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现象: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以人为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倡并力求做到的,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其含义,甚至有意无意地做了误导,可以设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用事,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他的心态是健康的吗?这个社会是健全的吗?以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水浒》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法制的时代,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社会情况比较复杂,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有效地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着重提升他们处置危险、合法保护自我的能力。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语文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本学科特点,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下是我几点浅显的心得与经验。
一、知情结合,提高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一直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党一直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校”作为战略方针。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其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时间在少数严重的犯罪分子身上,还不如把焦点转移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制社会的正确认识上。如此一来即变被动为主动,将在培养学生法制教育方面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教师要学会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有一条铁路从我们村的中间穿过,当发生事故时,我会抓住时机,鼓励、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来看今日铁路发生事故的原因。上课时学生踊跃发言,历数数次事故的悲凉与凄惨,明确这也是违法行为。
二、平等对话,增强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在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允许他们有质疑的权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字词的读音、书写、正确运用都是学习考察的重点,教师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有时也会读错或写错。我在辅导学习字音字形时,故意读写错误,对于敢质疑指出老师错误的同学当堂提出表扬。渐渐的,当同学们对老师的讲法有疑问时,都敢当堂提出异议,经过热烈讨论将问题搞清楚。质疑求证已成为学生们求知的内在追求,独立自信,勇于思考和探索,不迷信“权威”,也成为学生自觉的选择。
广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加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独立自信,勇于思考和探索精神,增强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教师理应承担的义务。
三、自主交往、广泛阅读,形成坚定意志
法制产生于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没有人际交往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
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与同学朋友交往,就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就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挫折和精神上的失落。
我所在的学校,图书储备还算丰富,并且经常举办各项文娱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营构求知氛围。在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的基础上,我又推出了“共读一本书”和“共评一段话”等活动鼓励同学间的交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重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和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同时构建和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四、重在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引申道理
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抽象的,而说明道理却不能用抽象的方式。目前法制教育效果不佳、落得不实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但是,许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仍沿袭旧的、呆板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为学生设计大量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预演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局面、困难、挫折、委屈等,使他们从中加以体验和感悟,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辅导讲解、困惑引导等,学生们在自主体验和感悟中完成了法制知识的建构。
语文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教师就应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科教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并形成强大内化力量,使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法制的时代,是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社会情况比较复杂,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有效地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着重提升他们处置危险、合法保护自我的能力。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语文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本学科特点,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下是我几点浅显的心得与经验。
一、知情结合,提高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一直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党一直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校”作为战略方针。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其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时间在少数严重的犯罪分子身上,还不如把焦点转移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制社会的正确认识上。如此一来即变被动为主动,将在培养学生法制教育方面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教师要学会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有一条铁路从我们村的中间穿过,当发生事故时,我会抓住时机,鼓励、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来看今日铁路发生事故的原因。上课时学生踊跃发言,历数数次事故的悲凉与凄惨,明确这也是违法行为。
二、平等对话,增强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在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允许他们有质疑的权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字词的读音、书写、正确运用都是学习考察的重点,教师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有时也会读错或写错。我在辅导学习字音字形时,故意读写错误,对于敢质疑指出老师错误的同学当堂提出表扬。渐渐的,当同学们对老师的讲法有疑问时,都敢当堂提出异议,经过热烈讨论将问题搞清楚。质疑求证已成为学生们求知的内在追求,独立自信,勇于思考和探索,不迷信“权威”,也成为学生自觉的选择。
广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加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独立自信,勇于思考和探索精神,增强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教师理应承担的义务。
三、自主交往、广泛阅读,形成坚定意志
法制产生于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没有人际交往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
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与同学朋友交往,就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就可能带来心理上的挫折和精神上的失落。
我所在的学校,图书储备还算丰富,并且经常举办各项文娱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营构求知氛围。在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的基础上,我又推出了“共读一本书”和“共评一段话”等活动鼓励同学间的交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重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和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同时构建和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四、重在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引申道理
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抽象的,而说明道理却不能用抽象的方式。目前法制教育效果不佳、落得不实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但是,许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仍沿袭旧的、呆板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为学生设计大量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预演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局面、困难、挫折、委屈等,使他们从中加以体验和感悟,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辅导讲解、困惑引导等,学生们在自主体验和感悟中完成了法制知识的建构。
语文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教师就应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科教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并形成强大内化力量,使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