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昌平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转型的紧迫任务,必须走科教兴区、人才兴区之路。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是昌平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和重要保障。
一、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的建设目标
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就是要依托北京人才大环境,立足郊区实际,突出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重点产业、项目、学科等,吸引、凝聚相关人才,建成富有活力和效益的京郊人才聚集区。
根据昌平“十一五”规划和目前发展形势,争取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人才高地的基本架构:人才队伍基本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人才高地与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相互促进、较好融合;人才高地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导向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
二、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具备有利条件
一是地区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人才开始大量回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速,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动力增强。二是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北倚生态涵养区,南临市区平原,西连中关村,东接临空经济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极富发展潜力。三是确立了“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的奋斗目标,逐步建立起植根于知识、信息、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模式。这些都为人才聚集创造了条件。
三、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现代化、国际化人才观念不强,过分注重人才数量、轻视质量与效益;第二,现行政策尚不能满足地区实际需要,人才引进的条件限制过严,审批周期过长;第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还没有健全完善;第四,市场体系还不够
健全。市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推进京郊人才新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以满足发展需要为中心,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探索人才引进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开通“直通车”引进高级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吸引留学人才。尝试通过引进项目、与在京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在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培养基地等方法,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共享。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深入改进人才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开放式、全覆盖的培养机制;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手段;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高差异、多元化的分配和奖励制度。第三,以服务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为重点,积极促进人才与区域发展融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和规范人才资源配置,实行人才“非均衡”发展策略,促进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素质提升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第四,以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目标,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生活品质,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在户口、住房、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各类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
一、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的建设目标
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就是要依托北京人才大环境,立足郊区实际,突出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重点产业、项目、学科等,吸引、凝聚相关人才,建成富有活力和效益的京郊人才聚集区。
根据昌平“十一五”规划和目前发展形势,争取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人才高地的基本架构:人才队伍基本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人才高地与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相互促进、较好融合;人才高地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导向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
二、昌平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具备有利条件
一是地区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人才开始大量回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速,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动力增强。二是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北倚生态涵养区,南临市区平原,西连中关村,东接临空经济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极富发展潜力。三是确立了“科教创新基地、人文生态景区、和谐宜居新城”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的奋斗目标,逐步建立起植根于知识、信息、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模式。这些都为人才聚集创造了条件。
三、构筑京郊人才新高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现代化、国际化人才观念不强,过分注重人才数量、轻视质量与效益;第二,现行政策尚不能满足地区实际需要,人才引进的条件限制过严,审批周期过长;第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还没有健全完善;第四,市场体系还不够
健全。市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推进京郊人才新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以满足发展需要为中心,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探索人才引进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开通“直通车”引进高级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吸引留学人才。尝试通过引进项目、与在京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在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培养基地等方法,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共享。第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深入改进人才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开放式、全覆盖的培养机制;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手段;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高差异、多元化的分配和奖励制度。第三,以服务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为重点,积极促进人才与区域发展融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和规范人才资源配置,实行人才“非均衡”发展策略,促进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素质提升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第四,以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目标,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生活品质,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在户口、住房、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各类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