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体现为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字形”“语境”“情感”和“体悟”诸多方面加强学生良好语感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又丰富的感受。从语文学科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体现为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由于这种能力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与反复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
一、感知字形,培养语言直觉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感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直觉性是语言语感中最为显著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于汉语言而言,其语感源于字形。因为,对于汉字而言,尤其是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构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大多数是可以从具体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其意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比如说,“旦”——地平线的太阳;“闪”——人在门框边一晃。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妨从感知字形入手,即把字形分析与语感训练有机结合,但由于训练语感又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字形入手,并不断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与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感知字形过程,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言语的感受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灵敏和迅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言语敏锐的、全面的直觉能力,为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语境,不断提升语言形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依靠想象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品美、体味、激情、悟理,培养语感的丰富性。要引发生动的想象,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语境创设,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荷花》一课,作者描绘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露出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课文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迷人的荷花图。怎样让学生走入这迷人的图画呢?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池美丽的荷池中,看到了那一朵朵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荷花,红的、白的、紫的……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了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三、链接生活,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敏锐的语感往往是和人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的。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语感还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或让过往体验激活生活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珍珠泉》一文中,“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中的“筛下”一词,有个同学理解为“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问他原因,原来他见过用筛子筛东西,由此引联想到这里的“筛下”的意思。树叶很茂密,阳光只能从树叶间的缝隙里射下来,一缕一缕地照在泉水上。可见生活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敏锐地理解词语。特别是将情感参与其中,使得语感更为敏锐、丰富,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以便调动生活经验来阅读理解,培养语感的敏锐性,不断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四、以读为本,多措并举体悟语感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因为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达到以声传情,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以读为本的依据所在。在这里的“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读”,并辅之以其他手段,从而深层地领悟体悟语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全班中读,在反复的朗诵中,不同的语调、节奏,不同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教《珍贵的教科书》“嘱咐”这部分内容,教者先范读。“我”的急切的呼唤,哽咽的话语,张指导员的叨念及微弱而坚强的声音,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这感人的情景中,无不被指导员的献身精神和对学生的热切期望深深感动。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这样既丰富了语音库存,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语感的丰富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课堂中的讨论、争辩、复述、回答问题,对课文内容的质疑,都是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说的时间、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在说话中增强语感,体悟语感。
总之,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语感特征,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对各年级的语感训练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又丰富的感受。从语文学科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体现为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由于这种能力需要经过长期训练与反复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
一、感知字形,培养语言直觉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感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直觉性是语言语感中最为显著的特征。笔者认为,对于汉语言而言,其语感源于字形。因为,对于汉字而言,尤其是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构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大多数是可以从具体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其意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了”的特点。比如说,“旦”——地平线的太阳;“闪”——人在门框边一晃。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妨从感知字形入手,即把字形分析与语感训练有机结合,但由于训练语感又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字形入手,并不断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与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感知字形过程,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言语的感受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灵敏和迅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言语敏锐的、全面的直觉能力,为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语境,不断提升语言形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依靠想象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品美、体味、激情、悟理,培养语感的丰富性。要引发生动的想象,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语境创设,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如《荷花》一课,作者描绘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露出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课文有观察、有联想、有动有静,展示了一幅迷人的荷花图。怎样让学生走入这迷人的图画呢?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池美丽的荷池中,看到了那一朵朵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荷花,红的、白的、紫的……美的感受自然喷涌而出,从而达到了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三、链接生活,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敏锐的语感往往是和人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的。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语感还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或让过往体验激活生活体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珍珠泉》一文中,“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中的“筛下”一词,有个同学理解为“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问他原因,原来他见过用筛子筛东西,由此引联想到这里的“筛下”的意思。树叶很茂密,阳光只能从树叶间的缝隙里射下来,一缕一缕地照在泉水上。可见生活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敏锐地理解词语。特别是将情感参与其中,使得语感更为敏锐、丰富,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以便调动生活经验来阅读理解,培养语感的敏锐性,不断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四、以读为本,多措并举体悟语感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因为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达到以声传情,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以读为本的依据所在。在这里的“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读”,并辅之以其他手段,从而深层地领悟体悟语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全班中读,在反复的朗诵中,不同的语调、节奏,不同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教《珍贵的教科书》“嘱咐”这部分内容,教者先范读。“我”的急切的呼唤,哽咽的话语,张指导员的叨念及微弱而坚强的声音,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这感人的情景中,无不被指导员的献身精神和对学生的热切期望深深感动。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这样既丰富了语音库存,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语感的丰富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课堂中的讨论、争辩、复述、回答问题,对课文内容的质疑,都是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说的时间、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在说话中增强语感,体悟语感。
总之,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语感特征,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对各年级的语感训练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