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密切相关,气候系统各圈层也都受到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灾害,如极端灾害性天气、海洋酸化、森林火灾、粮食减产、冻土融化、疫情肆虐、社会与经济受到威胁等。面对严峻的形势,在这6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的建议,即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加碳汇手段、制定碳排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加强气候变化与适应的理论研究,以此呼吁全社会重视全球变暖,以实际行动减缓碳排放,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碳中和 碳排放 灾害应对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a)-0092-05
Abstract: At present, global warm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all circles of the climate system are also affect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uses many disasters, such as extreme disastrous weather, ocean acidification, forest fires, grain production reduction, frozen soil melting, epidemic, social and economic threats, etc. In the face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ix suggestions, namely,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increasing carbon sink means, formulating carbon emission policie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call on the whole society to pay attention to global warming, take practical actions to slow down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Carbon neutralization; Carbon emission; Disaster response
氣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主要趋势,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是世界各国政府努力的方向,许多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国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即碳排放计划,我国也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这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指标,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社会各行业能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把握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机遇,在发展的同时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碳排放目标的完成。
1 气候变化的事实
自地球形成以来,气候就在不断地变化着,首先是自然因素起主要作用,如太阳黑子、地球轨道变化、火山爆发和地壳的运动等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3个阶段:(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的气候变化,其气候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在10 ℃~15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其特点是:近万年来的全球气候划分为4次比较寒冷的时期和3次相对温暖的时期;其气温变化幅度在5 ℃~10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 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一时期数据资料丰富,可信度较高,国外机构根据不同数据集制定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革命前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平均气温更是突破了1850年有记录以来的振荡区间快速上升,屡创新高。但温暖程度尚不及距今7 000年到5 000年的历史时期,因此还有争论当前的温度升高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可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使得气温快速升高。IPCC也指出1951年以来的全球气温升高极可能(超过95%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相关,因此人类活动已迅速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为影响下的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溶胶的排放和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等,这些因子整体促进了气候变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变暖趋势明显[1-3],植被也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4],同时气候变化也造成了许多灾害损失。联合国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2000—2019年,全球共记录7 348起重大灾害,造成123万人死亡,受灾人口总数高达42亿(许多人不止一次受灾),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97万亿美元。其中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惊人的增长,是造成灾害总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3.3 开发碳汇新技术,多渠道增加碳吸收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一方面,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储存,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耕地碳汇、草地碳汇、湿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增强碳汇能力。截至2020年3月,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hm2,目标是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m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0%,湿地保护率达到60%,75%的可治理沙地得到治理。另一方面,基于科技手段人为地进行碳捕获、碳储存。如欧盟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包括点源CCUS技术、生物质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BECCS)、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技术(DACCS)、含水层封存技术、强化采油技术(EOR)等。在重点行业如发电、工业、交通等相关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向低碳、零碳和负碳方向发展。
3.4 制定碳排放政策,完善碳税、碳交易市场
为了实现碳减排、碳中和,需要政策与市场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行政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及个人,减少碳排放。市场手段上推行碳税制度,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运行良好,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方面近3 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2.5 t,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5亿元,企业整体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显示出碳排放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
3.5 增强国际合作,加快全球碳减排进程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煤炭消费国,增强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我国碳排放,还可以让我国的技术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9]。
3.6 加强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科学应对气象灾害
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数据、理论模型、结论多来自其他国家,对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需要发展我国的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式,加强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完善多灾种的监测应急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如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节水和加强水文监测等措施[10]。
4 结语
虽然目前全球性灾难还未到来,但气候变化的地区性灾难随处可见。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并制订行动计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2050—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我国也将绿色原则融入了2021年01月0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倡导从事民事活动都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节能减排,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中央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71.
[2] 施能,黄先香,杨扬.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J].大气科学,2003(6):971-982.
[3] 方金鑫,蒲燾,史晓宜,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玉龙雪山漾弓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9,41(2):16-22.
[4] 于海英,许建初.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9(4):747-754.
[5] WANG Xh, ZHAO C,Muller C,et al. Emergent Constraint on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rmer Temperature from Field Experiments[J].Nature Sustainability,2020,3(11):1-9.
[6] 郑崇伟,李崇银.海洋强国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新能源评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0,41(2):19-27.
[7] 郑崇伟.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21-25.
[8] 郑崇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详查[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39(1):20-26.
[9] 李波.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山东大学,2020.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J].浙江节能,2008(4):1-12.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碳中和 碳排放 灾害应对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a)-0092-05
Abstract: At present, global warm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all circles of the climate system are also affect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uses many disasters, such as extreme disastrous weather, ocean acidification, forest fires, grain production reduction, frozen soil melting, epidemic, social and economic threats, etc. In the face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ix suggestions, namely,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increasing carbon sink means, formulating carbon emission policie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so as to call on the whole society to pay attention to global warming, take practical actions to slow down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Carbon neutralization; Carbon emission; Disaster response
氣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主要趋势,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是世界各国政府努力的方向,许多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国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即碳排放计划,我国也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这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指标,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社会各行业能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把握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机遇,在发展的同时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碳排放目标的完成。
1 气候变化的事实
自地球形成以来,气候就在不断地变化着,首先是自然因素起主要作用,如太阳黑子、地球轨道变化、火山爆发和地壳的运动等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3个阶段:(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的气候变化,其气候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在10 ℃~15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其特点是:近万年来的全球气候划分为4次比较寒冷的时期和3次相对温暖的时期;其气温变化幅度在5 ℃~10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 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一时期数据资料丰富,可信度较高,国外机构根据不同数据集制定了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革命前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平均气温更是突破了1850年有记录以来的振荡区间快速上升,屡创新高。但温暖程度尚不及距今7 000年到5 000年的历史时期,因此还有争论当前的温度升高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可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使得气温快速升高。IPCC也指出1951年以来的全球气温升高极可能(超过95%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相关,因此人类活动已迅速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为影响下的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溶胶的排放和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等,这些因子整体促进了气候变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变暖趋势明显[1-3],植被也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4],同时气候变化也造成了许多灾害损失。联合国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2000—2019年,全球共记录7 348起重大灾害,造成123万人死亡,受灾人口总数高达42亿(许多人不止一次受灾),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97万亿美元。其中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惊人的增长,是造成灾害总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3.3 开发碳汇新技术,多渠道增加碳吸收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一方面,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储存,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耕地碳汇、草地碳汇、湿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增强碳汇能力。截至2020年3月,中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hm2,目标是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m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0%,湿地保护率达到60%,75%的可治理沙地得到治理。另一方面,基于科技手段人为地进行碳捕获、碳储存。如欧盟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包括点源CCUS技术、生物质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BECCS)、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技术(DACCS)、含水层封存技术、强化采油技术(EOR)等。在重点行业如发电、工业、交通等相关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向低碳、零碳和负碳方向发展。
3.4 制定碳排放政策,完善碳税、碳交易市场
为了实现碳减排、碳中和,需要政策与市场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行政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及个人,减少碳排放。市场手段上推行碳税制度,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运行良好,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方面近3 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2.5 t,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5亿元,企业整体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显示出碳排放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
3.5 增强国际合作,加快全球碳减排进程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煤炭消费国,增强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我国碳排放,还可以让我国的技术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9]。
3.6 加强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科学应对气象灾害
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数据、理论模型、结论多来自其他国家,对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需要发展我国的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式,加强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完善多灾种的监测应急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如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节水和加强水文监测等措施[10]。
4 结语
虽然目前全球性灾难还未到来,但气候变化的地区性灾难随处可见。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并制订行动计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2050—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我国也将绿色原则融入了2021年01月0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倡导从事民事活动都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节能减排,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中央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71.
[2] 施能,黄先香,杨扬.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场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J].大气科学,2003(6):971-982.
[3] 方金鑫,蒲燾,史晓宜,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玉龙雪山漾弓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9,41(2):16-22.
[4] 于海英,许建初.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9(4):747-754.
[5] WANG Xh, ZHAO C,Muller C,et al. Emergent Constraint on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rmer Temperature from Field Experiments[J].Nature Sustainability,2020,3(11):1-9.
[6] 郑崇伟,李崇银.海洋强国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新能源评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0,41(2):19-27.
[7] 郑崇伟.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21-25.
[8] 郑崇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能资源详查[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39(1):20-26.
[9] 李波.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山东大学,2020.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J].浙江节能,2008(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