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器物与汉语词义的文化承接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名称、形状、性质、用途等相关内容包含在信息中,借以传达某种信息。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随着古代文物的大量出土,汉语中许多不为我们所能完全理解的词语、成语的意义也更加明确起来,而我们也能从这些古代器物及相关的汉语词汇、成语中寻觅出古代文化的踪迹。这是一种概念与实物的结合,是一种文化的承接。本文选取几个实例,从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来对古代器物与汉语词义的文化承接作出揭示。
  关键词:古代器物;汉语词义;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21-03
  
  古人说话,写诗和做文章,喜欢把当时生活中使用的种种器物运用于其中,根据具体内容所需,所选取器物,有的是平常时节极为普通的杂物,有的则是在特定场合才使用的珍贵物品。不论是议论政局,还是陈述日常事件,这些器物在话题里,或作比拟,或作衬托,或为转义,或为寓意,都能使内容更为生动,也更易于理解。然而古代遗留至今的许多成语、词汇在现代人看来却很难理解,这些词汇成为我们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这是因为古代的一些常用器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消失了,我们不知所云何物,不知所比何物,所以也就无法形象地联想并理解。我国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包括地面遗留,地下埋藏,凡传世和出土的古代器物,都属于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见证。分析这些古代文物在古典文献以及一些成语、词语所反映的语言色彩,可以发现我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
  一、以物比拟
  比拟,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修辞手法。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往往借助某种器物形状、性质和用途等等,采用比拟手法,说明一些事物发生的情景、一些事态变化的过程,甚至显露在某种环境中人们所产生的特定心理。这是汉语运用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运用得当,要比一般性叙述简明得多,形象得多,也使读者领会得更深刻。有些比拟,微妙维肖,不但显得文字生动,喻义诙谐,而且语言精练易懂。
  借助器物形状比拟,有直接比拟和间接比拟两种方式。例如以器物的形象直接比拟人的外表、行为,或以善赞,或以讽刺,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一类属于直接比拟。间接比拟,则是一种借喻,不是凭直觉理会,而是以器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现象,说明某些情景。人类的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多样化,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词汇,增加修辞方法,使得表达方式多变。不论是直接比拟还是间接比拟,通常所借以比拟的,多是器物的形状、颜色、用途以及器物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景象。下面试以“磬”、“箕”举例加以说明。
  1.说“室如悬磬”
  磬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多用玉石制成,形状像一件曲尺。磬背称“倨句”,长边叫“鼓”,短边叫“股”。磬背的角度一般情况下在平角与直角之间。而“室如悬磬”这一成语为什么会有贫困、穷困这样的比喻义呢?
  先看这个成语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齐国孝公带兵侵入鲁国北部边境。鲁国僖公派展喜到边境去,以丰盛的酒食犒劳齐国军队。齐国孝公对展喜道:想必是鲁国的人害怕了吧!展喜做了一番辩解,不承认是国人害怕齐国攻打进来。齐孝公直率地指出,鲁国已是“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这里的“室”,若指国家,便是府库;若指家庭,便是住宅。“悬磬”,是说把磬挂起来。磬挂在架上,两边的斜角下垂,正面看去,好像房屋屋脊的前后两面人字坡。“股”和“鼓”的下面是一个空档,相比室内空无一物。“室如悬磬”就是指家室如同挂着的磬下的空档一样,没有什么实物。
  2.说“磬折”
  有趣的是,同一件器物,如果把摆放的方向调动一下,又会产生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比拟义。就“磬”而言,当它悬挂时,可以用来比拟室内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把磬竖立起来,则非常像一个人躬身而立。《礼记•曲礼》疏:“身宜偻折如磬之背”。身子弯曲同磬背一般,称之为“磬折”。这是古人表示对人尊敬和谦虚的仪态。古籍中常见的“磬折”一词,跟现在鞠躬的意义相近。
  古代,上至王公,下至臣民,总是以磬折表现往来交际的礼节。《尚书•大传》写西周早期,周公旦辅政,方国诸侯来都城接受周天子册封授命,周公便在一旁磬折,以礼相待。曹植在他写的《箜篌引》中有“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谦逊的君子讲究礼仪,求助于人总是磬折示意。《史记•滑稽列传》记西门豹治邺,在邺水边“簪笔磬折”恭候河伯回话,这是对河神的虔诚恭敬。
  二、以物转义
  古人在文章中,所写的一些器物,有时并不完全按照器物本身原来的用途,表达要说的话,而是借用器物的某种特殊作用,抽象、引申成更深层次的意义即以实物的功能来转达另一种含义。这种表达修辞手法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随着古物的大量出土,过去很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物的古代器具,现在都可以见到实物,这使我们对一些用器物名称构成的词语,其所能够引申出的其他意义,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本节以“权衡”、“斟酌”为例,加以说明。
  1.说“权衡”
  按照本义,“权”与“衡”都是称重量的器具名称。“权”,指测量重量的砝码或秤砣。古时“权”分铜权和铁权。在先秦时期,使用的是等臂杆秤,与天平差不多。“衡”就是秤杆,有竹制、木制和铜制的。古人有说“权其重量”,也有说“衡其重量”的。因为砝码与秤杆一起使用,才能称出重量,所以惯称“权衡”。
  我国开始使用称重量的器具,由来已久。在《尚书•尧典》中,已经提出“同律度量衡”,要求统一音律、长度、容积和重量。权衡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就制定并颁布了铜权、铁权的重量标准。东汉时期,提系杆秤已经普遍使用。到了宋代,杆秤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市场上,天平衡杆逐渐为秤杆替代,权也演变为“秤砣”,一直沿用至今。“权衡”一词,也逐渐被“杆秤”或“秤”代替了。人们以“权衡”有准确称重的功能,逐渐引申而扩展为衡量、比较等意义。早在春秋战国,《荀子•大略》中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用礼制来管理国家,就好比用权衡准确称出重量一样。这正是借喻,将具体器物用途转为另一层意思。汉代诗人严忌,哀叹屈原未能遇到开明的君主,满腔爱国情,却遭冷遇。他在《楚辞•哀时命》中高度赞扬屈原的公正无私,胸襟坦率,用“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之句,比拟屈原人品高尚。现在,我们使用这个词语,作为借喻转义,多把“权衡”当作比较、掂量之意,已经与“权衡”所指的实物相脱离。
  2.说“斟酌”
  斟酌是古人饮酒时,往酒杯中斟酒的动作。现在,我们常常用“斟酌”一词的引申义:思考、思索、考虑等,这与“权衡”的转义一样,都起到了恰当好处的语言效果。在汉唐的诗文中,则每以“斟酌”表述饮酒,这是当时常用的词义。如:汉苏武诗:“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晋陶渊明的《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唐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二:“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尉迟暮。”
  现在我们喝酒时,表示“注酒”之意只用一个“斟”字,或者为“斟满”。却不再说“斟酌”。这是因为如今我们使用的酒具已与古代完全不同。古人的酒具要比现在的复杂得多,一套完整的酒具,包括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贮酒器主要是壶,有铜壶和陶壶。盛酒器主要有尊、樽、卤、杯等。饮酒器有觯、觞、觚、杯。古代宴会上,注酒是一种对人表示尊敬的礼节。席间善于注酒者,常常能恰如其分地掌握好何时斟酌,斟酌多少,做到让对方愉快也不失礼。
  “斟酌”一词转义为思考,考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荀子•富国》中就提出,国家的富强,是多方面的,“故明主必谨慎,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宋元之后,饮用白酒,带流嘴的酒壶盛行,“斟酌”一词就和饮酒完全没有关系了。
  三、以物寓意
  汉语中,以物寓意和以物转义,是有所不同的。以物寓意,是借用一些器物本身的功用,来寄托或隐含另一层意义。这中间不存在某种引申之意。而以物转义,则是将一些器物所起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汉语中的不少成语,都属于以物寓意,这也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之一。
  以物寓意的成语,往往源于一些历史事件或是传说故事中出现的器物,通常也是四字一句。现在人们虽懂成语的意思,但却不了解成语中的器物为什么能起到寓意的作用。有些器物,名称相同,但时代不同,名同而物异。下面就以“钟鸣鼎食”和“钟鸣漏尽”两个成语为例,加以具体分析。同为“钟鸣”,前者是指奏乐的编钟之声,后者是指报时的大钟之声。
  1.说“钟鸣鼎食”
  “钟鸣鼎食”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吃饭的时候,有音乐伴奏,上桌的菜肴,用鼎盛放,显得奢侈豪华。常用来泛指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之家。古人并不是有钱就可以“钟鸣鼎食”,这也跟富与贵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有王室贵族才有权享受这样的厚待,而且要以一定的等级制度作为区别。
  演奏的乐器,钟、磬有多少组,钟架磬架怎么摆设,都因等级差别而不同。《周礼•春宫•小胥》记载,天子宫悬,四壁都置乐器,大概是两架编钟两架编磬,没壁列一架。诸侯轩悬,去掉北壁一面,只有三壁能置乐器。大夫判悬,再去掉西壁。士特悬,只剩下一个悬架。而列鼎是有制度的,天子七鼎,诸侯五鼎,大夫三鼎。一般老百姓不够资格,不许列鼎而食。从上述对悬钟和列鼎的严格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成语的寓意:既富又贵的人家,不仅仅是有钱。
  《红楼梦》的第二回,讲到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了如海,已不如过去,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钟鼎之家”是指祖上曾经有过公爵,有过功业。
  2.说“钟鸣漏尽”
  古代所谓“钟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食奏乐;一种是每天夜晚击钟报时。奏乐的是编钟,报时的是大钟,后者形状和现在佛教寺院钟楼上挂的大钟相似。编钟悬于正殿宴厅,大钟悬于城郭钟楼。同为“钟鸣”,情况不同,寓意也不同。“钟鸣漏尽”在许多文献里,都用来寓意老年留世不久之意。
  汉代蔡邕撰《独断》,记城楼钟鼓报时情况:“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天到了傍晚,响起钟声,开始宵禁,不准夜间行人。钟鸣则息,一切活动都止。漏尽,是指滴漏贮水,已经滴尽,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械。钟鸣是根据滴漏的计时情况撞钟报时的。
  北齐人赫连子悦的墓志中有“钟鸣漏尽,岁迫时催”句。把“钟鸣漏尽”写入墓志和遗嘱,都是来寓意老人残年,时日将尽。
  综所上述,用文化作为古代器物与汉语成语词义的联系纽带,结合考古文物发掘的成果以及相关古典文献,可以让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今人眼前真实再现。
  
  参考文献:
  [1]朱启新.文物与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丘光明.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M].北京:文物,1984(10).
  [5]连秀丽.青铜器与礼乐制度的沿革[M].哈尔滨:北方论丛,2005(6).
其他文献
叫人起床的袜子  为了解决赖床的问题,各种奇奇怪怪的闹钟层出不穷,什么踩上去三秒才能停的地毯闹钟,会跑的闹钟,答对题才能不响的闹钟……这回,奇葩闹钟界又添新成员——袜子闹钟。睡觉前,先通过手机APP设置好闹铃,再套上袜子。设定时间一到,袜子就会振动起来挠你脚心,想要停止,只能双脚落地!只有当袜子底部的高敏感电阻检测到超过18千克重量,振动才会停止。怎么样?你觉得这种闹钟管用吗?  海洋中的塑料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卫星从太空中拍摄到,我们的世界比20年前更绿了,而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最大。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大小,其中仅中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两者是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体。有健康的道德教育才有健康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正确的道德教育观与正确
一位天体摄影师根据15万张月球照片的颜色数据,制作出一张6400万像素的月球彩色照片。这张照片剥去了月亮的层层外壳,揭示了它隐藏的色彩。图中的颜色显示了月球环境中矿物质
我们从影视作品、新闻直播中看到的宇航员,为什么时而穿橘色太空服,而时穿白色太空服呢?这里面可有讲究。
0前言我对沧州市水资源评价和近几年水资源状况的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有关资料。面对严峻的水短缺形势,走节水之路成为沧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进而从生活、工业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日渐深刻。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质量是其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
生产装置的自动化以及大型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提高工业生产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对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化工产
摘要:行政效能作为把握政府整体运行状态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政府提升自身公共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行政效能的提升,政府可以有效地对经济社会进行良性的干预,促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探查出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障碍性因素,有针对行地寻求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效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04-03  行政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块瑰宝。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分析叫亦声,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亦形亦声,它叫亦声字。了解亦声字声形兼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对探索语源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