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来源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初中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互融、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学科作为育人主要途径之一,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担。本文结合学科育人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究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初中英语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挖掘英语教学中思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是个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构成。而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就是英语学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重要维度,这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有利于学生增强祖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有利于跨国度、跨文化认识和交际,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中西文化对比,坚定文化自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课程思政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英语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英语教师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尤其是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合格英语人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教学要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健康·阳光·向上”学生,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二)学科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善于整合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资源,课堂不能只讲外国文化,还要用英语宣传祖国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他们始终拥有一颗中国心和爱国心,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英语教育。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努力成为新时代所需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尤其是要用好课堂讲坛,用英语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同时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二、课程思政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灵魂,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教書育人过程中,强化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与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既要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
  (一)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要善于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社会课程等方面的思政资源,将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思政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政和贴近需求”为原则,构建起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英语思政课程,在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的同时,也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沪教版牛津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4 Save the trees,单元主题是保护树木。通过语言技能教学,了解树木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意识。通过结合保护树木开展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讨论,深刻理解国家是如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理解为何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道路自信的深刻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culture corner中对中国茶文化的简介,切入中国茶历史和文化,通过网络学习和社会访谈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茶品、茶德、茶道精神,以及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极为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态度。再如Unit 6 Electricity,单元主题是电。通过读、听、说、写,了解电的产生、运输和使用的同时,通过了解“地球一小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保意识;通过教学文本阅读及拓展阅读,树立安全用电规则意识和对学生珍惜生命的教育;通过课后网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三峡、葛洲坝和白鹤滩等水电站,了解中国核电和特高压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学好知识建设国家的理想信念。
  (二)创新课堂改革,增强课程思政实效
  要增强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推动课堂改革,提高课堂实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最大化。要增强课堂育人实效,应注重多维的设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注重创设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激情活力;注重多层的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注重多样的手段,多媒体运用,形成趣味性和教育性统一。
   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Unit 4 inventions,本单元主题是发明。在课堂设计上,一是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从课本的电话、电灯及轮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发明阅读开始,让学生认识到发明创新在改变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扩展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增强对中国科技文化自豪感。二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读后活动中有趣的小发明、小创作,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科技发明,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思维导图设计,引导学生构建“发明”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鼓励大胆提问,激发探究激情,体会探究过程,发展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四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孔明灯和热气球的视频观看,分析两者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育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来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发明活动。五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发明”更要其内涵和外延,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树立科学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三)活动渗透,拓宽课程思政渠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适应未来发展,应备具“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外拓展延伸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校内举办外文歌曲大赛、沙龙、英语节、英语课本剧等活动,校外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拓宽校内外社会实践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社会参与践行者。
  如沪教版牛津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5 Visiting the Moon,单元以“探访月球”为话题,以未来的太空旅行为主线。围绕探月教学内容,紧扣“天宫一号着陆火星”事件,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走进图书馆、网络查阅、影视作品、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等体验形式,深入了解中国太空探测工程,感受中国的航空强国梦,以航天英雄为榜样,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如沪教版牛津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单元以“走遍亚洲”为话题,以城市介绍为主线,介绍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外滩和豫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化身“小导游”,在课前制作PPT包括参观路线、景点特征、历史文化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课中对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交流;课后要求采用现场体验、课题调研、网络查询、影视作品赏析、心得体会分享等形式多样的深化拓展。让学生对上海历史沿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蓬勃发展进行学习分享。通過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是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知道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广大人们的努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结语
  英语课程思政要出彩,既要有“英语味”又要有“思政味”,既教书又育人,构建起英语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是国家人才培养、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课堂改革,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活动渗透,拓宽课程思政渠道等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新时代新人。在课程思政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廖苏珊
其他文献
说起人才的自荐,毛遂的知名度似乎是最高的。毛遂在平原君手下做门客混了三年,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和尚的帽子,平塌塌。平原君遵照赵王的命令出使楚国求援,在门客里挑选二十个随从,就差一个了,可挑来挑去怎么也挑不出来。此时的毛遂,抓住平原君急于用人的心理,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平原君对毛遂的才能表示怀疑,并指出“要是人才,就应该像布囊里的锥子,早就露尖了”时,毛遂对答得很精彩:“请您把我放到布囊之中。如果
期刊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海港码头的货物装卸吗?宽阔的货场上,一个个巨大的金属箱子整齐地排列着,拖车拖着这些巨型箱子,通过码头的吊桥,把箱子运送到货轮上去,或者是起重机把箱子吊起,稳稳地放进船舱。也许你会觉得这很正常。事实上,这种集装箱货物装卸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创新历程。  1931年,18岁的美国农村青年马尔科姆·麦克莱恩成为一名跑运输赚钱的卡车司机。麦克莱恩发现,装货和卸货耽误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把卡车上的
期刊
我们常常说起的“法医”,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正式名称乃是“司法鉴定学”。这一行里,至今为止。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祖师爷,便是中国唐代的狄仁杰。尽管在荷兰作家高罗佩的笔下,狄仁杰以分析和推理见长,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技术侦查方面的光辉——专职的调查人员。勘验犯罪现场,检验物证,已经初具了现代司法鉴定学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公案故事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关毒药的桥段,只是多数流于传说而缺乏事实依据,因此在法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如何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优质发展,进而促进学业的不断进步?本文结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举措,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协同发展  班级管理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主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决定着班集体发展方向,班主任的价值导向决定着班级学生的价值导向。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和班级“痛苦与快乐并存,挫折与成
期刊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中山市南区依托侨乡文化资源,以侨乡德育“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设计、整合,寻找开展家乡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师生对家乡、对家乡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爱,有效促进家国情怀的形成。  [关键词]立德树人;侨乡文化  党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
期刊
[摘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班主任必须重视对班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有个性的学生、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方式方法得当,学生定会回馈教师令人惊喜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善待学生;尊重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
期刊
[摘要]基于教师对知识模块的整体把握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的认识,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具有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的三句话来描述对除法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整数除法奠定了除法运算的基础,更是确定了方向、铺就了道路,经过小数除法的“摸爬滚打”“百炼成钢”后,到学习分数除法时必将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轻松达标与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除法教学;方向技巧;三重境界  在教育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科书教育正在逐步转变为复杂的管理教育模式。在管理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并且在吸收知识之后,他们可以推理并熟练地运用知识,因此渗透精细化管理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精细管理;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实效  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中学生处于一个过渡的成长期,中学生迫切需
期刊
[摘要]在现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当中,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基于文化语文思想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也是对学生作文教学个性化的非常必要的环节。基于文化语文思想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上,同时这也是在语文实践当中学生作文创新程度与个性化展示的平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时,需要注意文化语文思想的引入,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策略,顺利实现学生的兴
期刊
[摘要]德性作为一种个体内在的精神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它作为一种优秀品格,是支持个体不断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而德性培育正是以努力将学生培养为表里如一、不屈服于外界干扰的个体为目的,使学生能把对规则、标准的遵守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心灵成长。通过对学生德性的培育,他们能不断改正不足,实现自我管理,抵制外部的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