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为避免将这类说理性文章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紧扣“道理”,从“借助经验,直击道理”“梳理脉络,明晰道理”“研读对比,学会说理”“领悟表达,引导实践”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既让学生明了文中所讲的道理,又让学生学会了说理的方法,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关键词]
说理性文章;“道理”;言意兼得;教学谈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的“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引出论点,通过列举事例,正反论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全文语言浅显易懂,说理清晰透彻,可以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难度。既然如此,在教这篇文章时,教师又该教些什么呢?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又鉴于这篇文章“说理性”的特点,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了解文章说理的脉络。(2)学习讲道理的方法(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懂得举例要典型,讲道理时要紧扣道理,语言简练。(3)学习本课的说理方法,试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围绕这一目标,笔者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借助经验,直击道理
课堂伊始,笔者便让学生透过文题,洞察文章的体裁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不同于通常学习的记叙文,由“启示”可见,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讲道理,也就是“滴水穿石”说明的道理。那究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能否一下子找到?因为《滴水穿石的启示》并不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习过《说勤奋》一文,因此,学生们已经对议论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忆:还记得《说勤奋》一文吗?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根据学习《说勤奋》的经验,通常我们能在哪些地方快速地找到文中说明的道理?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地从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結尾部分发现了本课说明的道理: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再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很快抓住了这个道理的核心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并很快理解了这个道理的内涵。
二、梳理脉络,明晰道理
当然,学习议论文仅仅弄清文中说明的道理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说明了道理,那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走进文本,通过联系每一节的内容去发现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通过研读、讨论、交流,发现了文章的脉络:首先,通过写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其次,作者通过列举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来说明,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能取得成功,而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是因为没有这种精神;最后,总结道理,点明题意。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谋篇的奥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而这正是一般说理性文章构篇的基本模式。
三、研读对比,学会说理
对于说理性的文章,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所讲的“道理”,更要让学生读懂作者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这也是教学说理性文章的一个重要目标。
“举例”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方法。正如《说勤奋》一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样,《滴水穿石的启示》也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的,这一点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发现。那课文举了几个事例?是怎么举例的?又是怎样通过所举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研读事例,发现举例的典型性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先来读一读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一节,你们觉得请几个同学来读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1:我认为3个同学读比较适合。一个同学读李时珍,一个同学读爱迪生,一个同学读齐白石。最后的总结齐读。
生2:我认为4个同学读比较适合,还有一个同学读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师:都可以,不过老师觉得3个同学读更好,既然是总结大家就一起读比较好。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操作,让学生明白文中举了3个事例,且是先分述事例,最后总结的写法)
师:(指名3人读)课后的6个生字都在这一段中,要注意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读书,随机正音)
师:你能发现课文中举的例子很有特点吗?
(同桌讨论交流)
生1:都是名人的事例。
生2:名人的事例很多,但文中选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名人,就是这一段结尾时说的“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生3:他们还代表了不同的领域(医学家、发明家、画家)。
师:由此,你们能否总结一下,所举的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
(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发现列举事例的典型性)
(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的准确性
有了典型的事例,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所举的事例讲明道理的呢?这往往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也是日后学生写作议论文时障碍较大的部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这3个事例,先把能让自己感受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圈画出来,在4人小组中讨论交流,再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集体交流时,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能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选择读一读,把表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强调出来;还可以讲一讲在课外了解到的他们的故事,以补充证明他们确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最终获得了成功。通过这个过程的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课文在阐述事例时,是紧紧扣住想要说明的道理来叙述的,3个事例正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最好佐证。 (三)横向对比,探究语言的概括性
说理性的文章中因举例的需要,常常也有叙事,不过这当中的叙事却跟学生们平时的记叙文大相径庭。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处对比,让学生发现议论文中举例叙述的语言特点。首先,笔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3个例子连起来看,最好能找出作者在写这些事例时的共同点。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发现3个事例在叙述时都写得比较简单,都是先讲他们是谁,再讲怎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功。这是叙述结构的相似。接着,笔者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原文和本课的李时珍事例,再让学生对同一人物的事例叙述进行对比,学生马上发现:同样是写李时珍的,在四年级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山寺》中,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写了李时珍的神情、动作、语言,写得具体、生动。而这里写李时珍,只有两句话,紧紧扣住“道理”,概括性地写,语言表达精炼而又准确。
四、領悟表达,引导实践
至此,文中之“意”学生已经习得。不过,学习议论文如何讲明道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学生不仅要学懂,更要会运用。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借助事例讲道理,下课前笔者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说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试着补充一个事例来说明文中所讲的道理,可以以这学期我们学过的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的法布尔为例,也可以列举你课外收集了解到的其他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的事例,注意既要紧扣道理,又要语言简练。通过这一练习,检测学生对议论文中举例说理方法的领悟和运用。
苏教版教材中,像《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样的说理文章并不多,读起来简单、枯燥,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课文,并不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待见”。不过,这次有益的尝试,让笔者感受到:像这样的说理文章,教师不妨紧扣道理,从“说明方法”入手,“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让学生“言意兼得”,不仅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懂得作者是怎样说理的,学生定会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参 考 文 献]
[1]薛法根.看别人如何“说理”——议论文教学例谈.http://blog.sina.com.cn/xfg1968.
[2]李文广.追求“理性的感动”——说理性课文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15).
[3]葛敏芸.说理性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4]蒋成云.说理性课文语言训练点的把握[J].教育科研论坛,2007(8).
(责任编辑:符 洁)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为避免将这类说理性文章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紧扣“道理”,从“借助经验,直击道理”“梳理脉络,明晰道理”“研读对比,学会说理”“领悟表达,引导实践”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既让学生明了文中所讲的道理,又让学生学会了说理的方法,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关键词]
说理性文章;“道理”;言意兼得;教学谈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的“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引出论点,通过列举事例,正反论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全文语言浅显易懂,说理清晰透彻,可以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难度。既然如此,在教这篇文章时,教师又该教些什么呢?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又鉴于这篇文章“说理性”的特点,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了解文章说理的脉络。(2)学习讲道理的方法(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懂得举例要典型,讲道理时要紧扣道理,语言简练。(3)学习本课的说理方法,试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一个道理。围绕这一目标,笔者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借助经验,直击道理
课堂伊始,笔者便让学生透过文题,洞察文章的体裁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不同于通常学习的记叙文,由“启示”可见,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讲道理,也就是“滴水穿石”说明的道理。那究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能否一下子找到?因为《滴水穿石的启示》并不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习过《说勤奋》一文,因此,学生们已经对议论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忆:还记得《说勤奋》一文吗?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根据学习《说勤奋》的经验,通常我们能在哪些地方快速地找到文中说明的道理?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地从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結尾部分发现了本课说明的道理: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再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很快抓住了这个道理的核心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并很快理解了这个道理的内涵。
二、梳理脉络,明晰道理
当然,学习议论文仅仅弄清文中说明的道理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说明了道理,那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走进文本,通过联系每一节的内容去发现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通过研读、讨论、交流,发现了文章的脉络:首先,通过写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其次,作者通过列举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来说明,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能取得成功,而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是因为没有这种精神;最后,总结道理,点明题意。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谋篇的奥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而这正是一般说理性文章构篇的基本模式。
三、研读对比,学会说理
对于说理性的文章,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所讲的“道理”,更要让学生读懂作者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这也是教学说理性文章的一个重要目标。
“举例”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方法。正如《说勤奋》一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样,《滴水穿石的启示》也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的,这一点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发现。那课文举了几个事例?是怎么举例的?又是怎样通过所举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研读事例,发现举例的典型性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先来读一读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一节,你们觉得请几个同学来读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1:我认为3个同学读比较适合。一个同学读李时珍,一个同学读爱迪生,一个同学读齐白石。最后的总结齐读。
生2:我认为4个同学读比较适合,还有一个同学读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师:都可以,不过老师觉得3个同学读更好,既然是总结大家就一起读比较好。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操作,让学生明白文中举了3个事例,且是先分述事例,最后总结的写法)
师:(指名3人读)课后的6个生字都在这一段中,要注意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读书,随机正音)
师:你能发现课文中举的例子很有特点吗?
(同桌讨论交流)
生1:都是名人的事例。
生2:名人的事例很多,但文中选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名人,就是这一段结尾时说的“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生3:他们还代表了不同的领域(医学家、发明家、画家)。
师:由此,你们能否总结一下,所举的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
(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发现列举事例的典型性)
(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的准确性
有了典型的事例,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所举的事例讲明道理的呢?这往往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也是日后学生写作议论文时障碍较大的部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这3个事例,先把能让自己感受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圈画出来,在4人小组中讨论交流,再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集体交流时,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能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选择读一读,把表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强调出来;还可以讲一讲在课外了解到的他们的故事,以补充证明他们确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最终获得了成功。通过这个过程的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课文在阐述事例时,是紧紧扣住想要说明的道理来叙述的,3个事例正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最好佐证。 (三)横向对比,探究语言的概括性
说理性的文章中因举例的需要,常常也有叙事,不过这当中的叙事却跟学生们平时的记叙文大相径庭。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处对比,让学生发现议论文中举例叙述的语言特点。首先,笔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3个例子连起来看,最好能找出作者在写这些事例时的共同点。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发现3个事例在叙述时都写得比较简单,都是先讲他们是谁,再讲怎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功。这是叙述结构的相似。接着,笔者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原文和本课的李时珍事例,再让学生对同一人物的事例叙述进行对比,学生马上发现:同样是写李时珍的,在四年级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山寺》中,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写了李时珍的神情、动作、语言,写得具体、生动。而这里写李时珍,只有两句话,紧紧扣住“道理”,概括性地写,语言表达精炼而又准确。
四、領悟表达,引导实践
至此,文中之“意”学生已经习得。不过,学习议论文如何讲明道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学生不仅要学懂,更要会运用。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借助事例讲道理,下课前笔者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说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试着补充一个事例来说明文中所讲的道理,可以以这学期我们学过的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的法布尔为例,也可以列举你课外收集了解到的其他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的事例,注意既要紧扣道理,又要语言简练。通过这一练习,检测学生对议论文中举例说理方法的领悟和运用。
苏教版教材中,像《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样的说理文章并不多,读起来简单、枯燥,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课文,并不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待见”。不过,这次有益的尝试,让笔者感受到:像这样的说理文章,教师不妨紧扣道理,从“说明方法”入手,“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让学生“言意兼得”,不仅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懂得作者是怎样说理的,学生定会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参 考 文 献]
[1]薛法根.看别人如何“说理”——议论文教学例谈.http://blog.sina.com.cn/xfg1968.
[2]李文广.追求“理性的感动”——说理性课文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15).
[3]葛敏芸.说理性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4]蒋成云.说理性课文语言训练点的把握[J].教育科研论坛,2007(8).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