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背景及运用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运输就有水路与陆路之分,陆路运输的方便性常受到人们的青睐,水路的载货量以及安全性均优于陆地运输,也致使水上航运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水路航行主要依靠江河湖泊以及海水来进行,在普通的航行线路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人工运河就逐渐诞生。人工运河成为江河运输的枢纽,使得运输更加便捷,推动了河流沿岸的经济发展。文章以京杭运河的修建进行简单探讨,了解其背景及意义,讨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杭州与北京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三条自然河流,使当时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现在常说的大运河最早始建于春秋时代,隋朝时期基本建造完成,唐宋期间运河发展到鼎盛。大运河的修建具有高度的军事意义,同时又对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用,使南北地区实现商品的流动,也是军需粮草的重要运输通道。
  大运河修建的背景
  每个时代的崛起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版图的扩张、边境的守护都少不了战争的身影。在两军交战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后勤供应,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便捷的通航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短程粮草运输主要依靠马拉车的方式进行,而大量长距离的运输就需要采用水上运输的方式进行。我国内陆主要水路有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其内陆运输航线并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而南北的海上运输存在着风浪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内陆南北航运就此应运而生了。
  我国南北地理及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其粮食的生产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大量粮草的囤积和使用均离不开强大的交通。运河的修建可以满足战争的需求,也能带动沿岸的经济发展。当战争平息,当地居民需要安定,经济需要发展,货物需要调配,物品需要流通。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种商户就逐渐活跃起来。商人的运输和贩卖离不开航道的开通,在陆地交通不便,载货量有限的情况下,水上运输就成为了首选。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促使商户不仅有东西方向的运输,还有南北方向的运输。北京作为多数朝代的都城,其商品的流通量也比其他地区更为密集,而有一条直接航道的通向北京就显得很重要。每个朝代都有其统治的中央政权,在当时交通及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地位,以及方便各地区的视察,强大的交通运输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想要坐船南下巡视,为加强南北交通能力,强化中央集权的地位,提高周边经济发展,所以开凿了大运河,将南北经济有效地连接起来。
  总的来说,为满足军事粮草运输所需,加强中央集权管理,方便南北商贸运输等多方面要求,各朝对其运河进行了修建和完善。运河的修建连通了南北两地,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
  大运河的历史运用
  京杭大运河依靠沿途湖泊河流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沿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运河的修建,将南北城市进行连接,加速了船舶商贸的发展,提高了当时的综合经济水平。
  纵看人类的文明发展,不论是古希腊文明的诞生还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其都离不开水源地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水平直接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多方面的统一发展。而大运河的建成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辖。运河水上运输减少了陆地运输所需要的时间,降低了海上运输的风险,也使得内地的水上运输更加受到喜爱。海上运输中的风暴海浪等环境因素在内地运输中均能有效避免,从而减少整体运输中的损失。
  中国各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交通运输的不便使得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各地文明的交流,增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当时中央集权的统治。南方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也促使了南方粮食产量相对较大,大运河方便了南方粮食向北方运输,满足全国的粮食供应。
  大运河作为南北文化和城市的纽带,其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
  运河的现实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的大运河不在是航运的主要航线了,其繁荣的航运景象也成为了历史。现如今大运河更多是作为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观赏,其通航能力已无法满足现在船舶的使用了。
  大运河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作为南北水利工程的标志,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观赏意义。由于近代以来,大运河的航运能力逐渐减弱,对其维护力度也逐渐减弱,致使大运河的河内泥沙沉积越来越多,也使得大运河逐渐成为旅游和观赏的地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段的大运河也成为旅游和游玩的景区。通过景区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从而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大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其本身的历史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是我国重要的物质遗产。
  在运河的沿岸由于其丰富的水源,形成诸多湿地。伴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其野生鸟类也逐渐增多,运河附近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繁殖的地方。而运河的灌溉作用在我国东南部分地区也显现出来。其运河水源来自与其相连的多处江河湖泊,是天然的灌溉水源。近年来北方水资源逐渐短缺,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主要分为西线方案、中线方案和东线方案,其东线方案中京杭大运河就是其主要的河道。大运河本身减轻了工程整体难度,提升了工程的进度,使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得以快速的缓解。它改善了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满足了北方城市的日常用水需求。
  现在的大运河承载着历史的文明,也担任着南水北调的重任,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当下的大运河不仅要发掘其价值更应该加以保护和维修,应当对其河床泥沙进行有效清理,对沿岸生物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在开发新的价值的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留和延续。在对城市的相关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考虑其对运河的影响,应当根据运河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让其真正的在发展中实现双赢。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联通的纽带,作为历史文化的遗产,也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河道,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其保护,考虑以运河为中心的,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策略。如今的大运河不在具有重载通航的能力,但其依旧具备小型船舶航行的能力,应当结合当前时代影响因素,综合开发利用其价值。在发展和建设中应对沿岸生态做到有效的保护,保障其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运河的长远发展。
  作者單位: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京杭大运河之于天津,正如河豚于水,二者之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京杭大运河在天津流经很多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渡口为三岔河,天津城市的发展也以三岔河为基地,逐渐向周边延伸。本文将首先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了天津城市当前的发展情况。为了能够了解天津市取得当前发展的主要原因,对三岔河以及其他的流域历史进行了研究,尝试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几个方面找到其中的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
期刊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能够带动沿岸经济、人文的发展,天津是北京到杭州之间的枢纽要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天津市杨柳青古镇为例,详细探讨该古镇能够持续千年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从文化、经济两个方面的发展历程论述,找到运河繁荣和古镇经济、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时希望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的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其他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在新时代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  运河文化在我国已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对东部大
期刊
本文从对海南省博物馆藏各类珍贵出土、出水文物的分析出发,论证了海南岛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南海为中心的航路,即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广州通海夷道”舟楫往来频繁,这是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命名。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远达东非和红海,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高峰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
期刊
场景设计是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的场景运用中,根据不同的展陈需要,合理、科学的运用了丰富多元的场景设计手段,给观众以绚烂多彩的感受与体验。  2018年,正值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放1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南溟奇甸”系列展陈。“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作为系列展陈中的三大基本陈列之一,立足于展示海南汉、黎、苗、回等民族的民俗风情,以民俗文化为主线,按民族不同划
期刊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大概有1 797km,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運河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也联通了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和相互间的影响与融合。大运河不仅使交通运输更方便,而且还孕育了依水而居的两岸独有的民俗人情。两岸居民傍水而住,靠水而生,一代代的繁衍生息,造就了大运河两岸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生活、节庆等风俗习惯,不但映射出两岸人们生活的方式
期刊
展厅文物保护是地方博物馆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保护策略多种多样,例如预防性保护手段。文章中结合A博物馆案例,简单探究了地方博物馆展厅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的实施过程与技术要点。  在当前国际上,诸多著名博物馆的展厅文物保护工作方面都会运用到各种环境监测、控制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对于文物材料、外部保护設备的优化调整相当到位,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预防性文物保护”策略。预防性文物保护创造了博物馆保存与展出的有利
期刊
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都有着反映自身特色的文化内容。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内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所创造出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与政治,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见证了风雨飘摇的时代,也目睹了和平稳定的盛世。运河所滋养的百姓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创造出了专属于京杭运河的文化,这既包括关于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等非物质部分,也包括关于建筑书籍、实物遗址等物质部分。运河文化的产生、变
期刊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建筑。保护京杭大运河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始建于公元前486年,见证了历史的变革,经历了繁盛与衰败,流传至今警醒着世人重视保护文物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航运起着关键作用,航运带动着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促进沿岸经济发展,但是京杭大运河古建筑却遭到一些损坏,文章主要对北京大运河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此次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信息
期刊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约1 794km,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工程。现如今京杭大运河已经有2 5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曾将其分成7段,文章主要讲述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也就是通惠河这一部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还使得其沿线城市的经济得以发展。文章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对大运河的景观变化及其遗产保护进行探讨和学习。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是我国历史性通航
期刊
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和振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影响地区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阆中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价值,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业态下,如何实现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以阆中旅游为基点,对其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加以探讨,推动旅游资源与市场发展的契合,以期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与持续振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