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脾胃内伤导致的疾病很多,如:水肿、低热、眩晕、崩漏、低血钾等,本文用调理脾胃方法治疗此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内伤病症 调理脾胃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45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能损伤脾胃之气,脾胃内伤导致的疾病很多,如水肿、低热、眩晕、崩漏、带下等,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水 肿
患者,男,60岁,2009年3月6日初诊。全身水肿,面部为甚,发病已1月,时轻时重,伴形寒神倦,气短懒言,纳呆,大便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繻细;查:T 36.8℃,P 86次/分,R 20次/分,BP 128/86mmHg,心电图,肝功无异常,尿十项正常。辨证为脾虚水肿,治宜补中益气,温阳化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g,黄芪30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制附片10g,茯苓12g,炒白术10g,大腹皮10g。5剂,水煎服。
3月12日二诊:全身水肿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大便亦实,但仍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滑,脉繻,原方去大腹皮,附子改为3g,又进3剂,配合饮食调养而愈。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脾胃不但主管着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生理功能,同时还与肺、肾、膀胱等脏器共同调节水液的代谢,以维持水液平衡。如果脾胃内伤,运化功能失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津液不能转输,势必引起水湿停滞,横溢肌肤,则全身水肿。其治法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应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寒湿之邪,助风以平之”的治疗法则,选用补气益中,温阳化气药物,使脾胃气旺阳振,则水肿自消,实为不利水而水液自尽矣。
崩 漏
患者,女,36岁,2008年9月16日初诊。于月经过后1周出现阴道出血,量中等,血色淡,淋漓不浄已8天,伴神疲乏力,肢楚腰痠,眩晕,小腹胀,面色少华,心悸,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虛细,辨证为脾虛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则益气健脾,摄血固冲,用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10g,炙黄芪10g,焦白术10g,当归6g,熟地10g,甘草5g,升麻3g,柴胡3g,阿胶10g,桑寄生10g,断续10g。5剂,水煎服。
9月21日二诊:阴道出血停止,但仍纳差,神倦腰瘦,心悸梦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治疗健脾益气,固冲安神,用归脾汤加减:人参10g,炙黄芪10g,茯神10g,当归10g,远志10g,枣仁10g,炒白术10g,炒杜仲10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剂尽而愈。
妇女经产,数伤其血。如脾气不旺,不但失于统摄易致经多,崩漏等病,且因气血生化不足,亦可导致气血损伤不复,以致诸病,此属“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引起的崩漏。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胃不健,头晕,纳差等气血亏虛的患者,其崩漏每因劳累而发,血色淡而不鲜,同时可见腰酸、下腹隐痛,体倦乏力、舌淡、脉虛等症状。在治疗上,属崩的先益气固脱,属漏的根据“虛者补之”、“下者举之”的法则,并用甘温益气,补脾健胃,升阳举陷,固摄冲任等法,随证配合养心补血药物,使血得统摄,归于经脉,化源充沛,血脉渐旺。
低血钾
患者,男,56岁,2008年8月4日初诊。半年前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经检查确诊为“低血钾”,曾多次口服或静滴氯化钾,症状时轻时重,近1周来,肢体发软而麻加重,精神较差,食欲不振,呕恶,胸闷口腻,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查体:T 37℃,P 88次/分,R 20次/分,BP 130/68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8次/分,心音较弱。心电图:T波平坦,S-T段下移,U波出现;血、尿、粪常规无异常,血钾2.5mmol/L,辨证属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治疗健脾燥湿,化痰通络,用平胃散加减: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10g,姜半夏10g,茯苓10g,薏仁20g,桂枝10g,丝瓜络10g。5剂,水煎服。
8月10日二诊:食欲增加,无恶心呕吐,胸闷消失,精神好转,肢麻稍有好转,前方加伸筋草10g,牛膝10g,3剂,水煎服,三诊时肢体麻木消失,舌苔前半已化净,根部稍腻,效不更方,3剂,服后症状消失,复查血钾4.2mmmol/L,半年后随诊症状未再出现。
祖国医学中无低血钾症,西医治疗用补钾方法,但此病人多次口服或静滴氯化钾,病情仍有反复,改用中药治疗。笔者用化湿痰、调脾胃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患者缺钾,不是外来之钾的供给不足,而是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影响对钾的吸收,从而产生低钾血症,经采用化湿和中之剂,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钾源的不足。
眩 晕
患者,女,37岁,2008年9月29日初诊。头晕两月,时轻时重,神疲懈怠,肢楚乏力,甚或作麻,纳谷不香,二便如常,体查:T 37℃,P 86次/分,R 18次/分,BP 10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6次/分,节率齐,腹软,肝脾不大;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细。辨证为:劳倦伤脾,清气不升。治以健脾益气升阳。处方:党参30g,焦白术9g,炙甘草3g,蔓荆子9g,粉葛根12g,炙升麻3g,茯苓12g。5剂,水煎服。
10月5日复诊:上药服后,头晕减轻,但仍坚持劳动。《内经》曰“劳者逸之”,须善自调摄,方克全功。原方加炙黄芪30g,当归10g,5剂而愈。
头晕多见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等证,但脾胃气虚而致头晕者,也屡见不少。《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不足,清阳出上窍而耳聪目明,实四肢而手足健强,充腠理而体气温和。此患者脾气虛弱,清阳无以上注空窍则头晕,其晕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或过于劳累,发作更甚;脾失健运则纳差,脾主肌肉和四肢,脾虚肢体失养则四肢痠楚、懈怠乏力,用健脾益气升阳药物治疗,并注意休息,症状消失,病告痊愈。
参考文献
1 张海岑,等.中医内科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34.
2 阎洪臣.名医奇方秘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
3 李景荣.名医医案选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8.
关键词 内伤病症 调理脾胃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45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能损伤脾胃之气,脾胃内伤导致的疾病很多,如水肿、低热、眩晕、崩漏、带下等,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水 肿
患者,男,60岁,2009年3月6日初诊。全身水肿,面部为甚,发病已1月,时轻时重,伴形寒神倦,气短懒言,纳呆,大便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繻细;查:T 36.8℃,P 86次/分,R 20次/分,BP 128/86mmHg,心电图,肝功无异常,尿十项正常。辨证为脾虚水肿,治宜补中益气,温阳化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g,黄芪30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制附片10g,茯苓12g,炒白术10g,大腹皮10g。5剂,水煎服。
3月12日二诊:全身水肿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大便亦实,但仍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滑,脉繻,原方去大腹皮,附子改为3g,又进3剂,配合饮食调养而愈。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脾胃不但主管着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生理功能,同时还与肺、肾、膀胱等脏器共同调节水液的代谢,以维持水液平衡。如果脾胃内伤,运化功能失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津液不能转输,势必引起水湿停滞,横溢肌肤,则全身水肿。其治法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应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寒湿之邪,助风以平之”的治疗法则,选用补气益中,温阳化气药物,使脾胃气旺阳振,则水肿自消,实为不利水而水液自尽矣。
崩 漏
患者,女,36岁,2008年9月16日初诊。于月经过后1周出现阴道出血,量中等,血色淡,淋漓不浄已8天,伴神疲乏力,肢楚腰痠,眩晕,小腹胀,面色少华,心悸,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虛细,辨证为脾虛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则益气健脾,摄血固冲,用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10g,炙黄芪10g,焦白术10g,当归6g,熟地10g,甘草5g,升麻3g,柴胡3g,阿胶10g,桑寄生10g,断续10g。5剂,水煎服。
9月21日二诊:阴道出血停止,但仍纳差,神倦腰瘦,心悸梦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治疗健脾益气,固冲安神,用归脾汤加减:人参10g,炙黄芪10g,茯神10g,当归10g,远志10g,枣仁10g,炒白术10g,炒杜仲10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剂尽而愈。
妇女经产,数伤其血。如脾气不旺,不但失于统摄易致经多,崩漏等病,且因气血生化不足,亦可导致气血损伤不复,以致诸病,此属“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引起的崩漏。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胃不健,头晕,纳差等气血亏虛的患者,其崩漏每因劳累而发,血色淡而不鲜,同时可见腰酸、下腹隐痛,体倦乏力、舌淡、脉虛等症状。在治疗上,属崩的先益气固脱,属漏的根据“虛者补之”、“下者举之”的法则,并用甘温益气,补脾健胃,升阳举陷,固摄冲任等法,随证配合养心补血药物,使血得统摄,归于经脉,化源充沛,血脉渐旺。
低血钾
患者,男,56岁,2008年8月4日初诊。半年前四肢发麻,神疲乏力,经检查确诊为“低血钾”,曾多次口服或静滴氯化钾,症状时轻时重,近1周来,肢体发软而麻加重,精神较差,食欲不振,呕恶,胸闷口腻,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查体:T 37℃,P 88次/分,R 20次/分,BP 130/68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8次/分,心音较弱。心电图:T波平坦,S-T段下移,U波出现;血、尿、粪常规无异常,血钾2.5mmol/L,辨证属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治疗健脾燥湿,化痰通络,用平胃散加减: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10g,姜半夏10g,茯苓10g,薏仁20g,桂枝10g,丝瓜络10g。5剂,水煎服。
8月10日二诊:食欲增加,无恶心呕吐,胸闷消失,精神好转,肢麻稍有好转,前方加伸筋草10g,牛膝10g,3剂,水煎服,三诊时肢体麻木消失,舌苔前半已化净,根部稍腻,效不更方,3剂,服后症状消失,复查血钾4.2mmmol/L,半年后随诊症状未再出现。
祖国医学中无低血钾症,西医治疗用补钾方法,但此病人多次口服或静滴氯化钾,病情仍有反复,改用中药治疗。笔者用化湿痰、调脾胃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患者缺钾,不是外来之钾的供给不足,而是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影响对钾的吸收,从而产生低钾血症,经采用化湿和中之剂,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钾源的不足。
眩 晕
患者,女,37岁,2008年9月29日初诊。头晕两月,时轻时重,神疲懈怠,肢楚乏力,甚或作麻,纳谷不香,二便如常,体查:T 37℃,P 86次/分,R 18次/分,BP 10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6次/分,节率齐,腹软,肝脾不大;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细。辨证为:劳倦伤脾,清气不升。治以健脾益气升阳。处方:党参30g,焦白术9g,炙甘草3g,蔓荆子9g,粉葛根12g,炙升麻3g,茯苓12g。5剂,水煎服。
10月5日复诊:上药服后,头晕减轻,但仍坚持劳动。《内经》曰“劳者逸之”,须善自调摄,方克全功。原方加炙黄芪30g,当归10g,5剂而愈。
头晕多见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等证,但脾胃气虚而致头晕者,也屡见不少。《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不足,清阳出上窍而耳聪目明,实四肢而手足健强,充腠理而体气温和。此患者脾气虛弱,清阳无以上注空窍则头晕,其晕时轻时重,气候变化或过于劳累,发作更甚;脾失健运则纳差,脾主肌肉和四肢,脾虚肢体失养则四肢痠楚、懈怠乏力,用健脾益气升阳药物治疗,并注意休息,症状消失,病告痊愈。
参考文献
1 张海岑,等.中医内科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34.
2 阎洪臣.名医奇方秘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
3 李景荣.名医医案选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