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造成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对策进行研究,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原因和规律,及与运动技术特点方面的关联,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而这一措施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是有直接意义的。因此,在实际教学和运动过程中,无论学生的技术水平多高,学生对场地有多熟悉,学生都有可能遇到运动损伤事件,为此,必要的防护和保障就必不可少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防范于未然,集合学生身体状况及其可能出现的损伤特点进行防范、保护、自救、急救等方面的教育,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损伤及损伤现象下的伤害。
关键词:运动损伤;分析;策略;特点
运动损伤可以简单的认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或锻炼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意外或者部分动作不规范、不标准而导致的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些组织的损伤、破坏,而这些器官损伤或器官破坏将会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落实,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正常生活。为此,为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保证学生能在正常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中锻炼身体、享受快乐、幸福成长,如何切实有效的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将是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技术,更是教育智慧所在,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效果,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特点,防范于未然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中小学常见体育运动中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以此达成较好的预防和急救效果。具体分类如图。
集合这一分类,而损伤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特点和伤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的概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教师认真组织的教学训练与运动的情况下,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远小于学生自发的课外运动。且损伤程度也存在多种特征,比如慢性损伤居多,急性损伤居少,轻微损伤多,严重损伤少等。这种特点和本质再次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运动训练的专业指导和热身训练,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运动而带来的伤害。
剖析原因,从本质上减少损伤
针对运动损伤的特点和伤害,我们必须了解运动损伤的本质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类,以此达成最佳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杜绝伤害的产生。而结合中小学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运动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运动的场地需要等方面,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不到位 学生缺乏经验认识,对预防运动损伤这方面的意义认知不够深刻或缺乏预防观念,而这一缺失很大程度是教师宣传、引导不够造成的。
意识性不强 安全第一,教师在开展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从而疏忽了对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出现学生没有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真正高度重视“安全”这根弦,也没把防范“运动损伤”放在首要位置。
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运动前开展热身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体育运动本身,而很多学生或老师为了尽快地进入体育运动状态而忽略了热身运动开展的充分性、准确性、有效性。不做热情的准备运动不仅会让学生得不到肢体上的热身,还会让学生思想意识上麻痹松懈,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的伏笔。
身体状态不理想 休息不好、睡眠不佳或伤病初愈的阶段进行加高难度动作或剧烈运动,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清楚了解。假如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的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场地器材不合理 从客观原因上说,场地跟器材原因与运动损伤也密切相关。场地太硬,摔倒以后身体容易被挫伤,长时间的运动还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损伤。另外,器材的不正确使用也会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学生思想不集中,没有认真听讲;错误的动作技术;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气候原因;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只有将运动损伤的本质原因分析透彻,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相应问题,从本质上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预防损伤,保障健康需要
只要有运动,就会有损伤,只要有损伤,就必须做好正确而全面的预防工作,因此,真正彻底避免损伤也不是天方夜谭。所以,在落实课堂、课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对运动损伤自身具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只有这样,我们的运动才是真正安全有效的。那么,应该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优化方法、调整强度 在实际运动教学中,我们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运动强度,为此,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训练的负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科学的增加运动量;要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还要把训练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尽可能的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准备活动、充分到位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开展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体能状况上,他们都没有提升至最佳的运动状况,此时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大提升。因此,准备活动的充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做立定跳远的训练中,我们要提前对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部位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并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达成良好的肢体舒展的效果。因此,课前的准备活動必须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舒展,准备活动的强度也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调节,循序渐进为宜,以此杜绝运动损伤的产生。
提升意识、高度重视 要充分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意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学生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和了解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加强管理、优化建设 运动场地是运动的必备环境,运动器件又是运动所必须的运动设备,没有这两个外在硬件设施的保障,运动无从开展,但是,往往是学生对这些器件和场地陌生和疏忽,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为了预防运动损伤,我们应该做好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维修和管理工作。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课前检查教学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有损坏等,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如发现立即修理与替换。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场地和器件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主动更换或报修。
查漏补缺、与时俱进 学生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在预防运动损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不变的责任心和态度,将千变万化的意外现象拒之门外,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比如,任何时刻,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上课不仅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还要避免单一枯燥的运动形式,防止局部运动负荷量过大。特别是在运动中负担较重和容易受伤的部位,更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随着情况和场地的差异,除了以上涉及到的几种防范方法以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更为丰富、有效的预防措施,达成随机应变、因势而防。以此真正满足学生健康运动的需要。
只有对文中所述的这些方面加以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把运动损伤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运动损伤;分析;策略;特点
运动损伤可以简单的认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或锻炼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意外或者部分动作不规范、不标准而导致的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些组织的损伤、破坏,而这些器官损伤或器官破坏将会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落实,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正常生活。为此,为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保证学生能在正常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中锻炼身体、享受快乐、幸福成长,如何切实有效的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将是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技术,更是教育智慧所在,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效果,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特点,防范于未然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中小学常见体育运动中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以此达成较好的预防和急救效果。具体分类如图。
集合这一分类,而损伤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特点和伤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的概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教师认真组织的教学训练与运动的情况下,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远小于学生自发的课外运动。且损伤程度也存在多种特征,比如慢性损伤居多,急性损伤居少,轻微损伤多,严重损伤少等。这种特点和本质再次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运动训练的专业指导和热身训练,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运动而带来的伤害。
剖析原因,从本质上减少损伤
针对运动损伤的特点和伤害,我们必须了解运动损伤的本质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类,以此达成最佳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杜绝伤害的产生。而结合中小学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运动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运动的场地需要等方面,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不到位 学生缺乏经验认识,对预防运动损伤这方面的意义认知不够深刻或缺乏预防观念,而这一缺失很大程度是教师宣传、引导不够造成的。
意识性不强 安全第一,教师在开展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从而疏忽了对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出现学生没有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真正高度重视“安全”这根弦,也没把防范“运动损伤”放在首要位置。
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运动前开展热身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体育运动本身,而很多学生或老师为了尽快地进入体育运动状态而忽略了热身运动开展的充分性、准确性、有效性。不做热情的准备运动不仅会让学生得不到肢体上的热身,还会让学生思想意识上麻痹松懈,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的伏笔。
身体状态不理想 休息不好、睡眠不佳或伤病初愈的阶段进行加高难度动作或剧烈运动,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清楚了解。假如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的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场地器材不合理 从客观原因上说,场地跟器材原因与运动损伤也密切相关。场地太硬,摔倒以后身体容易被挫伤,长时间的运动还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损伤。另外,器材的不正确使用也会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学生思想不集中,没有认真听讲;错误的动作技术;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气候原因;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只有将运动损伤的本质原因分析透彻,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相应问题,从本质上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预防损伤,保障健康需要
只要有运动,就会有损伤,只要有损伤,就必须做好正确而全面的预防工作,因此,真正彻底避免损伤也不是天方夜谭。所以,在落实课堂、课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对运动损伤自身具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只有这样,我们的运动才是真正安全有效的。那么,应该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优化方法、调整强度 在实际运动教学中,我们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运动强度,为此,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训练的负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科学的增加运动量;要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还要把训练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尽可能的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准备活动、充分到位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开展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体能状况上,他们都没有提升至最佳的运动状况,此时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大提升。因此,准备活动的充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做立定跳远的训练中,我们要提前对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部位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并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达成良好的肢体舒展的效果。因此,课前的准备活動必须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舒展,准备活动的强度也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调节,循序渐进为宜,以此杜绝运动损伤的产生。
提升意识、高度重视 要充分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意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学生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和了解保护和自我保护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加强管理、优化建设 运动场地是运动的必备环境,运动器件又是运动所必须的运动设备,没有这两个外在硬件设施的保障,运动无从开展,但是,往往是学生对这些器件和场地陌生和疏忽,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为了预防运动损伤,我们应该做好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维修和管理工作。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课前检查教学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有损坏等,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如发现立即修理与替换。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场地和器件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主动更换或报修。
查漏补缺、与时俱进 学生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在预防运动损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不变的责任心和态度,将千变万化的意外现象拒之门外,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比如,任何时刻,我们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上课不仅强调重点及注意事项,还要避免单一枯燥的运动形式,防止局部运动负荷量过大。特别是在运动中负担较重和容易受伤的部位,更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随着情况和场地的差异,除了以上涉及到的几种防范方法以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更为丰富、有效的预防措施,达成随机应变、因势而防。以此真正满足学生健康运动的需要。
只有对文中所述的这些方面加以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把运动损伤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