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知识一般为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数学学习忽视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理解、体验、需求和感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显示,情境化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融入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最终增强数学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做法。
一、设置悬念,巧设导入情境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要求他父亲每星期给他一美元零用钱,可是父亲对这种超过50美分的要求予以拒绝。他们争论了一会儿,阿尔说:“我出个主意,爸爸,我们是不是这样办,今天是4月份的第一天,你给我1美分,明天你给我2美分。总之,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给我的两倍。”“给多长时间?”爸爸警惕地问道。“只是4月份一个月,”阿尔说:“以后我一辈子再也不向你要钱了。”“好吧,”爸爸立即答应,“就这样说定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阿尔到底得到了多少零用钱呢?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入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联系生活,巧设实际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首先提问学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靠什么控制?生答:方向盘,接着提问:方向盘通过什么运动方式控制汽车?生答:旋转。然后老师围绕方向盘旋转这一运动方式,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掌握旋转中心、角度、方向三个基本要素。这一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直观演示,巧设形象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比如,讲解“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太阳初升的画面:用太阳“露出半边脸”说明相交,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说明相切,用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说明相离。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中,“润物细无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把这节课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开展活动,巧设合作交流情境
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比如,在“平面镶嵌”一课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图形可以做平面镶嵌,而是鼓励学生调查、观察有哪些图案、哪些材料可以做平面镶嵌,而后让他们思考它们为什么可以做平面镶嵌,最终找出用一种图形能做哪些镶嵌,用两种图形搭配镶嵌的又有哪些?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四五个人自发组成一组,适当分工,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市场调查,有的专门看广场砖形,有的了解广告设计……然后各人再把所得材料汇总,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收集到的图形还真是五花八门,但是,用一种图形就能做成功的却为数不多,只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在合作交流中,他们很快发现能做平面镶嵌的关键原理,特别当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有的图形理论上可以做平面镶嵌,而事实却做不到,如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两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加上一个正十边形的内角正好是360°,但事实上却不能做平面镶嵌。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自己得出的结论欢呼雀跃。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五、生动讲述,巧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叙述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如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站在什么位置最好?在美术、摄影中,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又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全力以赴探究新知识,从而达到一种“课伊始,情亦生”的美妙境界。
六、设疑启智,巧设探究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看法。如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置探究题: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30°,现剪去这个角,剩下的图形内角和为多少度?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立即回答:“是330°。”这时立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应该是54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五边形,所以是540°。”“不对,有可能还是36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有可能还是四边形,所以,可能还是360°。”“也有可能是180°,因为沿对角线剪下后,得到的是一个三角形,所以是180°。”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不仅有探索者的收获,还有发现者的欢乐和胜利者的喜悦。
总之,教学情境拓宽了教育空间,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思维与形象相统一,使學生在感情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用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优化教学。
一、设置悬念,巧设导入情境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要求他父亲每星期给他一美元零用钱,可是父亲对这种超过50美分的要求予以拒绝。他们争论了一会儿,阿尔说:“我出个主意,爸爸,我们是不是这样办,今天是4月份的第一天,你给我1美分,明天你给我2美分。总之,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给我的两倍。”“给多长时间?”爸爸警惕地问道。“只是4月份一个月,”阿尔说:“以后我一辈子再也不向你要钱了。”“好吧,”爸爸立即答应,“就这样说定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阿尔到底得到了多少零用钱呢?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入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联系生活,巧设实际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首先提问学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靠什么控制?生答:方向盘,接着提问:方向盘通过什么运动方式控制汽车?生答:旋转。然后老师围绕方向盘旋转这一运动方式,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掌握旋转中心、角度、方向三个基本要素。这一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直观演示,巧设形象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比如,讲解“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太阳初升的画面:用太阳“露出半边脸”说明相交,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说明相切,用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说明相离。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中,“润物细无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把这节课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开展活动,巧设合作交流情境
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比如,在“平面镶嵌”一课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图形可以做平面镶嵌,而是鼓励学生调查、观察有哪些图案、哪些材料可以做平面镶嵌,而后让他们思考它们为什么可以做平面镶嵌,最终找出用一种图形能做哪些镶嵌,用两种图形搭配镶嵌的又有哪些?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四五个人自发组成一组,适当分工,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市场调查,有的专门看广场砖形,有的了解广告设计……然后各人再把所得材料汇总,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收集到的图形还真是五花八门,但是,用一种图形就能做成功的却为数不多,只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在合作交流中,他们很快发现能做平面镶嵌的关键原理,特别当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有的图形理论上可以做平面镶嵌,而事实却做不到,如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两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加上一个正十边形的内角正好是360°,但事实上却不能做平面镶嵌。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自己得出的结论欢呼雀跃。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五、生动讲述,巧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叙述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如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站在什么位置最好?在美术、摄影中,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又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全力以赴探究新知识,从而达到一种“课伊始,情亦生”的美妙境界。
六、设疑启智,巧设探究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看法。如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置探究题: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30°,现剪去这个角,剩下的图形内角和为多少度?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立即回答:“是330°。”这时立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应该是54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五边形,所以是540°。”“不对,有可能还是36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有可能还是四边形,所以,可能还是360°。”“也有可能是180°,因为沿对角线剪下后,得到的是一个三角形,所以是180°。”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不仅有探索者的收获,还有发现者的欢乐和胜利者的喜悦。
总之,教学情境拓宽了教育空间,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思维与形象相统一,使學生在感情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用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手段优化教学。