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来源 :源流·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w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公交车上,家长怀抱着幼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不停地环顾四周,家长(多见女性)不停地与孩子说话,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叫什么,那叫什么……此情此景让我想到很多东西: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作用?这种行为可能形成孩子什么样的模式?未来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爱子心切,是每一位父母的本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心结。教育从娃娃抓起。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观念如今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已经深深地扎根。上述家长的行为,可能是想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想教给孩子更多知识,让孩子对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开阔孩子视野。教育本身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教育的确会收到良好效果,孩子在童年时代就比其他孩子懂得多,知道得广,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过度教化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伤害孩子敏感的感知能力,降低孩子对事物保持盎然的兴趣。
  婴儿自出生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本能,从躺着到被抱起来,到被抱到房间外面,孩子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眼睛也越来越不够用。孩子的心理世界就是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过程中逐渐留下映像而形成的。孩子喜欢在新异的地方玩,“出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要咬一咬,抠一抠,摸一摸就意味着探索,这是在未知中去探索和认识世界,得到成长,获取成就感。但如果家长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过早地给予答案,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2岁以前的孩子是以知觉体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没有线性逻辑,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没有理性思考,没有语言的限制,孩子对世界的感觉系统维持着高度的敏锐。如果家长过早给孩子成人化的语言、行为、故事和电视节目,敏锐的知觉能力就被磨损殆尽。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有敏锐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怎么做比较合适呢?第一步鼓励孩子感知。自己去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通过孩子自己的感知了解世界,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如同孩子涂鸦,不在于画成什么图画而在于过程。孩子学会感知,有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第二步鼓励孩子探究。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孩子的感知与事物、与家长有惊人的相似,也许有很大差异,形成孩子的探索能力是最重要的。第三步引导孩子思索。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孩子的思索不见得正确,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索的能力。
  二、忽略孩子需求,引起孩子反感,甚至形成心理游戏。
  爱很伟大的,是无私给予的。很多时候,家长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各方面的照顾和教育,这样就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家长经历过的事件肯定比孩子多(童年的孩子),很多时候家长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总是不断地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认为家长的提醒是唠叨、多余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反感、不与理睬。家长为此很受伤。孩子体验不到觉悟不到的东西,家长给不了,给了孩子也拿不住;只有孩子体验到悟到,才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孩子自己的。
  从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疗法的角度,家长与孩子的这种交流模式可能导致心理游戏。游戏三角的基本组成是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当家长什么都想给予。不考虑孩子需求时,有可能漠视孩子自己获得的能力,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孩子反感家长唠叨,受挫后抱怨家长,家长又变成了受害者。孩子没有能力,只好依靠家长,家长用言语和行为表达不满,这时的家长就是迫害者。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三种角色中变化者。同样孩子也担当着三种角色。当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时,孩子体验减少,领悟也可能不多,导致做事能力下降,孩子变成了受害者的角色。孩子不满,抱怨家长,就是迫害者的角色,如果孩子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家长,试图牺牲自己帮助家长实现抱负,孩子又成了拯救者。在游戏三角中,这种转换的过程就像旋转的木马一样会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一个人开始是一种角色。后来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
  心理游戏的重要特征是操纵性、重复性和漠视。迫害者、拯救者在漠视别人,受害者在漠视自己,视自己不重要、没价值或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游戏表面给人亲密的感觉。实质是破坏亲密关系的。阻断游戏的方法之一是识别心理游戏,消除漠视的成分。
  三、导致孩子不善于思考。
  交流中常有一种现象,人们会把所经历的事件详细地有声有色地叙述,当问为什么时,他往往回答说“不知道”。这是只会记忆不善于思考的模式。家长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背诵不会探究,只重视考试成绩,忽略思维能力的锻炼。不会思考,观察问题限于局部,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很容易感性处理,这种本能的反应模式如果不能被理性的客观的思维模式取代,个体的成长将无法实现。难怪我们的民族非常聪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却寥寥无几;难怪我们国家的加工产业、模仿产业特别发达,高科技的创新型的产业却比较落后。家长的思维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观念是孩子发展的起跑线。
  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现象,每当媒体报道一个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网民的大量跟帖,大规模的指责、批评、非议铺天盖地,人们较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类事件,如何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再度发生,而是不停地指责当事人,甚至批评政府。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可以借机宣泄自己心中的某些不满情绪。
  第二、满足一下自我很高的心理需求。什么人有权利有资格教育、指责、批评别人呢?领导级别、家长位置、权威人物……现实中一部分人自己本是草根一族,又没有影响力却总爱起哄,彰显自己。只有去发展自己的实力,思维有深度,才能有所作为,才有资格影响别人。
  第三、掩盖自己不去探究真相的思维短板。看透真相需要有“空杯子”的心态、良好的思索习惯、整体观、动态观等等,而这些能力如果不经过有意识培养是很难具备的。
  以上观点,仅笔者拙见,供参考和进一步思索。
其他文献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
期刊
[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社会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让他们成为有深刻文化素养的、知识更加丰富的、身心更加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才是现
期刊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情景,探究方式及疑难解答几个方面阐述如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般课堂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可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应用延伸,巩固,提高一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等递进式教学环节。课堂上的每一环节都少不了学生的积
期刊
纵观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教师总是以理性认知取代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灌输、训练堵塞生机勃勃的生命的成长,单调乏味的分析销蚀师生生命的情趣,忽略了语文的生命。使语文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因此,语文教学要确立生命的意识,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呼唤师生的生命觉醒,走向生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
期刊
看看身边甚至没有一天休息日的孩子们;看看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才艺班的疲惫的家长们,可以看出家庭对自己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为孩子进行各种规划并附之许多付出的时候,家长们是不是静下心来仔细做个思考呢?考虑考虑自己的这些规划、这些付出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通过努力会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会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作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无论是给做家长课堂还是一对一地家庭教育咨询,我接触了许
期刊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能够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
期刊
虚实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必须做到虚实结合。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作文写作中如果用到这种手法,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韵味。那么虚实结合有哪些表现,在写作中又有哪些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進行论述——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总体上说,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期刊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未知而难解的话题。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生命意识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于一切有生命存在意义的事物的思考。无论是逝去的生命、现存的生命还是未知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有了生命意识就能唤醒人的内在情感,从人的心灵深处驱动人去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社会,从而更自觉地生活。  
期刊
[摘要]上海版新教材初中数学中加入了概率的内容,对于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陷入疲于应付,缺少思考、研究的误区。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举四种常见的误区,尝试探索帮助教师走出误区的策略,提出重视学生随机概念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概率教学 随机事件 随机性  一、教学中的困惑  概率的知识是新增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和研究比较少,教师即便心里清楚其重要性,但是教学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