓展的课后单组成。文章旨在以《如梦令》一课的“三单”设计为视角,探讨如何以“三单”为载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促进每一个个体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深度学习过程的策略
【摘要】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体之一,鉴于散文取材广泛、表达方式多样等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具有更大灵活性的特点,以及中学生人生阅历不足、情感体验不充分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散文阅读时面临阅读效率低下等诸多困难。对此,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介绍中说:“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
【摘要】叙事研究,是指借助叙事进行探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者便开始关注教育叙事研究,引进国外已有的大量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相关成果。教育叙事研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它会讲述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描述有意义的真实的教学活动,让教育者从诸多教育中体会到“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讲究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教育故事,将自身情感融入教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春风吹拂杨柳新绿,新中国一片春意盎然,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人民群众挥动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们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尽可能多的智能因素,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智力侧面,让他们在兴趣中体验学习乐趣,轻松获得技能。  【关键词】识字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生命力;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低学段的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一直都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常用的识字方法分为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并以其独特的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如何在高中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成为中国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本文从美读、物象、技巧以及多媒体运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总结出鉴赏古代诗歌的策略,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服务。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折叠教学法是通过折叠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折叠教学法在美国已经进入学校各项活动和教师培训项目,也融入了中小学英语课本和教辅材料。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初探折叠教学法与小学童话教学的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从而探索折叠教学法与小学童话教学融合后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折叠教学;童话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
【摘要】“辨识特定读者”这一视角对于高考古诗鉴赏意义重大,鉴赏者可借助寻找诗词标题中常见标志等技巧判定诗歌具体类型,快速辨识其“特定读者”,为精准赏析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考备考;古诗鉴赏;特定读者;精准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043-03  【本文著录格式】吴勤.古诗鉴赏不可缺位的重要
【摘要】随着新课标引领下的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对于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氛围,早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近年来,“翻转课堂”“幕课”等新名词不断冲击着教育界众人的敏感神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语文学科的校本教研还是立足于教法如何导入、过程怎样,花样百出,种类繁多,却总是治标不治本;很多的人,对于好课的标准还是建立在表面,场面热闹,活动多样,却总是得物无所用。所以本文分融情、融错、融合三步,从思想
【摘要】语文承载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代表工具与人文的结合,实现语言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路径是进行语文教学,发现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基于语文课堂的优化改进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感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阐述了中段言语形式点的捕捉方法,同时提出相应的四大教学策略:伴随比较,言语形精意美;绽放想象,言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