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需要普适性和现实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束缚人才的现实。这样单纯对主旨的解读有两个弊端:一、这一主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难以唤起学生的真诚阅读回应,对“八股取士”等束缚人才的手段,学生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相反的可能是,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把应试教育阴影下的教学与文章内容进行比照,把当今教育弊端无限夸大,从而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一股脑地推给他人和社会。再从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内涵的鲜活性、深刻性的角度考察,《病梅馆记》赶不上《孔乙己》、《范进中举》在表现主题上来得深刻,赶不上后两者惊心动魄的震撼力。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其特征之一就是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所处的时代,以自己的体验感悟,赋予经典以新的意义,都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经典所反映的人或事来印证,让经典在当下“复活”。如对《项链》的评价,由过去“批判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转而当今肯定玛蒂尔德的“诚信”品格;对《木兰诗》的评价从特定时期的“忠孝两全、爱国保家”到“谁说女子不如男”再到“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不同时期的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体验作出恰当的阐释。这正说明经典永恒的生命力,又说明经典具有普适性。
  鉴赏《病梅馆记》,先介绍作者其人其事,再介绍思想主张,依照“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虽准确恰当且方便快捷,却不深刻。这种固定套路解读经典,只是就事论事,不作恰当的延伸拓展,无异于隔靴搔痒,有囫囵吞枣甚至暴殄天物的嫌疑。
  那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怎样解读《病梅馆记》才能把死书读活?怎样读才能从文本的“这一个”读出生活中的“这一些”?笔者以为在“照着讲”“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接着讲”。
  
  一、关注生活中的“病梅”
  
  《病梅馆记》中的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比如,为满足人类玩赏游戏被囚禁的鸟兽虫鱼。这些鲜活的动物,或为博主人开心,或为主人牟利,生存处境和生命归宿与江浙病梅何其相似。不仅鸟兽虫鱼,人同样会成为他人偏嗜赏玩的工具,比如某些杂技演员。大多数杂技是在表现人的技巧、技能,在挑战人类极限。而有些观众和教练以为,越惊险刺激越有超高难度越好看。可是演员尤其是低龄演员为求难度刺激,在台上扭曲肢体,让人看了难过、可怜,根本谈不上美的享受。好在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现在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杂技表演不许含有痛苦、残忍及其他不宜观看的内容。
  人不仅成为他人的奴役,也会成为自己的奴役,极容易按照别人的标准来主动塑造、奴役自己。以美容为例,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乃始作俑者,宫女主动迎合就掀起蹈死不顾的汹涌潮流。
  “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还可以举出很多现实例子:有不健康的低俗欣赏欲求的人——低俗作家演员——低俗作品;好吃野味怪味的食客——餐饮业——“女体宴”、生吃猴脑等菜谱;欲求迅速成名的人——炒作包装公司——“明星”。
  依托文本,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病梅”,凿开古今通道,发现文艺作品里的人与事往往逃不掉“古今同理,人世皆然”的道理。这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丰沛的阐释,还能让学生在反思自身的同时提升自我。
  
  二、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
  
  扭曲也是一种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文人画士这种审美追求从“合规律性”的角度来看是不正确的,从“合目的性”角度看,又是不高尚的。对此,他们心知肚明,所以“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不高尚的审美追求并不等于不能够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连龚自珍也承认——“固也”(本来就是这样)。以人体容貌为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一种美。经过粉饰包装,经过技术化处理,使得人从臃肿变得苗条,从粗糙变得精腻,从不协调变得得体。我们不能否认,从纯观赏的角度看,后者的受欢迎度要远高于前者。但野生的梅与盆景中的梅,都可以给人以享受。野生的梅正、直、密,她代表的是自然美,本真、淳朴、自然;盆景里的梅,曲、欹、疏,她代表的是修饰美,艳丽、华贵、繁复、光鲜。
  扭曲的美不是健康的美。病梅的美,是反自然、违背规律的美,其“斫”、“删”、“锄”、“缚”就足以表明获得美的过程残酷惨烈。仍以人体美为例,靠粉黛装扮出来的美,虽然熠熠生辉,终究不真实,更别说经过药物催生手术整型后的美体,除了虚假,还可能痛苦。整型成功能换来短暂的自信和虚荣,失败则有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在男权社会,西域妇女的束胸,东方女性的裹脚,无论主动与被动,最后都把人体裹塑成畸形。畸形总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时期女性的腰、脚会成为妇女解放与否的标志。
  自然美才是有生命的美。本有活力生机的梅,经过斫、删,被塑得严重畸形,困于盆景中,少生气,多病态,往往不能长久于世。自然、自由、鲜活、健康、和谐,是一切美的基础,是一切美的生命之源。扭曲的、经过修饰的容貌美能绚烂一时,也可能会寂灭一世。斑白头发、参差牙齿、干枯脸庞,何尝不具有亲和力?何尝不能收获他人的爱戴?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倒能获得尊敬;努力用一切技术手段去掩饰修整,反而会败露一颗惊慌失措、欲盖弥彰、垂死挣扎的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学子概莫能外。在阅读体悟中,帮助他们认识到对美的追求既要适度,更要健康,把“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起来的美,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文本的解读能为学生情感导向起到良好牵引,则善莫大焉。
  
  三、体会作者的真诚
  
  《病梅馆记》能打动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将其内心真诚袒露,不拿腔捏调,不高高在上,不老气横秋。
  对于文人画士的嗜好,作者没有完全站在对立面,运用的不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的逻辑,相反,他承认“以曲为美”的审美追求有合理性,“固也”见出作者的坦诚。作者这样的姿态不仅没有降低批判的力度,反而让读者容易接受,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作者细细陈述疗梅过程的艰难。其艰难体现在多方面。一、文人画士的诟骂。因为“我”的举措不仅仅不能成就他人的美事,不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更主要的是对他人言行思想的一种否定、批评,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很难让文人画士接受。二、鬻梅者的痛恨。虽然文章说我疗梅是“购三百盆”,似乎没有损害鬻梅者的利益,但是“我”反其道而行之,是在公然宣扬另一种审美方式,别样的审美情趣,如果这种方式能形成大势,终究会砸鬻梅者的饭碗。破坏既得利益者的好事,不仅招致骂声,还可能有肉体之痛、生命之虞,这种事在当代尤其多。三、以一己之力疗梅,耗时费财。当以丑为美,以病态为美成为泱泱大势,欲以一己之力纠正,其难度无异于“挽狂澜于即倒”。这种英雄之举,冷静看待,恐怕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作者对热血之举的艰难非常清楚,是故结尾有“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浩叹——一介匹夫又哪来充足闲田暇日去疗救天下之病梅呢?这一细节,透露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可奈何。
  不以圣人自居,不把自身扮成救世主,看到个人之力微薄,体现了作者的真诚与难得的清醒。批判时实事求是,行动时不盲目乐观,文章就显得客观真实。如果仅凭一时冲动,一腔热血,议论时“手拿孤例,横扫天下”, 这样的论说会让读者敬而远之;行动时豪迈干云,这样的行动往往无功而终。作文与做人,道理是相通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既能丰富解读文章的内涵,又使得文章解读贴近学生生活,直击阅读者内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吸收经典思想的艺术价值,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格调和文明的情感价值观。普适性和现实性的文本解读,是赏读文本的正确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生动鲜活的不二法门。
  [作者通联:湖北巴东一中]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
王松泉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涉足领域最为广泛,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员宿将。在几十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涯中,独著、主编和参编论著50余部,撰文达千余万字。其中论著《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获中国教育学会论著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论著一等奖。2007年,年逾六旬的他又编著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语文课程新理论导读》、《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丛书六本,为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深为
中国语文教育的出路何在?是返回传统,还是照搬西方,或者是中西结合?如果是中西结合,又该怎样结合?洪宗礼先生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多年来所做的探索,为母语教材的编制。也为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笔者以为,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扎根民族土壤    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在学校开设
同在德国留学的师兄要毕业了,我问师兄:“毕业后是不是要回国,工作都有着落了吗?”师兄回答:“是要回国,但还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先毕业了再说吧。”我不由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呢?”师兄沉默了一会才说:“大学时候所选的专业和自己一开始设想的不一样,所以将就着,就这么一步步从本科走到硕士,又到了博士……”以和父母闹僵为代价换来的专业,竟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所选专业和自己一开始的设想不一样
2012年,在中国滑雪协会、大学生体育协会滑雪分会的支持下,北大雪协与清华、北京联合大学、交大、北航、外经贸等共8所高校组建成北京高校滑雪协会联盟。成为目前全中国唯一一个省级学生滑雪社团。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2016年雪季,联盟向渔阳、怀北、多乐美地等滑雪场输送大学生滑雪人次多达800余次、输送高级教练10人、雪场志愿者86人次,连续三年累计向各大雪场输送21000余人次,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
一、建构式新课堂的内涵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
此时,我只是想起一些质感的词藻  溶尽了我削皮锉骨的呻吟  并允许我躲藏  与披荆斩棘无关  与似水流年也无关  仅仅是为了躲藏  螺旋纹的房子在夜里翻卷起浪花  与陷进来的星星一起  不存在挣扎,我的自由  我的领悟,已证明过  月光下的大地  那么白  仿佛一切都停止了  喧嚣声都停止了  道路被放空  路燈撑着的光亮  是另类的漂泊  而寂静在慢慢填充到  那些楼影和树影,还有我  像身旁止
很长时间以来,诗人沙马奔走在极端贫困的边缘。有一阵子被查出病症,经常去医院,承受肉体痛苦和昂贵的医疗费。“月光下,我手拿一包药物/弯着腰,穿过闲散的面孔回家/与疾病周旋这么多年/仿佛一次次的战争与和平”(《药物与疾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状况。后来夫妻俩皆失去工作,还要抚养儿子,并尽可能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问题是,诗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中,且不说写诗,即便是谈诗,都成了一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