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笔者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笔者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教学应该做到“三个为重”:以诗性为重;以意向为重;以共感为重。教师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贯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是悄无声息的感染,是深入骨髓的浸润。我本着这样的理念反复钻研《赋得古原草送别》,精心设计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数易其稿,一切只为找到一条通往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我又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我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诗性,会心诵读得其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反复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其审美修养。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所以我在初读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流畅地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通過教师示范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引领学生将诗读得准确、流畅、有节奏、有韵味。
品读,加深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前两句诗着重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野草的顽强?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学生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读懂此句着重写野草,并从“离离”“荣”等词语中体会到野草繁茂、顽强的特点。再与学生谈体会,我相机点拨,并一遍遍引读:“去年的野草被烧尽了,今年又争先恐后地生长了!”请女生读出小草的生气勃勃;“今年的野草被烧尽了,明年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请男生读出野草的繁盛顽强;“明年的野草被烧尽了,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请全班齐读第一、二句,如此回环诵读,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我再以诗解诗“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野草生生不息、繁荣茂盛之势就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抛出问题:“你从中感受到小草的什么精神?”学生感悟颇深,有的说:“我从诗句中感受到野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是诵读,反复地诵读,有情感的蓄势,有情景的拓宽,更有内涵的加深。
二、意象,澄心融情得其象
(一)扣关键词,建构意象
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此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离离”一叠词刻画野草的繁盛,接着又以“荣”“远芳”“晴翠”等词语渲染野草长势茂盛,晴天丽日下的原野辽阔美丽,好一幅原野春草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学生不难发现“满”字饱含深情。但“满”字是如何传递这份朋友深情呢?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颇有见地。一生说:“我觉得每一株小草,每一片叶子上都凝聚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一生说:“我仿佛看到诗人紧紧握着朋友的手,一次次地挽留,一遍遍地祝福,我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满是无尽的感慨和无尽的不舍。”就这样抓住“满”这一关键词品析,学生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建构起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结合画面,造境传情
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孩子们对于茫茫原野、青青野草的景象并没有直观的感知,一切意象的构建、丰富的想象都来源于这首诗当中的文字。所以我尝试图文结合,造境传情,以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呈现草原的美丽、野草的丰茂、朋友送别的画面,辅以略带忧伤的《送别》曲,让学生眼中有景、耳畔有乐、心中有感,再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畅谈感受,不知不觉间,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景能传情,情寄于景,这就是诗的境界,孩子们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共感,潜心涵泳得其意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为什么把原野芳草写的如此美丽,如此繁盛?通过潜心涵咏,孩子们很快发现,这繁盛的青草寄托着对朋友的千般祝福,万般不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借景抒情。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以诗解诗“春草不知愁滋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还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诵读含有“王孙”的古诗,体会“王孙”在古语里指“贵族”,在不同的诗中也指“行者”“游子”,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朋友。学完整首诗后,又引导学生回顾更多的送别诗,学生平日积累丰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均脱口而出,从而能在不同风格的送别诗中体会古代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感受千百年来的骨肉亲人之情,故国乡土之思,挚友相送之感。
四、迁移,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融情想象,说话练习
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比如当你读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我通过动画课件呈现图文相统一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融情入境,扣住文字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表达感受。此处拓展说话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向远方蔓延的野草充满生机,我仿佛闻到青草淡淡的芳香。”有的学生说:“我仿佛听到朋友在互道别离,我仿佛感受到朋友间的依依惜别情难舍。”此刻,生气勃勃的野草,一望无际的原野,朋友相送的画面这些意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了。
(二)巧妙补白,感受诗情
在学习“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又一次送别朋友,心中有千言万语,他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并让学生写下诗人想对朋友想说的话,然后再指名汇报。有的说:“朋友,你就要远行,祝你一路顺风!”这是对朋友的殷殷祝福;有的说:“朋友,我们就要分别了,再送你一首诗吧,‘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有的说:“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深深勉励。此举既能帮助学生走近诗人内心世界,感受其依依惜别之情,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收获与反思
纵观这堂课,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意,在交流中感悟诗情,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艺术,学生学有所获。然而,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其韵,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悟其情;还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并且引进了吟诵,让学生欣赏学习。课堂容量略大,应该简化目标,紧扣重难点,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畅谈体会,让学生真正沉潜下去,入情入境地体悟诗情。以后的诗词教学中,我将继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少一些教师牵引,多一些学生体悟,唤醒学生主体智慧,引导学生感受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帮助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罗朝阳,女,1977年生,衡阳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古诗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教学应该做到“三个为重”:以诗性为重;以意向为重;以共感为重。教师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贯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是悄无声息的感染,是深入骨髓的浸润。我本着这样的理念反复钻研《赋得古原草送别》,精心设计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数易其稿,一切只为找到一条通往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教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我又反复琢磨录像课,对照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我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尤为注重以下几点:会心诵读得诗韵;澄心融情得其象;潜心涵咏得其意,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诗性,会心诵读得其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反复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其审美修养。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所以我在初读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流畅地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通過教师示范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引领学生将诗读得准确、流畅、有节奏、有韵味。
品读,加深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前两句诗着重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野草的顽强?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学生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读懂此句着重写野草,并从“离离”“荣”等词语中体会到野草繁茂、顽强的特点。再与学生谈体会,我相机点拨,并一遍遍引读:“去年的野草被烧尽了,今年又争先恐后地生长了!”请女生读出小草的生气勃勃;“今年的野草被烧尽了,明年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请男生读出野草的繁盛顽强;“明年的野草被烧尽了,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请全班齐读第一、二句,如此回环诵读,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我再以诗解诗“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野草生生不息、繁荣茂盛之势就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抛出问题:“你从中感受到小草的什么精神?”学生感悟颇深,有的说:“我从诗句中感受到野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是诵读,反复地诵读,有情感的蓄势,有情景的拓宽,更有内涵的加深。
二、意象,澄心融情得其象
(一)扣关键词,建构意象
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此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离离”一叠词刻画野草的繁盛,接着又以“荣”“远芳”“晴翠”等词语渲染野草长势茂盛,晴天丽日下的原野辽阔美丽,好一幅原野春草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学生不难发现“满”字饱含深情。但“满”字是如何传递这份朋友深情呢?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颇有见地。一生说:“我觉得每一株小草,每一片叶子上都凝聚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一生说:“我仿佛看到诗人紧紧握着朋友的手,一次次地挽留,一遍遍地祝福,我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满是无尽的感慨和无尽的不舍。”就这样抓住“满”这一关键词品析,学生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建构起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结合画面,造境传情
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孩子们对于茫茫原野、青青野草的景象并没有直观的感知,一切意象的构建、丰富的想象都来源于这首诗当中的文字。所以我尝试图文结合,造境传情,以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呈现草原的美丽、野草的丰茂、朋友送别的画面,辅以略带忧伤的《送别》曲,让学生眼中有景、耳畔有乐、心中有感,再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畅谈感受,不知不觉间,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景能传情,情寄于景,这就是诗的境界,孩子们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共感,潜心涵泳得其意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为什么把原野芳草写的如此美丽,如此繁盛?通过潜心涵咏,孩子们很快发现,这繁盛的青草寄托着对朋友的千般祝福,万般不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借景抒情。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以诗解诗“春草不知愁滋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还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诵读含有“王孙”的古诗,体会“王孙”在古语里指“贵族”,在不同的诗中也指“行者”“游子”,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朋友。学完整首诗后,又引导学生回顾更多的送别诗,学生平日积累丰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均脱口而出,从而能在不同风格的送别诗中体会古代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感受千百年来的骨肉亲人之情,故国乡土之思,挚友相送之感。
四、迁移,读悟之中重语用
(一)融情想象,说话练习
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比如当你读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仿佛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我通过动画课件呈现图文相统一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融情入境,扣住文字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表达感受。此处拓展说话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向远方蔓延的野草充满生机,我仿佛闻到青草淡淡的芳香。”有的学生说:“我仿佛听到朋友在互道别离,我仿佛感受到朋友间的依依惜别情难舍。”此刻,生气勃勃的野草,一望无际的原野,朋友相送的画面这些意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了。
(二)巧妙补白,感受诗情
在学习“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又一次送别朋友,心中有千言万语,他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并让学生写下诗人想对朋友想说的话,然后再指名汇报。有的说:“朋友,你就要远行,祝你一路顺风!”这是对朋友的殷殷祝福;有的说:“朋友,我们就要分别了,再送你一首诗吧,‘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有的说:“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深深勉励。此举既能帮助学生走近诗人内心世界,感受其依依惜别之情,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收获与反思
纵观这堂课,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意,在交流中感悟诗情,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艺术,学生学有所获。然而,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其韵,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悟其情;还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并且引进了吟诵,让学生欣赏学习。课堂容量略大,应该简化目标,紧扣重难点,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畅谈体会,让学生真正沉潜下去,入情入境地体悟诗情。以后的诗词教学中,我将继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少一些教师牵引,多一些学生体悟,唤醒学生主体智慧,引导学生感受盈天地之美的诗意,帮助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罗朝阳,女,1977年生,衡阳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