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充市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于2011年列入了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这项宝贵的民间财富对了解嘉陵江流域的人文地理、水运文化、民俗生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历史变迁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嘉陵江船工号子也失去了相应的发展空间,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项宝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种类,并对其民间音乐特性进行探析,包括演唱特征、旋律特征、节奏特征、唱词特征、结构特征五个方面,最后对号子的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嘉陵江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种类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在机动船等现代化技术还未普及之前,人力拉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方式,船工号子就是在这样特殊的集体生产方式中产生,是船工们在长期劳作中为了统一动作、凝聚力量、忘记疲劳而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其产生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嘉陵江是旧时重要的运输路线,其航道曲折、急流险滩、悬崖峭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是整个流域流程最长的县。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受蓬安县的地理位置、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号子多用劳动动作和自然事物来命名,在行船中,逆水航行叫上水,顺水航行叫下水,上水以拉纤为主,下水以搬桡为主。船工们创造了不同类别的号子曲牌,根据不同的水域环境灵活地进行变化和组合,紧密而连贯地描述了船工们从起航到靠岸的整个行船过程。根据号子不同的作用,可以大致将嘉陵江船工号子分为以下几类:(1)离岸、靠岸时唱用的曲牌,主要用于调整速度、统一动作,如“开船号子”“橹号子”“幺二三号子”。(2)过滩时唱用的曲牌,如“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交接号子”等,快进滩时,唱“见滩号子”,做好闯滩的准备。当船进入险滩,唱“上滩号子”,到了紧要关头,则唱“拼命号子”“交接号子”。(3)水流平缓、下水搬桡时唱用的曲牌,如“平水号子”“下水号子”“数板号子”,多为行船平稳行进时所唱。(4)上水拉纤时唱用的曲牌,是劳动强度最大时唱用的曲牌,如“抓抓号子”“吊号子”“踢脚斑鸠号子”,船工们脚蹬石头手抓沙,拼命地和激流搏斗。此外,还有将船抛到对岸时所唱的“抛河号子”等。
二、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
(一)演唱特征
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也有一人独唱的形式,纯人声,无伴奏,主要用呼喊式声腔,有时以方言进行说唱,有时唱腔会融合川剧的高腔,句尾常有较长的拖腔,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号子演唱的核心是“驾长”,“驾长”需要具有嘹亮的嗓音、良好的节奏感,并且能够熟悉船运情况,由他根据具体情形来决定唱什么类型的号子。演唱一般分为两个声部,“驾长”领唱主旋律部分,剩下的船工为和唱部,和唱部一般情况下只唱节奏性衬词,为领唱搭腔。有时和唱部对领唱进行跟唱,有时与领唱构成复调形式。独唱多为“驾长”即兴编唱,出现在水流平缓时唱用的号子里。
(二)结构特征
号子伴随船工們的劳作而唱,根据水流状况的改变而变换。因此,一般根据劳动的需要将各个曲牌联合而唱,具有连续性,段落结束感不强。各个曲牌多为一句或两句相同旋律片段的变奏和变化重复,随着劳动的持续时间而连续多次重复。
(三)节奏特征
号子的音乐节奏随着劳动场景和劳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以目前搜集到的谱例来看,多为2/4、4/4拍。有时领唱部与和唱部的节奏型相同,有时两个声部采用不同节奏型交错进行。在劳动强度小的号子中,如“平水号子”“数板号子”,抒情性强,这时节奏舒缓而自由;在中等劳动强度的号子中,速度统一,节奏规整;在劳动强度大的号子中,速度加快,节奏急促,领唱与和唱衔接紧密,一鼓作气。
(四)旋律特征
当船工们集中注意力,用尽全身力气与激流搏斗时,所唱的号子旋律性较弱;而在水流平缓时演唱的号子中,旋律则变得悠扬婉转,此时号子的旋律构成以五声音阶为主,调式多用羽调式和徵调式。旋法常用小三度、大二度、四度或以上的跳进,甚至不时出现七度的大跳。同时还有戏曲、曲艺和民歌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旋律。例如这首“抛河号子”,乐曲采用五声音阶,由一个乐句变化反复三次而成。全曲小三度“i6”“53”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现了大二度“21”“65”,七度“65”。此外,曲中还出现了倚音和滑音,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五)唱词特征
号子无固定唱词,按内容可以分两类:实用类和娱乐类。唱词创作主要由“驾长”承担,和唱部的船工主要唱劳动节奏衬词来配合领唱,衬词多用“嗨”“嚯”“嗨唑”“哦吔嘚挫”等。实用类唱词主要用于“上滩号子”等节奏强烈的号子中,简单而规整。娱乐类唱词一般出现在“平水号子”“下水号子”等旋律优美的曲调中,题材丰富,雅俗共赏,包括历史人物事件、途中自然风光、生活趣事等,通过唱词可以了解嘉陵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民俗生活等,体现了号子的艺术性。例如:
“蓬安锦屏高看远,前河后山水相连;右边有名跑马梁,左有古佛下龙潭。依山傍水周子镇,蓬安前是相如县;嘉陵江深藏鱼广,水上竞舟花飞扬;百牛过江天下晓,白鹤群飞舞牛前;各行各业生意旺,理发取耳也发忙。”“水心妇人处处有,沾花惹草把家丢;花街柳巷你莫走,完成任务早回头。”
三、嘉陵江船工号子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方式
(一)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现状
蓬安县文化馆已开始着手进行了保护工作:1、采录和记谱工作,在文化馆编印的《蓬安民间传统文化》里,对号子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整理记录了少量谱例,还形成了少量影像资料。(2)确立了三代传承人,第一代传承人是蒋学定老人,第二代传承人是陈道远老人,他们两人是现存屈指可数的“驾长”,能还原真实的号子。第三代传承人是从小在江边听着号子长大的唐文勇先生。然而,蒋学定老人在2013年离开了人世,如今陈道远老人也已95岁高龄,原始的号子已面临永远消失的险境。(3)成立了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队,表演队曾在“2008年首届南充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开幕式上进行了演出。然而,演出队的成员都是业余的,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次,没有更新曲目内容。此外,也有学者对号子进行了研究工作,但有关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尽管有着相关的保护措施,但这项非遗的未来不免令人担忧。 (二)对嘉陵江船工号子保护与发展方式的思考
如今,全国各地对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有着充分的研究,例如福建南音、乌江船工号子等,这些研究成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何使嘉陵江船工号子能够很好地保存、延续和发展,可以根据其特点,借鉴外地研究成果找到合适自身的方法不断实践,把它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市民保护意识
南充市教育机构、文化部门和媒体部门等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一位南充市民都明白自己作为嘉陵江船工号子这项宝贵非遗的拥有者,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任。例如,利用市、各縣春晚的平台,邀请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队演出,增加舞台舞美效果,让这项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电视台开设地方民间文化节目,邀请传承人进行介绍、演唱和固定曲目的教学,让每家每户了解号子的起源、用途和种类,并熟悉代表性号子的旋律。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号子演唱比赛,并给予丰厚的奖励。教育机构组织传承人进中小学校园进行讲座,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喜爱号子。
2.开发相关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及相关课程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是非常可行的一个保护和传承途径。处于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从2000年起就开始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建立了专业研究的师资队伍,并开设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编写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等教材。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录音等影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深刻地体验了它们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南充市内高校同样可以将嘉陵江船工号子等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调研、学习以及研究嘉陵江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建设相关专业和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结合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改编和教学;设立专业选修课,或采取嵌入式、单元化课程方式进行教学;邀请传承人进校讲座和表演;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成立号子社团,或通过专题音乐会、演出照片展览、演出录像展演等方式,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
重庆市武隆县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西安市华清池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等,这些旅游产品所反映的都是对历史、民族民间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印象武隆”以峡谷为剧场,由100余真人演员现场表演,以乌江船工号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其他民族特色文化内容,如哭嫁、抬石号子等,给观众们带来了绝佳的视听盛宴,成功地让人们记住了乌江船工号子等武隆地方特色文化。成功旅游产品开发案例表明,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其自身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蓬安县又称相如古县,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故里,相传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宋代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等名人都曾到蓬安游历、讲学,留下了宝贵的遗迹;被称为“嘉陵江最后的码头古镇”——周子古镇也地处蓬安,紧邻古镇,嘉陵江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码头遗迹。此外,蓬安县还是川陕革命老区。可见,蓬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开发号子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很好的土壤。
四、结语
综上所述,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旋律以及唱词深受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可根据其自身特点,借鉴外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引入高校以及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笔者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可以关注这项宝贵的民族民间艺术,投入到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笑岩.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反思——访谈“嘉陵江船工号子”传承人有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2]孙黎.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风格特征——以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船工号子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罗中玺.“乌江船工号子”的来源与美学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0(03).
[4]罗文.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J].人民音乐,2008(09).
[5]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嘉陵江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种类
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在机动船等现代化技术还未普及之前,人力拉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方式,船工号子就是在这样特殊的集体生产方式中产生,是船工们在长期劳作中为了统一动作、凝聚力量、忘记疲劳而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其产生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嘉陵江是旧时重要的运输路线,其航道曲折、急流险滩、悬崖峭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是整个流域流程最长的县。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受蓬安县的地理位置、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号子多用劳动动作和自然事物来命名,在行船中,逆水航行叫上水,顺水航行叫下水,上水以拉纤为主,下水以搬桡为主。船工们创造了不同类别的号子曲牌,根据不同的水域环境灵活地进行变化和组合,紧密而连贯地描述了船工们从起航到靠岸的整个行船过程。根据号子不同的作用,可以大致将嘉陵江船工号子分为以下几类:(1)离岸、靠岸时唱用的曲牌,主要用于调整速度、统一动作,如“开船号子”“橹号子”“幺二三号子”。(2)过滩时唱用的曲牌,如“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交接号子”等,快进滩时,唱“见滩号子”,做好闯滩的准备。当船进入险滩,唱“上滩号子”,到了紧要关头,则唱“拼命号子”“交接号子”。(3)水流平缓、下水搬桡时唱用的曲牌,如“平水号子”“下水号子”“数板号子”,多为行船平稳行进时所唱。(4)上水拉纤时唱用的曲牌,是劳动强度最大时唱用的曲牌,如“抓抓号子”“吊号子”“踢脚斑鸠号子”,船工们脚蹬石头手抓沙,拼命地和激流搏斗。此外,还有将船抛到对岸时所唱的“抛河号子”等。
二、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
(一)演唱特征
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也有一人独唱的形式,纯人声,无伴奏,主要用呼喊式声腔,有时以方言进行说唱,有时唱腔会融合川剧的高腔,句尾常有较长的拖腔,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号子演唱的核心是“驾长”,“驾长”需要具有嘹亮的嗓音、良好的节奏感,并且能够熟悉船运情况,由他根据具体情形来决定唱什么类型的号子。演唱一般分为两个声部,“驾长”领唱主旋律部分,剩下的船工为和唱部,和唱部一般情况下只唱节奏性衬词,为领唱搭腔。有时和唱部对领唱进行跟唱,有时与领唱构成复调形式。独唱多为“驾长”即兴编唱,出现在水流平缓时唱用的号子里。
(二)结构特征
号子伴随船工們的劳作而唱,根据水流状况的改变而变换。因此,一般根据劳动的需要将各个曲牌联合而唱,具有连续性,段落结束感不强。各个曲牌多为一句或两句相同旋律片段的变奏和变化重复,随着劳动的持续时间而连续多次重复。
(三)节奏特征
号子的音乐节奏随着劳动场景和劳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以目前搜集到的谱例来看,多为2/4、4/4拍。有时领唱部与和唱部的节奏型相同,有时两个声部采用不同节奏型交错进行。在劳动强度小的号子中,如“平水号子”“数板号子”,抒情性强,这时节奏舒缓而自由;在中等劳动强度的号子中,速度统一,节奏规整;在劳动强度大的号子中,速度加快,节奏急促,领唱与和唱衔接紧密,一鼓作气。
(四)旋律特征
当船工们集中注意力,用尽全身力气与激流搏斗时,所唱的号子旋律性较弱;而在水流平缓时演唱的号子中,旋律则变得悠扬婉转,此时号子的旋律构成以五声音阶为主,调式多用羽调式和徵调式。旋法常用小三度、大二度、四度或以上的跳进,甚至不时出现七度的大跳。同时还有戏曲、曲艺和民歌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旋律。例如这首“抛河号子”,乐曲采用五声音阶,由一个乐句变化反复三次而成。全曲小三度“i6”“53”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现了大二度“21”“65”,七度“65”。此外,曲中还出现了倚音和滑音,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五)唱词特征
号子无固定唱词,按内容可以分两类:实用类和娱乐类。唱词创作主要由“驾长”承担,和唱部的船工主要唱劳动节奏衬词来配合领唱,衬词多用“嗨”“嚯”“嗨唑”“哦吔嘚挫”等。实用类唱词主要用于“上滩号子”等节奏强烈的号子中,简单而规整。娱乐类唱词一般出现在“平水号子”“下水号子”等旋律优美的曲调中,题材丰富,雅俗共赏,包括历史人物事件、途中自然风光、生活趣事等,通过唱词可以了解嘉陵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民俗生活等,体现了号子的艺术性。例如:
“蓬安锦屏高看远,前河后山水相连;右边有名跑马梁,左有古佛下龙潭。依山傍水周子镇,蓬安前是相如县;嘉陵江深藏鱼广,水上竞舟花飞扬;百牛过江天下晓,白鹤群飞舞牛前;各行各业生意旺,理发取耳也发忙。”“水心妇人处处有,沾花惹草把家丢;花街柳巷你莫走,完成任务早回头。”
三、嘉陵江船工号子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方式
(一)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现状
蓬安县文化馆已开始着手进行了保护工作:1、采录和记谱工作,在文化馆编印的《蓬安民间传统文化》里,对号子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整理记录了少量谱例,还形成了少量影像资料。(2)确立了三代传承人,第一代传承人是蒋学定老人,第二代传承人是陈道远老人,他们两人是现存屈指可数的“驾长”,能还原真实的号子。第三代传承人是从小在江边听着号子长大的唐文勇先生。然而,蒋学定老人在2013年离开了人世,如今陈道远老人也已95岁高龄,原始的号子已面临永远消失的险境。(3)成立了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队,表演队曾在“2008年首届南充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开幕式上进行了演出。然而,演出队的成员都是业余的,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次,没有更新曲目内容。此外,也有学者对号子进行了研究工作,但有关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尽管有着相关的保护措施,但这项非遗的未来不免令人担忧。 (二)对嘉陵江船工号子保护与发展方式的思考
如今,全国各地对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有着充分的研究,例如福建南音、乌江船工号子等,这些研究成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何使嘉陵江船工号子能够很好地保存、延续和发展,可以根据其特点,借鉴外地研究成果找到合适自身的方法不断实践,把它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市民保护意识
南充市教育机构、文化部门和媒体部门等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一位南充市民都明白自己作为嘉陵江船工号子这项宝贵非遗的拥有者,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任。例如,利用市、各縣春晚的平台,邀请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队演出,增加舞台舞美效果,让这项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电视台开设地方民间文化节目,邀请传承人进行介绍、演唱和固定曲目的教学,让每家每户了解号子的起源、用途和种类,并熟悉代表性号子的旋律。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号子演唱比赛,并给予丰厚的奖励。教育机构组织传承人进中小学校园进行讲座,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喜爱号子。
2.开发相关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及相关课程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是非常可行的一个保护和传承途径。处于乌江流域下游的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从2000年起就开始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建立了专业研究的师资队伍,并开设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等特色课程,编写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等教材。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录音等影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深刻地体验了它们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南充市内高校同样可以将嘉陵江船工号子等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调研、学习以及研究嘉陵江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建设相关专业和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结合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改编和教学;设立专业选修课,或采取嵌入式、单元化课程方式进行教学;邀请传承人进校讲座和表演;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成立号子社团,或通过专题音乐会、演出照片展览、演出录像展演等方式,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
重庆市武隆县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西安市华清池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等,这些旅游产品所反映的都是对历史、民族民间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印象武隆”以峡谷为剧场,由100余真人演员现场表演,以乌江船工号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其他民族特色文化内容,如哭嫁、抬石号子等,给观众们带来了绝佳的视听盛宴,成功地让人们记住了乌江船工号子等武隆地方特色文化。成功旅游产品开发案例表明,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其自身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蓬安县又称相如古县,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故里,相传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宋代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等名人都曾到蓬安游历、讲学,留下了宝贵的遗迹;被称为“嘉陵江最后的码头古镇”——周子古镇也地处蓬安,紧邻古镇,嘉陵江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码头遗迹。此外,蓬安县还是川陕革命老区。可见,蓬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开发号子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很好的土壤。
四、结语
综上所述,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旋律以及唱词深受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可根据其自身特点,借鉴外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引入高校以及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笔者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可以关注这项宝贵的民族民间艺术,投入到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笑岩.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反思——访谈“嘉陵江船工号子”传承人有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2]孙黎.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风格特征——以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船工号子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罗中玺.“乌江船工号子”的来源与美学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0(03).
[4]罗文.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建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J].人民音乐,2008(09).
[5]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