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也是学生最怕的教学环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网络中开放式的分享、交流,让学生成为了写作者和评价者,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生成话题,自由表达,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本文从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作文预习、指导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包含“話题生成,表达发布”“聚焦问题,分享交流”“立体呈现,多元评价”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调整。
(一)流程与框架
该流程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命题—讲解—作文—讲评”的以写作知识为中心、训练为主线的基本流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结合年段、单元的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成相对集中又具有发展空间的话题。学生的作文,不是作为任务,而是和教师、同学在线交流,通过网络分享、同伴对比、互动对话、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方式探究写作中的问题,最后完善,满意后在平台上发布展示。
(二)教学、学习、评价活动
作文话题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来,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对话中共同生成的,也是学生想要写的,为自我表达的需要而写。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为了给教师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为了表达的需求。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是“互联网+”时代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书面表达的乐趣与价值,提高书面表达的水平。
(三)网络环境与技术支持
开展“互联网+”作文教学研究,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环境和技术优势,营造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是必要的物质保障。
1.需要人手一个学习终端。例如PC机、图片或视频(提前准备好)、U盘等,系统融合(基于WIN系统或IOS系统,兼容所有软件)。
2.需要稳定、高效的网络。要实现家庭、校园、教室无线全覆盖,师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源。
3.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常用的工具软件。如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QQ等;支持表达的各类效率工具,如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拍摄、录音等;网络搜索百度等。
二、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小学作文新实践
“互联网+”作文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大致流程。新技术为写作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构建,在实践中创造、发展。
案例:六年级上册《作文3》,阅读例文《鸭血粉丝汤》后,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美味,写一篇题为“舌尖上的美食”的作文,写的时候注意突出色、香、味、形等。通过前面的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清楚一种美食,但立意不高,只会就美食写美食,涉及不到文化、传承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光让学生看例文、模仿结构等没有效果,必须打开学生的视野。我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孩子在拍摄中学会观察、体验,在交流分享作品中学会表达,在赏析纪录片的过程中感悟“美味”的内涵,重新从内容、立意等角度设计作品的框架。
(一)任务前置,翻转课堂
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成“表达真情实感、有个性地创造”,提供“真实情境、社交平台”等为路径。利用假期,让学生到大街小巷尝美味,在家庭厨房做美味,拍照或制作视频,在QQ群相册和群文件中分享。
第一环节【突破点】“话题生成”:借助社交平台,让学生再现真实生活。
(二)平台互动,重构课中学习
课前开放式的交流,教师发现了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找到了起点、重点,教学的目标更清晰。借助QQ这个社交平台,学生介绍各自的经验,点赞、评论“作品”照片、文字等。进而小组推荐,全班分享,让体验不断丰富,层层升华。
第二环节【突破点】: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在交流、分享中,比较观察的视角、方法和结果,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和发现。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发现“美食”还可以这样写,从色香味的描写,到制作的过程,再到文化内涵的挖掘。拍照、上传、分享、互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为写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更激发了他们表达体验的兴趣。
(三)资源共享,丰富学生个性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教师常用例文引路,弊端是千文一面。在“互联网+”的课堂中,教师利用数字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创意。
经典引路——欣赏《舌尖上的中国》中《臊子面》的视频片段,生动的画面、精彩的解说,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美食的色香味,还了解到了当地风俗,更感受到了臊子面背后还蕴含着当地特有的文化。美食在学生眼里不再仅仅是食物,原来“食”的美是从色、香、味中散发出来,从制作的过程和历史演变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隐身于食物本身,隐身于食物与人们相伴的生活中。
自由表达后,又有两次开放性学习活动的支撑,学生已打开了思路,对美食的内涵有了个性化解读。此时,再次取舍作文素材、重构作文框架、确定详略等已水到渠成。
第三环节【突破点】“个性重构”三部曲:
重构第一步:提供重构支架。学生根据需要提取信息,完成作文。
重构第二步:关注重构过程。每个学生重构过程都能及时呈现,学习与资源分享几乎同步,这样的生生互动学习,其交互性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
重构第三步:推送重构作文。把作文推送到阅读端,教师、同学、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推送的作品,并用点赞、符号和文字等方式指出优点和不足。
当然,“互联网+”不仅是工具、技术等物理层面的增加,交互性和个性化是其本质特点,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培养优秀的品质。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作文预习、指导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包含“話题生成,表达发布”“聚焦问题,分享交流”“立体呈现,多元评价”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调整。
(一)流程与框架
该流程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命题—讲解—作文—讲评”的以写作知识为中心、训练为主线的基本流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结合年段、单元的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成相对集中又具有发展空间的话题。学生的作文,不是作为任务,而是和教师、同学在线交流,通过网络分享、同伴对比、互动对话、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方式探究写作中的问题,最后完善,满意后在平台上发布展示。
(二)教学、学习、评价活动
作文话题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来,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对话中共同生成的,也是学生想要写的,为自我表达的需要而写。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为了给教师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为了表达的需求。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是“互联网+”时代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书面表达的乐趣与价值,提高书面表达的水平。
(三)网络环境与技术支持
开展“互联网+”作文教学研究,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环境和技术优势,营造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是必要的物质保障。
1.需要人手一个学习终端。例如PC机、图片或视频(提前准备好)、U盘等,系统融合(基于WIN系统或IOS系统,兼容所有软件)。
2.需要稳定、高效的网络。要实现家庭、校园、教室无线全覆盖,师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源。
3.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常用的工具软件。如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QQ等;支持表达的各类效率工具,如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拍摄、录音等;网络搜索百度等。
二、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小学作文新实践
“互联网+”作文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大致流程。新技术为写作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构建,在实践中创造、发展。
案例:六年级上册《作文3》,阅读例文《鸭血粉丝汤》后,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美味,写一篇题为“舌尖上的美食”的作文,写的时候注意突出色、香、味、形等。通过前面的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清楚一种美食,但立意不高,只会就美食写美食,涉及不到文化、传承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光让学生看例文、模仿结构等没有效果,必须打开学生的视野。我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孩子在拍摄中学会观察、体验,在交流分享作品中学会表达,在赏析纪录片的过程中感悟“美味”的内涵,重新从内容、立意等角度设计作品的框架。
(一)任务前置,翻转课堂
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成“表达真情实感、有个性地创造”,提供“真实情境、社交平台”等为路径。利用假期,让学生到大街小巷尝美味,在家庭厨房做美味,拍照或制作视频,在QQ群相册和群文件中分享。
第一环节【突破点】“话题生成”:借助社交平台,让学生再现真实生活。
(二)平台互动,重构课中学习
课前开放式的交流,教师发现了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找到了起点、重点,教学的目标更清晰。借助QQ这个社交平台,学生介绍各自的经验,点赞、评论“作品”照片、文字等。进而小组推荐,全班分享,让体验不断丰富,层层升华。
第二环节【突破点】: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在交流、分享中,比较观察的视角、方法和结果,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和发现。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发现“美食”还可以这样写,从色香味的描写,到制作的过程,再到文化内涵的挖掘。拍照、上传、分享、互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为写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更激发了他们表达体验的兴趣。
(三)资源共享,丰富学生个性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教师常用例文引路,弊端是千文一面。在“互联网+”的课堂中,教师利用数字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创意。
经典引路——欣赏《舌尖上的中国》中《臊子面》的视频片段,生动的画面、精彩的解说,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美食的色香味,还了解到了当地风俗,更感受到了臊子面背后还蕴含着当地特有的文化。美食在学生眼里不再仅仅是食物,原来“食”的美是从色、香、味中散发出来,从制作的过程和历史演变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隐身于食物本身,隐身于食物与人们相伴的生活中。
自由表达后,又有两次开放性学习活动的支撑,学生已打开了思路,对美食的内涵有了个性化解读。此时,再次取舍作文素材、重构作文框架、确定详略等已水到渠成。
第三环节【突破点】“个性重构”三部曲:
重构第一步:提供重构支架。学生根据需要提取信息,完成作文。
重构第二步:关注重构过程。每个学生重构过程都能及时呈现,学习与资源分享几乎同步,这样的生生互动学习,其交互性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
重构第三步:推送重构作文。把作文推送到阅读端,教师、同学、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推送的作品,并用点赞、符号和文字等方式指出优点和不足。
当然,“互联网+”不仅是工具、技术等物理层面的增加,交互性和个性化是其本质特点,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情境,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培养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